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伊凡
摘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重要方向。面对目前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落实培养“三有”素质大学生的要求,学校要担当起首要的管理责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社会要解决创造适宜大学生成才的环境。
关键词:大学教育;素质教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210-02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青年群体中最富活力的人群。他们进入大学学习,在这里度过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是他们从懵懂的青年走向成熟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他(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从事工作需要的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形成理解社会、融人社会、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也需要具备关心家人幸福、关心事业发展、关心国家前途的家国情怀。但是,客观分析近年来大学生的素质,不能不让我们有所忧虑。在校内的学习氛围上,随意旷课、课堂偷玩手机、缺乏课后学习动力等现象并不罕见,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依靠自己的知识进行诈骗、传销等犯罪案例的报道也时有发生。尽管这些问题学生并不代表大学生的主流,但是从中依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培养“三有”素质的大学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校要担当起首要的教育管理责任
大学作为以育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学生能否顺利成长为“三有”素质的人才,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国家的《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学校的育人责任都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各个学校依法依规建立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多种学生教育管理机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报名踊跃,学生奖学金力度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红红火火,这在校园里已经成为常态。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大学生群体中令人担忧的问题呢?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失之嚴格。对于擅自违规的行为不敢处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使各项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其次,学校招生规模扩张导致管理能力跟不上。现在,很多高校的师生比大幅度超过1:18的正常要求,文科领域的个别专业甚至超过1:50,教师不认识学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再次,对学校的绩效评价办法存在弊端。多年来,各个学校为了上层次,争排名,争学位点,都不得不把学校的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科研领域,学生培养尤其是本科生的培养往往说起来很重要,实际上总是要退居次要位置。因此,要培养“三有”素质的大学生,有必要系统思考高等学校的科学管理问题,让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严格履行育人责任。在政府评价大学的指标体系中,要把学生的学习风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18年暑期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应该说,教育部对本科教育的重视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是高等教育指挥棒的一次转向,必将对各个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三有”素质的提高产生强烈的反响。可以相信,成都会议将成为掀开书写我国高等教育新篇章的进军号。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学校培养学生,归根到底要依靠教师的力量来实现。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风和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效。无论是什么层次的教育,教师的地位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实践中观察到,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存在一种师生之间学风的相互影响问题,对学生“三有”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就大学生的年龄而言,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地判断现实世界的真善美、假恶丑,但是他们对待自己的行为取舍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如果教师的行为失范,比如备课不认真,讲课不投入,甚至口无遮拦、牢骚满腹,天南海北乱扯一通,指导学生论文敷衍了事,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但是学生采取的态度可能不是积极地与教师和领导进行沟通,要求教师改变与其身份不相称的师德行为,而是采取消极的不认真听课、旷课等不当做法加以应对,以至于慢慢养成懒散、随意性强的不良学风。因此,学校要培养“三有”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培养“三有”素质的教师队伍。立德树人,既要立学生之学德,更要立教师之师德。强化《教师法》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引领作用,用职业标准严格约束教师的行为规范,用科学的方法全面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突出教学业绩和师德师风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给予公平合理的对待。对那些致力于潜心教学、讲课质量优秀、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应在职称评定、业绩评价上给予鼓励,而不是采取忽视甚至完全不予考虑的错误做法。近年来,有些学校已经认识到教学质量对提升学校声誉和地位的重要性,并在教学方面采取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
三、社会要创造适宜大学生成才的环境
大学生的“三有”素质不仅要在校园里培养,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首先,是学生家长的教育。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一个普遍的变化就是远离家庭,家长无法近距离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无法有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家长对孩子在经济上的要求往往会给予过分满足,由此可能使孩子养成过度消费和乱消费的习惯。这不仅对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而且还容易造成身边同学的盲目攀比之风。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一些学生为买高档手机,甚至不惜借高利贷,以至于最后因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被迫走上和亲人、同学诀别的道路。教训极其惨痛!其次,是社会用人单位的配合。近年来,学生就业准备期已经大幅度提前,这与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条件有很大关系。一些企事业单位会以提前上岗作为录用条件,完全不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一些学生为了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工作,也就被迫答应签下协议。笔者认为,这些问题虽然有社会的因素和学生本人的因素,但是学校和教师在管理权限上的弱势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在政府考核学校就业率的指标作用下,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对这些过早离开学校或在学业上投入精力不足的学生,只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实际上,从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来分析,大学生在高年级阶段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过早地进入社会,既有违国家和学校的法律法规,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浪费大好的青春年华。这是非常可惜的。再次,是社会商业环境对校园的冲击。这是一个长时间存在的、难以治愈的痼疾。在不少大学的校园里,商业广告随意张贴,加之手机等通信方式的使用,部分学生为了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不惜耽误学业参与到营商宣传和组织活动中去,甚至帮助小贷公司在同学中组织放贷活动,严重干扰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和管理秩序。应该看到,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大学不可能关起门办学,恰恰相反,还需要鼓励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践,增强学以致用的责任感和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服务的能力。但是,政府、大学、老师、家长、用人单位和媒体,必须及早地意识到影响大学生成为“三有”素质人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以对国家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消除培养“三有”大学生面对的不利因素,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