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在浙大”课程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2019-11-07 01:47陈亮沈丽燕董榕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9年10期
关键词:在线学习课程设计

陈亮 沈丽燕 董榕

摘   要:近年来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多,海洋文化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在浙江大学“网上浙大”建设的背景下,《东亚海上交流与文化》恰当地结合了“学在浙大”课程平台建课优势,成为创新示范课程。文章从课程内在需求出发,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及“学在浙大”课程平台的功能,从优化知识结构、建立立体化教學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即时反馈评价和在线考试等几个方面,对《东亚海上交流与文化》课程设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基于“学在浙大”课程平台的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在浙大”;在线学习;课程设计;Blackboard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9-0062-05

一、引言

历史上大国的兴衰,往往取决于海洋的控制和利用。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热潮的兴起,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多,海洋文化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1]《东亚海上交流与文化》是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是一门主要专注海洋人类生活与海洋文化的人文课程,旨在还原东亚地区海上交流与海洋文化发展的本来面貌,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东亚地区海上交流与文化发展的历史。

同时,在国内外在线课程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融入,以线上线下共同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发展到新的阶段,无论是从学习地域的广度上、学习时间的瞬时性上,还是学习体量的提高上,都大大地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学习的灵活性进一步加强,深度学习分析成为可能。[2]

课程借助“学在浙大”平台,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并通过统一在线课程测试,成为浙江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中的“明星”课程。

二、“学在浙大”课程平台概述

1.背景与框架

“学在浙大”课程平台以Blackboard(以下简称Bb)教学平台为主体架构,后者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是目前为止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用户的教学管理平台,全球有超过3700所高校在使用,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学府,如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截至2019年5月,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在使用Bb平台,其中重点院校60多所。该网络教学平台以教学、交流、共享为核心目标,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整套完善、优化的解决方案,受到教师和学习者的好评。

Bb教学平台以其直观性、易用性、灵活性和兼容性被全球用户迅速、广泛地接受。浙江大学于2016年引进该平台系统,基于Bb平台的底层架构,针对本校特色,升级完成“学在浙大”课程平台的开发并将其作为学校官方在线课程平台推广应用。[3]目前全校共有2000多门课程在其上平稳运行,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2.课程平台结构特色

(1)“学在浙大”以浙大数据中心为基础,架构于统一的系统底层之上

“学在浙大”课程教学平台是浙江大学“网上浙大”蓝图里五大空间中的核心——在线学习空间的实体反映。它以新成立的浙大数据中心为基础,打通教务系统、人事系统、后勤系统等多个数据接口,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服务平台。同时,平台对接流媒体系统、视频交互系统、新媒体系统等多个系统,实现了各系统之间数据的实时对接,极大地方便了课程学习数据池的沉淀,既能完成课程学习过程的监测,又能完成深度学习分析,为学生学习画像、专业指导、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第一手数据。[4]

(2)同一底层架构下,不同载体可以无缝衔接,并保持知识在不同载体上的个性

“学在浙大”课程教学平台以Bb为核心架构,同时融合了一众热门工具的接入,包括矢量、点到、应答、直播、查重、分析等功能。在保证完整的教学流程的基础上,以满足各类教师、各类课程最大化的个性需求。

3.“学在浙大”突破Bb本身瓶颈,强化移动学习端功能,最大化适应移动学习需求

Bb平台以其完善的PC端功能为国内外各高校所认可,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渗入高校教育教学过程,持续影响着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教学平台的移动端应用成为超过PC端的重中之重,浙江大学依托“学在浙大”PC端平台,开发完成“学在浙大”移动端平台,大大提高了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师、学生随时随地无缝学习。[5]移动端界面如图2所示。

三、《东亚海上交流与文化》网络课程设计

基于“学在浙大”课程平台和移动端功能的支持,《东亚海上交流与文化》课程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案例分析和体验式教学,在系统课程资源呈现的基础上,加强主题讨论模块,力图为学习者提供具有较强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培养学习者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由慕课教学、虚拟互动、网络考试三个部分构成。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利用“学在浙大”课程平台教学流程设置功能,有效地完成了课程引导、内容学习、交流讨论及测试考核等各个环节,为学生学习课程建立友好的教学引导框架,提供完整的课程学习地图,有利于学生快速、全面地了解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适应性。[6]具体的课程结构如图3所示。

1.课程引导

课程引导是课程学习的关键一步,好的课程引导有利于学生快速熟悉课程全貌,拉近课程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本课程通过“主页框架”和“学习地图”来显示课程所使用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以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课程学习流程。“课程介绍”和“授课团队”是本课程及师资的简要信息,以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课程全局;课程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大纲”版块,教师细化了本课程具体的学习安排和内容纲要,以利于学生纲要性了解课程要求及其安排。[7]

2.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5大模块:东亚海域海洋文化概念,海洋与东亚多元文化交流,朝贡体系与东亚海域世界,东亚海域人、物、信息交往,海权与海洋资源和平利用。5个模块又被细分为15章,每章都包含对应的教学资源和系列化视频课程。在具体的章节内容中,包涵以下几个模块:

(1)学习导航模块

明确提出本章的学习目标,以导图的方式呈现本章的各个知识要点和相关的关键词,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脉络一目了然。

(2)学习资源模块

在每章的学习中,都包含一个课件和若干个视频资源。每个视频开始部分对本节课程所讲内容进行知识点前瞻性展示,在讲授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大量生动的经典案例。每节视频结尾部分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与课后阅读文献,帮助学生深入认识。

