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昭洪 苏公兵 王艳强
★核心考点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情解读
本专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近几年高考试题对于本专题的考查,主要是结合南极科考站的建立、帆船环球航行等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风向的判断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在学科素养上,着重体现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基本素养考查。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纯粹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的题目较少,常隐含于考查气候的题目中。近几年高考题往往依托一定的地理情景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充分体现了考查“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的地理”的命题方向。
在命题立意上,充分体现素养立意,考题均是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渗透综合思维的理念,最终体现人地协调观。例如,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地理卷第26题,以大西洋不同地点所处的风带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地点所处的风带及风带对航海和风力发电的影响等。
在命题形式上,近几年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较多,常常结合具体的区域,以真实生活情境作为试题的素材进行设问。例如,2018全国Ⅱ卷第7题,以推测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五星红旗常年飘扬的方向为素材,考查了南半球极地东风带的主要风向。
★知识网络(图1)
图1
★重点突破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
(1)冷热不均使其“动”。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单圈环流(地球近地面形成“三压二风”)。北半球单圈环流如图2所示。
图2
(2)地球自转使其“偏”。假设地表均一,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三圈环流(图3中a为低纬度环流圈、b为中纬度环流圈、c为高纬度环流圈)。地球近地面形成“七压六风”,分布特征:“0-3-6-9”“高低相间”“南北对称”。北半球三圈环流如图3所示。注意从成因上区分:气压带A、G——热力因素,气压带C、E——动力因素。
(3)地球公转使其“移”。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由此产生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如图4所示。
图3
图4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对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除结合气候类型及其特征理解,还可借助气温与降水规律加以分析。
(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其基本规律为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而气压带和风带起到了助推作用,例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高温天气更多;受极地东风带影响的地区气温更低一些;受中纬西风影响的地区冬季明显温度偏高。
(2)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
★易错点归纳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近年来高考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主要有三类,如图5所示。
表1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图5
★例题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海南卷第21题)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图6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解析】确定惠灵顿的位置(区域定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6可知,惠灵顿位于40°S以南,处于南半球中纬西风带内,常年受西风控制,这是惠灵顿多风的根本原因。由图6中海陆位置和题干材料可知,惠灵顿位于沿海地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从而形成喇叭形的地貌,有利于风的长驱直入,因此一年之中大部分日子都刮风,有“风城”之称。
图6
参考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
★仿真练习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 1~2题。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2.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其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图7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读图完成 3~4题。
图7
3.图中四地,位置最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地区的组合中,气候特征大致相同的是: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④
图8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问题。
5.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参考答案:1.A 2.C 3.D 4.A
5.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图8
★核心考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情解读
本专题在高考中主要是结合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分布判断季节,结合具体区域或时事材料考查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近几年高考对于本专题的考查,主要是以某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或古今航海路线图为背景,考查季节、节气的判断,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等。在学科素养上,更加突出地理学科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往往结合古今地理时事考查季风环流对于远洋航行或产业活动的影响,或者依托图表材料考查不同季节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或根据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情况判断季节。
在命题立意上,充分体现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重在考查从图表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并调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思维和判断分析的能力。例如,2018年北京卷第6、7题,以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考查此时的节气及不同地区地理现象的判断。
在命题形式上,直接考查季风环流原理的题目较少,而是借助具体生活情景或真实的地理图表材料考查季风环流知识和原理的应用。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以综合题形式考查较少,在综合题中往往以设问的形式出现。
★知识网络(图9)
图9
★重点突破
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地球表面不均匀,有海陆之分,特别是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高、低气压中心。
(1)1月份北半球主要的气压中心和冬季风(图10)。
(2)7月份北半球主要的气压中心和夏季风(图11)。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表2)
★易错点归纳
1.南亚季风的成因
图10
图11
表2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的。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冬季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左偏转形成的。南亚的东北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从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为东北季风。
2.世界季风气候的分布
季风是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改变风向的风,季风气候不仅分布在亚洲。
(1)南亚地区。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主要是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2)东亚地区、北美洲东南部地区、南美洲东南部地区、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3)澳大利亚北部。冬季为东南风,夏季为西北风。主要是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形成的。
★例题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 1~ 2题。
(2018年江苏卷第1~2题)公元399—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图12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
