新时代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

2019-11-07 03:30陈俊钊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新时代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挥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实践,回顾思政课建设历程,分析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这两门课程特色,提出以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实践平台为抓手,狠抓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建设,务求实效,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    硕士研究生    思政课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挥培根铸魂主渠道作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求高校须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以下简称“中特”课)2学分,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以下简称“自辩”课)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中选取1门课作为选修课,占1学分。研究生思政课程性质和教学时数(学分)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任课老师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把握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改进中加强教学,努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亲和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然而,由于受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两门思政课程教学与党中央的要求和学生的期待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新课程实施提出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如何改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一步增强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意见或建议:①加强课程实践基地建设;②加强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培育;③案例教学法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④新技术新媒体融入课程教学研究;⑤加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成果在对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实施方面具有普遍性和较强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思政课课程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但是,针对硕士生思政课程开展的整体性教学改革研究者少,能够提出系统的、可供操作的对策更是鲜见。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加强新时代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建设,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两门课教学实践,根据这两门课程特色,就进一步加快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进行探讨,务求实效,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那时起,思政工作就是我党革命、建設、改革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武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科学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专业化(1984年正式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科建设(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再到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四个重要的里程碑。2004年,中央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并颁布实施思政课新方案“05方案”。其中,1987年6月,正式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必修课,自那时开始此后的20多年,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深入与实践不断丰富,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然要求,2010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此后,中央下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系列文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提出规范性标准和评价指标。自此,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通高校全面实施思政课“05方案”,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19年3月18日,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时代的高度,深刻阐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引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走得再远,不忘起点;回顾历程,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改革开放40余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本身就是党中央不断加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扎实建设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

二、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建设原则

(一)系统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应地转变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硕士研究生是知识层次比较高、思想比较活跃的青年群体,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作用重要而明显,他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军、生力军。开设“中特”和“自辩”课程,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强化课程思想引领,把握理论武装导向性,是办好思政课的前提,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始终立场鲜明,决不能允许丝毫含糊。研究生和本科生分属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硕士研究生思政课建设与本科生思政课建设,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法上、深度上与广度上既有联系又有差异,面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设计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体现什么样的功能与效果、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与要求,等等,需要我们从课程内在要素联系的总体上、课程结构衔接的逻辑上狠下功夫,实现从单一课程教学研究向两门课程融合基础上的思政课程系统性教学研究转变。

“中特”课重点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自辩”课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自然界中的运用即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谋篇布局,系统回应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例如,“中特”课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当以时代的“中国维度”视域侧重论述诸如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情”;论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结”的深刻道理。“自辩”课在讲授“人与自然、生态系统观”时,应当以时代的“世界维度”视域,着重阐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共处其中”“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的道理,昭示世人要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繁荣发展,同筑美丽家园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道。固然,研究生思政课教学需要坚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但是如果不注重课程系统性和导向性就很难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二)时代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原则。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源泉。一门学科、一门课程都离不开特定时代、具有社会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是时代发展的逻辑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中特”课程扎根中国土壤、内容源自火热而精彩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顺应时代潮流,跳动时代脉搏,奏出时代强音。通过“中特”课教学,加深研究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主题新的理论视角、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自辩”课程作为中国高校特有的一门学科,最早源自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在“自然辩证法”旗帜下对科学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反思,由一批学者研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发展而来。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课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学习立场、观点和方法,需要了解科技发展史、需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成就。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架起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桥梁,促进研究生对人文社科知识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交流与沟通,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究其课程属性而言,“中特”课或是“自辩”课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现实依据基础上产生的学科,必将打上时代的烙印。一般而言,理论性强的课程,其学术性、思想性必然强。正因为如此,讲好硕士研究生这两门思政课,教师必须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涵养天地情怀;教师必须具有时代高度、思想锐度、理论深度、学术厚度、学科温度。如果说思想性是思政课的生命的话,那么时代性就是思政课生命的延续。

三、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模块,因地而异,因材施教。硕士研究生两门思政课均可采用模块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划分不等的板块,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象组织教学。“中特”课可以划分为“导论、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六大板块,侧重板块教学内容设计。“自辩”课可以确定“导论、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五大框架结构,结合学校特点(文科高校、工科高校、农林医科专业院校)和属性(公办、民办、独立学院)相应选择内容组织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主张文科高校由系统讲授转变为以专题教学、问题研讨教学为主;特色专业院校和工科高校主张采取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为主,增加教与学互动,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

例如,讲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时,要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十八大大以来我国五年来所取得成就概括和习近平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主要精神来学习领会,帮助研究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探索,带领人民成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形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论渊源、现实根据、历史逻辑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讲清西方“三权分立”和“宪政”制度不适合我国的深刻道理。正所谓“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学中准确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科学内涵,有助于研究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澄清现实困惑,更加坚定硕士研究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在理工科大学可以结合“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及实质”“创新是第一动力”等案例进行分析,在医科大学开展诸如“安乐死是否应当合法化”“中西医之辩”等主题辩论赛、课堂讨论,有助于拓展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启发研究生理性思考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并在实践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科技素养,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总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无论哪门课程的教学,都要结合研究生思想实际和关注社会问题的热点,用鲜活的事例阐明深奥晦涩的理论,使课程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增强理论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明确责任、落实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設。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拟采取相关举措,引进理论功底扎实、人格高尚、具有家国情怀的中青年教师和高层次人才,不断充实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发展与服务工作。在这方面,可以采取举措:第一,外派教师去省内外进修学习,参加新课程培训、骨干研修、学术研讨和教学培训会议,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培养教师队伍。通过学习和交流,拓宽教师们的视野、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第二,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建立起选聘配备兼职教师上课管理制度。第三,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一是严把进人关,要求新进教师必须是中共党员且博士学历;二是“以老带新”,要求新进教师入职头一年应系统跟随老教师的课堂教学;三是在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中相互讨论、学习和交流,让青年教师熟悉和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范教案和研制教学课件;四是每学期坚持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运用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素质。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主动参加各级宣讲团,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宣讲。通过宣讲,“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通过宣讲,锻炼将文本和学术话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语本领,实现和创新传播技术要素、授课技能要素的跨界融合。倡导并组织思政课教师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把思政教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教研论文写在厂矿车间,把课题研究实施在中华大地上,把知识思想融进研究生心坎里,将科研成果、决策咨询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让硕士研究生在春风化雨、喜闻乐见中达到政治认同,实现思想与情感同频共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三)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巩固研究生思政课学习效果、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平台和载体。高校应当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是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主战场,又可以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还可以是改革开放自由贸易试验片区,也可以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所,抑或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等。通过加强校地合作,以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组织研究生开展课程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使研究生进一步了解党情和国情,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丰富教学内容,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局面。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三全育人”,坚持党政领导为研究生作形势政策教育报告,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結合起来,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新时代新作为。在未来教学中,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实践平台为抓手,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以思政课建设为核心,利用讲台和平台积聚正能量,嘹亮唱响主旋律,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传播的主阵地,把思政课建设成为硕士研究生真信真学真懂真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25.

[2]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概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珠海市思政名师工作室(陈俊钊工作室,项目编号ZH2018MS-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新时代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