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2019-11-07 02:13李小伟
体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李小伟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体育教学》编辑部策划执行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体育口述史”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学校体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教研员和特级教师们,分别从学校体育政策制定、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研究、学校体育师资培养等多方面展开了回顾和阐述,本文结合相关访谈内容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之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0-0031-06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犹如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0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国富民强、国泰民安,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昂首向前势不可挡。

70年来,中国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中上水平,建起了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70年来,中国体育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实现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双跨越,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更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伴随着教育、体育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学校体育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条件保障愈加坚实、改革成效不断凸显、校园足球改革引领作用日益显现、社会支持学校体育的氛围更加浓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各类学校落实政策、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教育方针指引学校体育走在正确道路上

“我在农村上小学,四年级前是复式班,五、六年级在乡完小,学校没有操场,也没有体育课。课间活动男生玩‘撞拐,女生‘跳房子。中学在天津,学校是原来租界的一个兵营,有一个非标准的田径场和几块篮、排球场,后来推行‘劳卫制又添加了单双杠、体操垫、跳马、爬绳(杆)的架子等,有了正规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上大学在北京,体育设施当时是全国一流。可以说,从小学到大学,我亲历了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变化。”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宋尽贤近日接受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杂志策划的“学校体育口述史”专题采访时,回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校体育的变化时心中十分感慨。杂志社对我国学校体育界部分人士进行了采访,一是为了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二来也借当事人之口,细说当年学校体育发生的大事件。

我国以西方体育思想为理念的学校体育教育历史并不算长,1840年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而由于中国人在体育等方面的不强被西方国家讥讽为“东亚病夫”。1911年10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成立,对清朝末年的教育进行了改革,1923年正式把“兵式体操”的体操课改成以西方体育思想为主旨的体育课。

在宋尽贤看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学校体育揭开了新的一页。“经历了8年全面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财政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学生健康,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主席致信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良,以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1951年年初毛主席再次致信马叙伦说:“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

这应当是健康第一理念的最早提法。宋尽贤说,“为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会后由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要求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切实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并作出调整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时间、减轻学生课业及社团活动负担、改进卫生工作、注意体育娱乐活动、改善伙食、学校经费支配适当照顾保健工作需要等六项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对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学生的健康状况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其后中共中央起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著名的高教60条)、《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时,这个决定的六项要求都作为基本依据,对推动1949-1966年‘文革前17年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宋尽贤回忆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学生健康的关心依然始终如一、对学校体育的指导日益深入、具体,支持力度更大。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一系列法规文件和重要指示,无不体现出党和国家對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对学校体育的重视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在笔者看来,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这也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将教育方针定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70年的历史长河里,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经常会有变化,最早是说德智体全面发展,随后增加了一个“美”字,于是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劳”字,成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知什么时候“劳”字又没了,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又重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然而不管如何变化,体育始终在我们党和政府教育方针的表述中,这说明体育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不可或缺,同时也说明党和国家历来对学校体育都非常重视。

宋尽贤认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支持是70年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现在学校体育的一切都无从说起。在他看来,原来学校体育发展缓慢,不能武断地认为是“教育”看不起“体育”,国家没钱是重要原因。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但不少农村学校还没有达到“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这个最基本要求,更晚些才提出几个配套,要求必须有校墙(门)、厨房、操场、厕所等。

宋尽贤表示,1957年,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番话对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而此后的历届中央领导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一直到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完成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核心在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中,必须发挥好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采访中,许多专家学者谈到,体育在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技能,还可以增进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锤炼意志品质,同时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培养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它还承载着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的重任,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过程中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只有这样,体育才有可能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陪伴一生的宝贵财富。”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可以说,这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原主编赖天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赖天德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共进行了八次,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是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改革。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并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了前七次改革的经验,同时也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既具有中国的特色,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提高了科学性,也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赖天德印象较深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体育与健康课程较好地处理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统一性与适应性的关系。从教学大纲改革与发展趋势看,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调整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的关系,逐步加大了自选内容的比重和学时。主要是实行了课程三级管理的办法:一方面,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的总课时中拿出了8%左右的学时来开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必须开齐开足。国家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地区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学校依据《课程标准》与《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与需要,制订《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这样一来,《课程标准》就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如何加强制订与实施地方实施方案与学校实施计划的指导和管理。

体育与健康课程较好地处理了育体与育人的关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都制定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并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抽象目标,转化为可供观察与评价的行为表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较好地处理了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与增进学生健康的关系。在几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中,始终坚持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明确规定攀爬、跳跃、奔跑等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内容和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推行“课课练”,结合基本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提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量和强度)的要求等。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把身体健康作为四大目标之一,专门规定了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这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体育课程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运动技能。新课改把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既当作课程学习的目标之一,又将其视为达成课程其他目标的载体,并指出,如果脱离运动技能,其他目标的达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在课程特征中,也反复强调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重要性。