图12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第1题,由题干“无冬夏之异”可知该地区全年气温差异不大,由“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可推知,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读图并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知,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草木常茂现象不会出现,A错误;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B错误;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位于南亚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符合《佛国记》的叙述,故C正确;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也不会出现草木常茂的现象,D错误。第2题,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是每年的夏半年,即5月~9月这段时间,故B正确。
参考答案:1.C 2.B
★仿真练习
南亚地区冬夏季的大气环流形式决定了其整体的气候状况。图13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的进退时间。据此完成 1~2题。
图13
1.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点位于:
A.西南部 B.东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2.3月至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是: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季风指数是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愈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读图14完成 3~5题。
图14
3.造成东亚地区季风指数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拔差异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季节移动
4.1923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出现下列现象可能性较大的是:
A.南北皆旱 B.南涝北旱
C.南旱北涝 D.南北皆涝
5.20世纪末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A.冬季风减弱 B.夏季风减弱
C.海陆热力差异减小 D.温室效应加剧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有3 000多年的酿醋史,山西老陈醋以其“酸、香、甜、绵、鲜”的独特品质名列我国四大名醋之首。老陈醋选用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原料经“蒸、酵、熏、淋、陈”五步法酿制而成,但只有经历“夏晒三伏积淀,冬捞三九终归”的陈酿过程的醋才能叫“老陈醋”,这项技术要把醋放在缸内,进行至少一年的“陈酿”酿造,其浓缩倍数达3倍以上。图15为山西部分地区示意图。
图15
(1)简述当地冬夏气温的特点及其成因。
(2)分析“夏伏晒”“冬捞冰”隔年陈酿酿醋工艺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1.B 2.C 3.C 4.C 5.D
6.(1)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温差大。原因:山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2)夏季:阳光照射时间长,且强度大,此时“伏晒”水分易蒸发,化学反应充分;冬季:寒冷,温度常常在0°C以下,缸中的水会结冰,“捞冰”可将水分剔除,提高醋的浓度。
★核心考点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考情解读
本专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主要以台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等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依托气温、气压变化曲线图或气压分布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试题更多的体现“天气系统时空变化特点和影响”,在学科素养上,更加突出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考查。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往往结合天气形势图考查天气变化特点,或者通过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如台风)考查天气系统类型的判断和天气现象形成机制。
在命题立意上,试题多以社会比较关注的天气现象为素材,考查地理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影响,体现综合思维。例如,2018年课标Ⅲ卷第37题,以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材料,考查了锋面形成的原因及预测某地的天气变化;2018年课标Ⅱ卷第37题,以龙卷风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低压系统的特点。
在命题形式上,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出现,选择题往往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及带来的天气变化,综合题则综合考查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特点、影响等,难度往往较大。
★知识网络(图16)
图16
★重点突破
1.比较法识别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表3)。
(2)低压系统与高压系统(表4)。
2.综合思维理解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气旋和锋面的复合系统,认识锋面气旋应综合锋面系统和气旋系统的特点进行理解。锋面常出现在气旋的低压槽部位,是因为低压槽部位气压低,两侧不同性质的气团在低压槽相遇,才会形成锋面,而高压脊部位则不会出现气团相遇的情况,故不会出现锋面反气旋(图17)。
表3 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
表4 低压系统与高压系统
图17
气旋中锋面类型的判断,可以结合气旋的旋转方向和锋面类型的概念综合判断。以北半球锋面气旋为例,根据气旋气流旋转方向(逆时针),槽线a处气流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运动,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温较低纬度地区低,冷气团推动暖气团运动,故形成冷锋;槽线b处气流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运动,暖气团推动冷气团运动,故形成暖锋(图18)。需要注意的,有时也会出现高纬度地区在某时段内气温高于低纬度地区的现象,在槽线a处则易出现暖锋,槽线b处则易出现冷锋(图19)。
锋面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状况,则可以根据锋面类型的特点和气旋特点判断即可。
图18
图19
★易错点归纳
动态的天气变化。天气系统是随时空不断演变的。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受不同天气系统控制,天气不同。同一地点,随着时间变化,处在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天气系统的控制,天气状况也不同。高考试题材料给出的天气形势图往往是静态的,而考查方向是未来天气变化趋势,考生往往因缺乏时空转化、动态思维造成失分。解决此类问题可采取相对位移法,例如,图21示意某一天气系统,该系统以120km/天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判断这两天内甲地可能经历天气状况?根据相对位移法,可得出图21、图22,观察可知甲地在两天内分别经历了高压脊和低压槽的控制,天气也由晴朗转为阴雨。
图20
图21
图22
★例题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新课标Ⅱ卷第4~5题)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图23示意该地当日14~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图23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
A.16~17时 B.17~18时
C.18~19时 D.19~20时
(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析】本题组以沙尘暴为背景材料,实际是考查冷锋天气系统知识。第(1)题,由图中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可知,本次强沙尘暴是因冷锋过境形成的,18~19时,气温下降幅度和气压上升幅度都最大,说明正是强沙尘暴伴随冷锋过境的时间段。故选C。第(2)题,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该地气温下降幅度和气压上升幅度都很大,导致气温水平差异和水平气压梯度都增大,故A错误,B正确。沙尘暴经过时,沙尘弥漫,大气能见度降低,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随之减少,但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C、D两项错误。
参考答案:(1)C (2)B
★仿真练习
(2019年北京卷改编)图24为某日0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1 ~ 2题。
图24
1.图中控制东海的天气系统应是:
2.图示区域: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 B.②地有大雾出现
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 D.④地有锋面气旋
图25为2017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3 ~ 4题。
图25
3.该日,下列地区可能:
A.江苏大部分地区遭受冻害
B.重庆发生滑坡泥石流
C.青海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
D.浙江沿海受台风袭击
4.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26和图27分别为2018年6月28日10∶00和7月1日10∶00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中H表示高气压,L表示低气压,×表示气压活动中心,阴影区为雨区)。
图26
(1)指出2018年6月28日至7月1日悉尼的天气变化特点。
(2)比较6月28日澳大利亚南、北部沿海地区风速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图27