(3)扩展思考模块

除了讲义之外,每章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扩展资源,包括研究论文、典型案例和一些相关的文章报道等。此外,还额外提出了若干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以检验是否掌握了本章的相关知识。

基于“学在浙大”课程平台,这样的内容结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引导性四大特点。

3.交流互动

课程平台允许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通过统一协作团队互助,共同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在网上针对现实的问题展开讨论,还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好的参考书、学习资料、网站资源等推荐给大家,与同学分享。教师主要负责在线辅导和答疑。《东亚海上交流与文化》课程充分利用了在线讨论功能,七个讨论小组已积累了1488条讨论内容,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的主题中,参与者达100余人,发帖数达400余条,充分显示出了课程网站对课程教学的有效支持。

4.测试评价

本课程采用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多元化的评价手段,[8]综合评价体系如图4所示。

(1)期末考试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期末考试通过“学在浙大”课程平台,采用网络机考的形式。课程平台支持实现快速、灵活有效的随机出题策略,提髙出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另外由于选课人数较多,机考需要分批进行,为每场考试的试卷加上密码,可以有效防止试题的泄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2)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是由课堂签到、交流讨论和平时作业三部分组成。其中交流讨论主要是通过对论坛、课程资源的访问量,课堂讨论,发表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对学生的论坛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是从参与度、表现度和贡献度三个方面来进行。[9]参与度就是学生参与论坛讨论的积极性,表现度主要是在論坛中发表了有意义话题的数量,贡献度就是发表话题的质量,即是否引发深入思考、能否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等。课堂讨论、发表内容根据相关主题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学生进行发表展示。评价是利用平台评价功能进行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教学模式设计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理论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主张将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融合,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教师则对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全面深化,许德泓、李逢庆、王妍莉等人分别从混合式教学的影响因素、构建不同标准的混合学习评价体系、基于Blackboard平台设计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10-12]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以混合学习、翻转课堂为理论指导,以“学在浙大”平台为基础,设计了一种符合《东亚海上交流与文化》课程教学规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共包含三个大环节,分别是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具体如图5所示。

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整理与发布。教学组织与实施是该模式的核心环节,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它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主要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教学模式。[1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通过反馈及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课程实施

(1)课前

课前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任务,按照知识结构将教学任务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然后通过“学在浙大”课程平台布置课前任务,教师也可以通过移动端,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课前任务布置,减少教师持续工作时长。学生通过平台信息提醒确认学习任务,通过平台中教师提供各种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对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解,也可以通过移动平台,随时随地接收学习任务,碎片化完成预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积极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2)课中

目前的课堂教学依旧在线下开展,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智慧教室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协作学习与课堂互动,听取学生的学习汇报,师生之间进行深入交流并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完成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课后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阅读相关的文献和扩展资料,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这个课程并未结束,学生继续就该节课的内容进行宽泛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从而扩展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五、应用效果分析

1.课程访问情况

根据课程平台提供的统计分析,本课程在12周的上课时间内,累计访问将近六万人次,人均访问约400次,在同期课程当中名列第一。具体如图6所示。

2.调查反馈

课程结束时,利用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共有13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占总人数的89%。调查主要从学习资源、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三方面展开。评价等级分为三类:A代表满意,B代表比较满意,C代表一般,D代表不满意。经过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视频资源质量的满意度中,不满意的只占10.9%。只有5%左右的学生认为混合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不满意,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混合学习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成绩评价

通过最终成绩的分布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成绩是一个正态分布曲线,主要集中区域为70~79,80~89两个分数段,两者加起来的比例超过75%,如图7所示。

总体上,从授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成绩考核等多方面来看,基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六、结论

以Bb为基础的“学在浙大”课程平台,很好地解决了《东亚海上交流与文化》这门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的混合学习和考试等问题,弥补了原先局限于纸质教材、以教师课堂教授和演示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等不足。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成绩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学生在線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线学习氛围的培养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二是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将成为考验教师工作量最重的负担,需要建设更为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三是课程平台互动工具的灵活应用环境尚未形成,除了论坛,课程设计者可以调动Wiki、博客等多种工具,来加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但是它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教育教学更好地服务。“学在浙大”课程平台正是顺应“互联网+”智慧教学发展趋势的产物。但如果没有师生思想观念的创新,没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再先进的技术都是摆设,甚至会对教学造成反作用。教师需要从不断发展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学习,将先进的理念体现在自身教学中,并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互联网+”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14]

参考文献:

[1]安成浩.东海海洋文化研究与海洋文化再认识[A].韩国研究(第十二辑),2014:365.

[2]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2-13.

[3]杨火金.“互联网+”环境下在线学习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关键技术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Z1):14-17.

[4]杨文阳,于晓.大数据和学习分析在高校混合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机理探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3):72-79.

[5]沈丽燕,张宇燕,袁冰.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移动学习模块的设计与应用分析[A].张剑平,刘军.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2014)[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62-170.

[6]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7]王磊,王晨晨,林炜斌等.Blackboard网络平台支持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195-197.

[8]赵冬梅,尹伊.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实践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9):41-43.

[9]李芒,蔡旻君.课堂评价亟需信息技术的支持[J].中国电化教育,2016(1):63-70.

[10]许德泓.本科院校推进混合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州大学的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41-145.

[11]王妍莉,马明辉,严瑾.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民族高校混合式教学行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9):77-82.

[12]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13]王建明,陈仕品.基于线上课程和工作室制度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3):107-114.

[14]宋灵青,田罗乐.“互联网+”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8-82.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在线学习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