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卉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 山西 长治 046011)
皮肤瘙痒是透析患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者每周2-3次的透析治疗,以及其他透析并发症,给病患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皮肤瘙痒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医认为,皮肤瘙痒属“痒风”“风瘙痒”等范畴,多因血燥风热,风湿内侵,郁结皮肤而引起瘙痒,临床采用口服抗瘙痒药物或局部用药等治疗手段,效果不理想。中药外洗可在不增加水负荷的前提下,发挥止痒、解毒等作用。我们根据这个特点采取了透邪解毒汤外洗联合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法,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有皮肤瘙痒者,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有皮肤瘙痒者86例。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基本资料如下:对照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分布45~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8±2.4)岁。观察组: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分布47~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透析治疗,每周2-3次,每次治疗4小时;每月行1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治疗时间4小时。
1.2.1 对照组使用常规维持血液透析治疗。
1.2.2 观察组使用透邪解毒汤联合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法,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法与对照组一样;外加透邪解毒汤,该中药配方为:白芍12克,荆芥20 g、防风20 g、当归20 g、白芍20 g、白鲜皮30 g、川芎20 g、生地黄20 g、地肤子30 g、川椒20 g、艾叶10 g。以上中药配好,用500ML清水煎煮,煎好后取药物汤汁外洗,一日两次,早晚各一次,连续治疗1个月[2]。
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效果。
1.3.1 瘙痒症状评分,参照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制定的皮肤科疾病临床评分表[2]进行评分。
1.3.2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皮肤性病诊断与治疗》[4]。痊愈:瘙痒完全解除,继发皮损消退;显效:瘙痒明显减轻,继发皮损明显改善,虽有微痒但不影响工作和睡眠;有效:瘙痒较前减轻,仍明显瘙痒,有时仍能影响工作和睡眠;无效:瘙痒程度基本同前,皮损、睡眠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并记录2组数据,对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
通过2组患者皮肤瘙痒度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皮肤瘙痒度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透邪解毒汤治疗效果较好,2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2
表2.2组患者皮肤瘙痒度评分对比(±s)
表2.2组患者皮肤瘙痒度评分对比(±s)
?
通过2组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发现,观察组痊愈为4.65%(2/43)效果显著为60.47%(26/43)、效果一般为27.90%(12/43)、无效为6.97%(3/43),总有效率高达93.02%(40/43),相对于对照组效果显著为13.96%(6/43)、效果一般为32.55%(14/43)、无效为20.93%(9/43),总有效率仅为67.44%(29/43),2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加入透邪解毒汤效果更为明显。
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患者皮肤干燥、组胺释放、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周围神经病变等有关[3]。中医认为,皮肤瘙痒以气血两虚为本,毒、湿、瘀、风蕴结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机为湿毒浸溢,邪毒阻络,日久则气血两虚,燥而生风,风邪于皮毛之间窜走,引起皮肤瘙痒。多以消风止痒、养血润燥为治疗原则。从以上探讨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2组病人进行治疗结果,使用透邪解毒汤的病人皮肤瘙痒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效果较好,提高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与单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对比之下,加入透邪解毒汤效果较佳。方中荆芥、防风为君药,荆芥味辛性温,善去血中之风。防风,能发表祛风,胜湿,长于祛一切风,二药相伍,疏风以止痒。生地滋阴润燥,当归白芍养血和营,辅以白鲜皮,地肤子,川椒燥湿解毒,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祛瘀解毒、养血润燥、消风止痒之功效。
实验中可以看出观察组运用透邪解毒汤联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瘙痒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