赖天德回忆,在1990年《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他提出《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基于当时一批知名学者对某直辖市一千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在职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该调查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是“体育盲”。他们就业后,不知道怎样锻炼身体,不会享受运动的乐趣,缺乏体育的基本知识,也不会欣赏体育比赛。又基于“学校体育要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的基本理念,写了这篇文章。现在看来,文中观点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之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只是没有现在“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全面。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首任院长毛振明认为,从体育教育的普及度来说,新中国的学校体育是进步的,因为体育教育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但从体育教育的质量来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很多接受过体育教育的学生对体育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而在今天,很多学生却告诉我们说,‘我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我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有学会‘我上了12年学,没参加过一次运动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虽然能够让很多的孩子都有机会上体育课,但体育课的质量确实受到了孩子们的质疑。”

“造成这些质疑的原因很复杂,我觉得其中有体育教学思想认识的问题。”毛振明说,比如现在的体育课程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课程设计上的问题,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大家总觉得,那么多的体育项目,好像我们都该学,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材方面,我们一直在纠结该教什么。这就是我们体育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缺点和不足。

毛振明说,“健康中国2030”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至少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要求。它没说三项,没说四项,更没说要掌握全部的运动技能。所以,我们体育学科在理论上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未来的课程建设方面有这样的新认识,然后才能带动我们体育教学的改革。比如说“走班制教学”。因为我们将来要实现的是“一校多品”,一个学校要有几个有特色的运动项目,换句话来说,就是这个学校的“小自助餐”。将来,我们的孩子就要在这一个尽可能丰富的“小自助餐”里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包括身高、能力、爱好、性格等)运动项目,然后去深入地学习,从而打破现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不良的体育教学模式。

“我们应该强调一种具有教育性的,也就是把磨练、锻炼以及享受运动中的乐趣,享受阳光,享受同伴之情,享受在体育中的竞争与胜利,甚至享受失败等这样的东西结合起来放在教育性里面,然后做一个聪明的增强体质的体系。而不是讓学生该享受乐趣的地方没有享受到,不该让学生去磨炼的却让他磨练得几近失败和终止而还要让他继续磨练。那么,这就是一个非教育性的、非常不聪明的而且非常愚蠢的增强体质的方式。所以我认为:第一,中国需要大力强调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任务;第二,我们一定要大力强调具有教育性的、聪明的、能够帮助学生既享受乐趣又锤炼意志的增强体质的方法。”毛振明说。

三、体育师资得到极大补充培训成效显著

2009年,笔者撰写的稿件《阳光体育凸显教师缺乏之痛》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亲笔批示,要求将该问题纳入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在《纲要》中形成了“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足体育教师”的政策。

2009年,首都体育学院刘海元博士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表明:我国现有中小学约60万所,但体育教师只有约43万人。“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约29万人,其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最多,约24万人。”

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有了长足的进步,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表明,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仅中小学体育教师就达55万人。教育部相关统计显示,体育教师队伍人数虽然增加了,但需求也增加了,有的地方已经从国家规定的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至九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增加到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在仍有20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口。

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教师。基层执行这些法规制度,除去学校领导和有关行政部门这个因素之外,教师的配备情况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近年来,这句话成为对体育教师的调侃和嘲弄。但在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陈雁飞看来,体育教师使命崇高,是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接受采访时,陈雁飞表示,体育教师培训是建设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必须牢牢抓好。陈雁飞认为,可以将1949年至1965年整体归结为体育教师培训的萌芽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转变在职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成为体育教师培训的第一项重要任务。第二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体育教师培训制度。1953年《新体育》杂志专门发表了《建立体育教师的业务学习》的社论,认为“体育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已成为保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胜利完成的决定性环节”。国家体委同高教部和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1956年体育教师业余进修的办法和要求的联合通知》,对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业余进修的内容分别作了明确规定。第三项重要任务是培养体育骨干教师,主要通过行政部门举办假期短训班、教学大纲培训班、校际体育教研组中心站、专职体育教师进修班,提高体育教师备课、提高业务、贯彻大纲、掌握教材等能力,有效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水平。

陈雁飞认为,1966年至1976年是历经更迭时期,这一时期,受“左倾”思想路线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不适当地突出政治色彩,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停滞倒退了。培养体育教师的院校停止招生,教师进修、培训机构瘫痪或撤销,进修、培训工作也被迫中断,本来初步缓解的体育教师缺乏的矛盾又开始恶化。很多地方和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如抽调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短期训练任体育教师,或是小学、初中教师层层拔高使用,或是大量招收民办教师,以解决体育师资缺乏问题。这种做法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却造成了大量非专业人士进入体育教师队伍,给后期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带来很大困难。在此期间,体育教师流失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因为体育教师缺乏,有的学校不能正常开设体育课。

