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转变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9-11-07 11:45肖金花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523850
地理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台风灾害

●肖金花/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523850)

一、设计思路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在他们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已经建构的想法、得到的信息和别人的经验等称为前概念(Preconceptions)。它们中有些与科学的理解大体一致,有些则与概念的科学理解相悖,与科学概念理解相悖的前概念即为迷思概念(Conceptions)[1],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研究表明:初中生存在丰富的地理前概念,但受活动范围、生活经验和视野等所限,这些前概念里面有相当多的迷思概念。正确的前概念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建构新知识,迷思概念则往往阻碍正常学习,所以教学需要实现由迷思概念向正确概念转变。

仅靠概念的传授并不能自动地改变学生原有的迷思概念,正确概念的获得需要对已有知识的主动改造和重构,在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中,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在同化和顺应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对正确概念的认识。

基于概念转变的地理教学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平台,分教师、学生两方面,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本文以人教社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一课教学为例,将概念转变作为整个地理教学的基本线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分析问题的来源和活动设计意图。

图1 基于概念转变的教学操作流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初一的世界地理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天气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知道五大基本地形及其利弊;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差异与成因;知道河流的水文特征;知道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影响;掌握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绘制概念图等方法和技能,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2.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生好奇多问,形象思维好,对各种现象具有浓厚兴趣和探究愿望,乐于合作,敢于展示,但是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较弱,认知多碎片化,没有形成知识网络,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

3.学生的迷思概念

学生根据自己以前所学和日常经验,对各种灾害已有一定的了解,前概念丰富,但存在不少迷思概念,如把台风和台风灾害、气候干燥和旱灾等同起来,混淆天灾与人祸,天气、气候与气象,地形、地势与地质,寒潮、寒流、冬季风与冷空气,台风、飓风和龙卷风等,认为降水量多的湿润区不会发生旱灾,降水最少的西北地区旱灾最严重,旱灾多发生在降水少的冬季,寒潮影响不了广东,水土流失也是自然灾害等,这些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转变,否则影响到后续学习。

三、学习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自然灾害”一节的要求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这一课是人教社八年级上册教材在2010年改版后新加的内容,以前版本的各册教材有不少有关灾害的内容,只是零散分布在各章节里,不成系统,没有单独成一节。这一课内容丰富,概念较多,特别是易混概念和迷思概念多,这些概念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从各种媒体已有接触,但并不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远离学生,缺乏体验。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及分类,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建构准确的概念图。

教学目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根据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危害、分布和成因;通过情境讨论,能选择正确的防灾避灾方法;绘制自然灾害的概念图,掌握各灾害之间的关系;体会概念转变的过程,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主动建构;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前测任务单,学生自学教材完成,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探测学生的前概念和迷思概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迷思概念的成因,以学定教,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实践支撑。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激趣和导学——情境创设,引发前概念

播放用世界气象日宣传片和中国防灾减灾日宣传片剪辑而成的短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震撼的画面和专家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自然灾害无处不在,说说你亲身经历过的灾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诉说中暴露迷思概念。有不少学生说到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等人为灾害。教师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导入课堂。

步骤二:讲练和生成——归纳演绎,解读新概念

教师:请自学教材,完成下列试题后,抽号展示。

1.自然灾害的三要素。

是否为____事件;是否发生____;是否对人类造成____。

2.自然灾害的分类。

____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____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其他自然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3.判断下列现象是否为自然灾害,是哪类灾害?

火车出轨造成多人伤亡。

川藏铁路上出现山体滑坡。

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地里很多西瓜砸烂了。

2015年7月内蒙古草场被蝗虫大量啃食,受灾严重。

年久失修,山西煤矿矿井发生塌顶事故。

台风经过太平洋中心洋面。

设计意图:这些基础知识简单明了,自学教材和运用已有经验基本能完成,第3道判断题,放入前测中发现学生的迷思概念,各小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差异。课堂教学中还补充了学生接触过的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等其他自然灾害,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相关概念。

步骤三:重构和转型——认知冲突,实现概念转变

教师:结合教材第54~57页图文资料,分组讨论,完成本组任务单。最后各组展示,其他组提问,展示组解答。

旱涝组学习任务:

1.填写表格,了解干旱与洪涝的含义、危害、主要分布和形成原因(表格略)。

2.读教材图2.48分析,为什么干旱最严重不是降水量最少的西北地区,而是华北地区?

