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融思政入课堂的一次探索

2019-11-07 07:59魏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采薇思政元素语文课堂

魏霞

摘要:《大学语文》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人文要素,文章以新生开学第一堂语文课的实践进行探索:提-炼好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问题和任务,改革教学手段,有效引领和驱动学生,让语文课堂效益更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采薇》;思政元素;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042-02

《大学语文》课“很大”,因为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其历久弥新,积淀着厚重思想与智慧的经典篇章,发挥着审美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及丰富情怀,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这门课有着发扬载道传统、融思想政治入教学的基础及天然优势,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但现实是,这门课“很小”,目前在许多院校,《大学语文》的课时越来越少,有的每周只安排2节。如何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本文以《采薇》一课教学为例,进行一次融思想政治教育入课堂的有益探索。

一、明确课程目标。找好课程思政的落脚点与途径

首先,提炼和设定本门课的两个中心目标:一是传承文化。通过让学生体会文学之美,体悟古今人物的高尚人格、高洁情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受感染,有共鸣,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之情,有责任,能担当。二是健全人格。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实现责任和担当,一个人需要精神成长,和谐发展,才能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审美的批判意识、人文的思辨精神,有开阔的视野才有兼容并包的胸怀,这是大国气象所需要的、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品质。教师以此为指引进行教学设计,以课堂为主战场,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育人落到实处。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立体化课堂

(一)精心设计隋境、问题与任务,尝试量化标准

首先,从学情分析人手,联系实际,紧扣当下,设置任务和问题。我院属高职学校,《大学语文》是各专业大一新生入学就接触到的人文课,恰恰是任课教师接过高中教师的接力棒,继续担当起呵护学生精神成长重任的契机,可以算作大学生涯中成长的第一课。学生离家求学,入校后经过两周军训,开课后第一节语文课就是《诗经·采薇》(我们使用的教材为孙昕光的《大学语文》第三版,由山东师范大学孙昕光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任课教师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思乡”和“保家卫国”的话题。

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按惯例会安排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话题是教师根据本课内容提前设计的。本课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离家来求学,出家门时父母或亲人对你说了什么?你说了什么?求学三年离校时,你可能会对当初来校时的自己说什么?”因为有话可说,大部分学生谈得真实感人。有人因感念父母之恩、思乡情切,还流下了眼泪。一位同学说三年之后,希望能对今天的自己说“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引起大家的共鸣。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表达这三年自己要让父母放心,实现心中理想的愿望。教师利用这个话题,自然过渡到课文中的情境:同样离家,是为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采薇》是如何表现的?如果你是本文作者,会传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这样的导入,让遥远年代的《采薇》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文章所传达的育人元素显得可亲,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这样的课前演讲和情境与问题设计,如何能做到贴近教学,而不是随意和随机的?教研组尝试量化要求,比如每个专题会设置课前演讲话题,利于课文引入;教师每课至少提三个问题(问题在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时,大家各抒己见研讨过),引领学生更好思考;课堂至少由学生在提前熟悉文本、做过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三个问题,希望借此让课堂更有启发,教学更有效率。

(二)通过尝试主题化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性科学的精神、思辨习惯及批判性思维

1.主题一——“战争与战争中的人”。引导学生以时代和社会为坐标,穿越回那时那人那景,引发出几个小主题:

对生命的感慨与超越——价值观的选择。《采薇》中可见生命意识出现,借“薇”的生长变化,体现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借杨柳和自然气象“雨雪”烘托战争与境遇中的心情。但转入战争场面时,诗句一改哀婉颓唐:雄壮的军威显示出慷慨的英雄气质;“四弦一声如裂帛”,将所有的哀叹换作昂扬高亢,升华出壮美,打破哀愁与平庸,体现了主人公的价值选择,即保家卫国超越平庸苟活。这一点正因主人公自然的生命意识流露,烘托出价值选择的高尚。由此,“当死则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而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生死之际。不可不接之于道”的育人主题,就凸显出来。

柔情与豪情——文学中的审美,现实中人性的多向度。可将《将军赋采薇》、《与妻书》两篇文章与《采薇》做平行比较。戴文澜与林觉民两位革命志士的铁汉柔情,临终遗言遗书中体现出的对妻子和孩子的缱绻之情,鲁迅先生所说“怜子如何不丈夫”,指出战争体裁不能只表现英雄神性,英雄也有平凡的一面,这是人性的丰满。文学中的审美不能超然现实中人性的真实。

2.主题二——《采薇》之美。接前面诗中由平凡的生命感叹道战争昂扬,提醒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转换,让学生提出问题,寻找“叠章复唱”的妙处。

教师也展示以《采薇》为题的多种表现样式:如当代歌手HITA演唱的古风歌曲《采薇》,周迅在电影《画皮》行军途中所唱的《采薇》,歌剧《孔子》所唱的《采薇》及舞蹈等多种改编形式,让学生体会《诗经·采薇》所体现的汉语之美。

学生发现,本诗结构与现代歌曲结构有很明显的相似性。教师让学生采用现代歌曲的曲调为《诗经·采薇》配乐演唱。尝试中,一位喜欢周杰伦的学生试着用《青花瓷》和《菊花台》的曲调配唱《采薇》,发现《诗经·采薇》四字一句,与流行歌曲长句子配乐不可能和谐,由此体会到节奏与字数之间的关系,长句与短句在表现力度上的差别,培养了语感,有助于写作时把握文气与节奏。

3.主题三——《诗经·采薇》战争场面体现出的军威。通过周代战争队形、装备等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象弭鱼服”的正确理解,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将帅同心、戮力杀敌的军威。

另外,还可以引入诗中“薇”的生长与所写时间的关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理解,“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让学生分析判断、养成探究的学习风气。

三、构建立体化学习体系。拓展和延伸课堂

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将语文学习丰富的资源拓展和延伸到课堂之外。如课前充分利用云课堂及数字资源,布置预习内容,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用大数据统计学生的出勤率,将学生对字词的初步理解放在课前学,并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在互动区提出问题。

课后作业会要求学生进一步拓展所学知识。比如,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用比兴的手法,写一篇小诗或一段文字;网上查阅历代评家对本诗的评论;检索《诗经》中的战争诗,将人物形象包括服饰甚至语气等描写出来,勾勒出周代的战争图景;以“薇”为源头,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或蔬菜种类及其在诗中的作用;等等。

融思想政治元素入课堂,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在“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中实现。这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和更有效的实施,需要一点一滴的养成。不论隱性课堂还是显性课堂,都需要整个人文环境的构建,包括课堂里的点缀物、环境的整洁度、师生的精神气质、校风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猜你喜欢
采薇思政元素语文课堂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妖藤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