1972年,各体育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科)在恢复招生办学的同时,各地中小学体育教师举办教师轮训、送教上门等培训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陈雁飞说,从“文革”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重步正轨时期,该时期扩大了承训单位和力量,远抓知识更新和继续提高,近抓胜任教学和学历达标。

国家体委在《关于认真办好体育学院的意见(摘录)》(1978)中明确指出,各体育学院要切实组织好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工作。在办学方针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在集中办好体育系、运动系、研究班多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同时,还要采取函授、进修班、短训班、定期派出小分队等多种形式培训在职体育教师、教练员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骨干分子。

1979年的扬州会议明确提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学校体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校体育开展好坏的影响因素。扬州会议后,各级部门都注重和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采取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体育班,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师进修班、函授班等措施,加快体育教师的培养,满足体育教师的需要。

1986年,《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通过电大、业大、电视教学和校内、校际的互帮互学等多种培训形式,千方百计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水平”。从长远看,是对学历已经合格的教师进行职后教育,解决知识更新和继续提高的问题;从近期看,主要解决部分教师“胜任教学”和“学历达标”的问题。根据培训任务和目标,各地教育学院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对加速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陈雁飞把1990年后看成是开始转型时期,重点转向全面提高、重心倾向中西农边区,国家级培训引领前行,远程教育实现资源共享,逐步推进青年、骨干、教研员分类培训工作。

20世纪90年代,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教学技能,即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努力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素质和基本教学技能,改进培训与进修学习的工作,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此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21世纪初,我国体育师资培养具有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倾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更大范围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共享和实效性强、专业化突出的显著特点,开展了系列体育师资的计划与培养行动,采用短期与长期、集中与分组、理论与技能、观摩与研讨等各种各样的培训方式。此外,教育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农遠工程”,通过以卫星电视为主、计算机互联网为辅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为中西部2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个县培训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教师设计了远程培训项目。

陈雁飞总结,2010年至今是高速发展时期:夯实基于标准的培训,加大培训方式、课程、师资、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全方位、一体化、阶梯式培训模式。重要文件的颁发使得体育教师培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体育教师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师培训在备受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持续发展的基于标准的高质量的有效性培训成为当前体育教师培训的重点。体育教师培训经过多年的改革,基本构建布局完整、机制完善、支撑完备的中小学体育师资能力提升高效体系,包括“部级规划、省级统筹、市县级落地”三级协同运行机制、“按需施训、课程规范、学分管理”的培训实施模式、“培训基地、专家团队、管理平台”相支撑的培训服务支持体系。目前体育教师培训也逐步呈现出对象聚类化、需求精准化、目标实效化、内容体系化、层次多样化、渠道多元化、过程回归化、形式创新化、制度规范化、成果生本化等特点。

四、关注农村学校体育就是关注学校体育整体

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副司长曲宗湖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去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非常贫穷的县市调研,他去了一个单人校,老师姓黄,一个人既是校长,也是老师,又是校工,所谓的教学点就是一个窝棚。这次调研对曲宗湖触动很大,调查结束后,他写了两本关于学校体育的书,一本是《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另一本是《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吃过窝头,吃过高粱米饭,没有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去不了那么偏远的地区。“我既然当了学校体育的行政官员,责任就是人人都能得到体育教育,农村孩子也一样要享受体育教育,这是国家宪法与教育法给予的权利,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这就是我从事学校体育研究和行政管理最主要的任务。”

当时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26%的学生没有得到体育,这里的体育指的是从体育当中得到教育。

曲宗湖回忆说,后来农村体育得到了发展,争取到了教育部领导的积极支持,争取到大量的部批文件,使得各地方学校体育的工作排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但是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经费,做事情需要钱,涉及人力、财力、物力,最苦恼的是很多学校什么器材都没有,因此首先是要开展读书体操,让身体先动起来,为此他编了一套摇头摆尾操。

曲宗湖说:“农村学校体育要发展,首先要有教师和配套的教材、大纲,其次要有体育器材设备。教育部每年都要分批培训体育教师,东部地区问题不大,西部地区问题较大,尤其是老少边穷山区。所以我又开始争取经费,呼吁进行体育教师培训,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到了90年代之后,伴随着教育的整体发展,体育教师的培训也开始被重视。”

曲宗湖说:“可以说,我是先从农村学校体育开始研究学校体育的,而农村学校体育又从老少边穷山区开始,老少边穷的农村学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师资问题和器材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普通小学(含教学点)校舍建筑面积78619.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31.07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88.47%,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4.23%,各项比例比上年均有提高。初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2.5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5.91%,各项比例较上年均有提高。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1.77%,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3.84%。以上数据足以告慰为我国学校体育奋斗一生的老前辈们。