参考答案:1.D 2.C 3.B 4.B
5.(1)风向由东南风变为偏西风;由阴雨天气转变为晴朗天气(2)差异:北部沿海风速小于南部沿海。依据:北部沿海等压线稀疏,南部沿海等压线密集,因此北部沿海水平气压梯度力小于南部沿海,则北部沿海风速小于南部沿海。
★核心考点
常见的天气现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判断及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考情解读
本专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判断和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主要是结合雪、雾、台风等天气现象,考查其成因及影响;气候属于高频考点,几乎年年涉及,主要是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不同区域的产业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气候类型的影响因素、分布、判断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联系,突出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分析基本地理知识原理的能力,从核心素养来看,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要求较高。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往往以区域地图为载体,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进而分析气候对区域内河流、植被、水文及产业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影响。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36题非洲坦桑尼亚剑麻和2019年全国Ⅱ卷第36题云南省宾川县水果种植,都考查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命题立意上,注重考查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试题往往结合区域背景,进行层层设问纵向考查,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规律原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突出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例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37题勘察加半岛,2019年全国Ⅰ卷第37题里海,都考查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突出考查了基本规律认知能力、地理要素信息提取能力和要素间逻辑关系综合思维能力。
在命题形式上,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出现,选择题往往直接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影响因素。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11题毕节旅游,直接考查了影响气温的因素。综合题往往重点考查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的联系,综合性较强。
★知识网络(图28)
★重点突破
1.影响气候的因素
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洋流等,对气候的两大因子气温和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1)提取因素。气候要素在试题中常显三隐二,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通常作为显性信息出现,可以从文字或图形材料中直接获取,而大气环流和洋流通常为隐形信息,需对给出的具体区域进行判读来获取相关信息(图29)。
(2)运用因素。高考惯于从“认知冲突”的角度考查气候要素,分析问题要有所取舍,一般运用要素分析问题时可依据流程图(图30)进行。例如,分析图29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与“沿海地区降水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可知海陆位置不是影响降水的唯一因素,应采用综合比较的思路。根据流程图(图30),第一步:从图形材料获取纬度位置信息(14°S),可得出结论: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第二步:依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联系大气环流知识,可判断图示沿海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再结合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图示沿海地区东侧有高大山脉。综合可得出结论:受东部山地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第三步:根据图形材料,结合洋流分布可推断沿海有秘鲁寒流流经。可得出结论:沿海寒流有显著的减湿作用。
图28
图29
图30
2.气候类型的判断
高考试题一般不会直接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但气候类型的判断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气候类型的判断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定位法。根据区域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结合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对照确定气候类型(非地带性气候除外),如图31所示。
(2)定量法。试题材料中如果给出气温和降水的相关信息,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判断时可以遵循以下流程(图32)。
图31
图32
(3)定性法。如果题目中给出了相关典型植被、动物、农作物、水文特征等信息时,可采用定性的方法判断。例如,出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可判断地中海气候,出现斑马可判断热带草原气候。
★易错点归纳
气候对地理要素的影响: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主要是通过气象要素对其他地理要素产生影响(图33),考生容易遗漏答题角度。
图33
★例题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全国Ⅱ卷第36题)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现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图34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1)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2)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图34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第(1)题,根据图文信息可判断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特点呈现山高谷深。由于河谷两侧为高山,阻挡了暖湿气流,水汽较少,而且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气温递减率较迎风坡大,气温上升快,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焚风效应),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山谷内气温更高。第(2)题,影响农业的气候因素,一般可以从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5个方面考虑。由图形信息可知宾川县纬度低,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全年气温偏高,生长期长,热量条件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的生长;海拔高,光照强,气候干热,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有机质积累(糖分积累),水果品质高,市场竞争力强。该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揭示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体现高考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
参考答案:(1)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2)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仿真练习
据统计,近30多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2mm/年,不同省份、不同季节海平面升降状况存在差异。图35示意天津市沿海2015年、2016年与常年同期海平面逐月变化。据此完成 1~ 3题。
图35
1.近30多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入海径流量增大 B.全球气候变暖
C.海洋降水增加 D.海洋蒸发减弱
2.影响天津市沿海常年同期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变暖 B.热带气旋
C.入海径流量 D.冬夏季风
3.与2015年相比,2016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A.河口发生咸潮的次数减少
B.陆地面积增大
C.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减弱
D.海岸侵蚀程度加大
4.图36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36
(1)温哥华被称为“加拿大雨都”,试分析原因。
(2)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B 2.D 3.D
4.(1)位于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位于沿海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増湿作用明显(2)差异: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原因: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增温明显,故冬季气温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