五、学生体质下降成困扰学校体育瓶颈

2014年7月,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之际,教育部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30年来学生体质与健康变化情况。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的情况下,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

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印发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学校体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该负责人介绍,根据1985年开始的每5年一次的学生体质调研数据,我国青少年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城市男生以及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增长最为明显。

耐力素质显现止“跌”并逐步回升。从1985年到2005年,各学段学生耐力素质出现下降,在2010年,7岁至18岁各学段学生耐力素质止“跌”并逐步回升,尤其以14岁至16岁年龄组最为明显,但大学生耐力素质持续下滑。

据介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出现积极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推进落实是关键: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取消“小升初”考试、小学毕业就近入学政策的逐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学甚至初中阶段学生的升学压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逐步实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的推进,激发了学生、家长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二是中考体育加分制度的全面实施,调动了初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初中生各项体质健康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的趋势最明显。三是教育部加强学校体育督导、学生体质健康抽测符合公示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各地重视学校体育的积极性。四是,各地加大学校体育投入、推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因地制宜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势初步形成。

然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变化仍很脆弱,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未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標上不如中学生。尽管在很多方面取得瞩目成就,然而,青少年体质下降一直是学校体育之痛。

宋尽贤认为:“现在很多制度、规定,是改革开放、是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他解释说:例如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1979年“文革”后召开的第一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学校体育界、学校卫生界的老专家,叶恭绍、徐英超等教授倡议要像发达国家一样,把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调研列入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他们积极建议,在制订“文革”后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时,将“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进行调查研究”列为这个纲要主要任务之十九的第三项。

依据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这项规定,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先是于1979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及13个省的省会,共16个城市及其郊区,对7岁至25岁城乡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测。1985年按照这个规划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青少年学生体质调研,样本量达到98万人、28个民族。那次调研结果成书出版以后,亚洲各国的体质研究专家称赞说是人类历史上样本量最大的关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调研,而且这个调研对后来我们国家半个世纪的体育、卫生,包括民族政策的制定都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从科研上说不仅仅是对卫生学和体育学有价值,还包括人类学。

在曲宗湖看来,学校体育的发展首先在于质量,不能以数量为标准。而质量达标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要提高各级领导对体育的真正重视;其次,各个学校的校长要把体育放在德智体综合素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位置,现在大都落实了,但是少数地区仍有欠缺。还有就是师资水平,这支队伍的水平不仅仅是学历达标率,还有能力的达标,关键还是质量,只有质量上去了,学校体育工作才能上去,要坚持每个学校学生体质贴到墙上去,身高、体重、肺活量、身体素质等指标都要上墙,评比的时候更要注重质量。

30年来,学生体质下降已成为一大难题,但初三毕业生体质却是所有学段学生中最好的,这是因为从1979年开始,我国在许多地方试行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赖天德认为,中考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其积极的意义值得肯定,但体育考试的分值,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来决定,既要看各地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又要看各地社会的接受程度。中考体育是基于学生体能素质长期下滑的情况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它只是一种手段,不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虽然我也是一个积极的倡导者,但我并不认为这是长远之计。”赖天德说。

赖天德表示,就现阶段而言,中考体育之所以对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具有如此明显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希望能考上优质高中,毕业后能考上大学。所以,“体育进高考”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开展,一是全面推行还是只在重点高校推行?或选择几所最有影响的高校进行试点?现在一些自主招生的高校已进行了,值得提倡。二是考什么?根据观察,我以为还是测三项基本体能素质就可以了。三是如何考?从可行性来考虑,学校自己考为好。

毛振明说,现在中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矛盾是增强体质问题。因为我国学生的体质很差。这其中和很多原因有关系,但不管怎样,增强体质应该是学校体育最首要的任务。但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一定存在非常愉快的锻炼身体和痛苦锻炼身体的过程,而这两者应该有区别。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一定要强化增强体质过程中快乐的部分。其实体育是一个很快乐的事,就连大家公认毫无快乐可言的长跑,实际上也有很多人乐在其中。看看现在中国的马拉松,一是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多,二是每次开赛前都得抽签,得反复选择,还报不上名。为什么?一定是有乐趣因素在里面,而当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种快乐因素的时候,对学生而言,可能就是痛苦的。

70年漫漫征程,我国学校体育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不断深化改革,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体育育人价值认识还不到位,挤占体育课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会影响学业或造成运动损伤,此外,场地、师资、经费等缺口还很大,部门之间工作合力还有待加强,资源整合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青少年体质健康、近视防控、校园足球等作出重要指示。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些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四位一体”的目标无疑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校体育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教育强国梦、体育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