3.华北地区干旱最严重是在哪个季节?为什么?

4.读图2“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是真是假,为什么?

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洪涝都发生在夏季。

图2 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

5.读图3“北京和吐鲁番气温和降水分配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是真是假,为什么?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不会出现洪涝。

图3 北京和吐鲁番气温和降水分配示意图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设计问题,填表是基础知识,采用填空形式规范答题和给学生提示。分析和判断选取学生常见的迷思概念设问。如受降水季节分配的影响,相当多学生认为干旱发生在冬季,洪涝发生在夏季;受“春雨绵绵”“清明时节雨纷纷”等影响,以为各地方都是春雨多,不理解春旱严重;受已学中国降水分布特点的影响,认为西北干旱最严重,不存在洪涝等。把这些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迷思概念抽取出来进行讨论,创设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最后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加以讲述,促使概念转变。

风暴组学习任务:

1.填写表格,了解台风与寒潮的含义、危害、主要分布和形成原因(表格略)。

读教材图2.48,判断下列说法是真是假,为什么?

2.台风百害无一利。

3.北方沿海地区台风比东南沿海的台风规模小、次数少。

4.广东受寒潮影响小。

5.在春秋季节,东北地区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设计意图:台风是影响本地的主要灾害,因为常发生在夏季,从海上来,带来狂风暴雨,学生常常认为台风就是强大的夏季风,台风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本地受寒潮影响小,偶尔冬季受寒潮影响,带来低温冻害,所以学生常常把寒潮和冬季风等同起来,认为东北地区的冬季更加寒冷,发生低温冻害应该在冬季,而不是春秋季。课堂上通过其他组学生提问,本组学生答辩,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后续学习南方和北方地区打下基础。

地质组学习任务:

1.填写表格,了解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含义、危害、主要分布和形成原因(表格略)。

2.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属于地质灾害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3~4题。

2015年12月20日11时42分,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调查表明,该地为淤泥渣土受纳场,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33栋建筑物被掩埋或不同程度损坏。

3.根据材料分析深圳山体滑坡的原因,说说如何避免类似灾害的发生?

4.讨论:东莞市长安镇存在滑坡、泥石流灾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本地处于珠江三角洲,极少地质灾害,受前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地质灾害就是分布在板块边缘和多暴雨的山区,将水土流失与滑坡、泥石流混淆。通过图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无处不在,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减少灾害。

步骤四:应用和迁移——学以致用,验证新概念

教师:暑假去台湾自助游,你觉得可能会遭遇什么自然灾害?如何防灾避灾?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注意学生有无从时间、地点、事件等关键词去审题,发言中有无迷思概念,能否准确运用新学概念。最后教师总结,完成概念转变。

步骤五:练习和巩固——联系旧知,建立新连接

教师:课外完成后测练习,绘制本课概念图,并制作一份自然灾害手抄报,分享你所亲历的灾害故事和所了解的自然灾害防御办法。

设计意图:后测练习让学生比较现有概念和原有想法的差距,检测知识掌握和概念转变情况,概念图和手抄报让学生动手,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提升体验感悟。

五、教学效果

“自然灾害”这一节不单蕴含的知识点多,概念丰富,而且与其他章节的关系密切,如旱涝灾害的危害与“中国的人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灾害成因的分析离不开“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分布则涉及“疆域”和八年级下册的四大地理区域,这节课学得好,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提升,也为以后知识打下坚实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节基于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真正立足学情分析,利用学生的不同经验来设计问题,创设矛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其中步骤三是整节课的重难点,采用了异质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个人长处和学习积极性。把全班分三大组,用与灾害有关的旱涝、风暴、地质为组名,完成与组名相关的任务,每组题量和难度相当,有利于公平竞赛。各组学习任务紧扣生活实例和学生广泛存在的迷思概念,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认知冲突。针对迷惑性大的设问,加以配图和提醒文字,帮助学生解构迷思概念。为防止学生只完成本组任务,而没掌握其他组的内容,主要采用本组展示后,其他组提问、本组答辩的形式,个别题目采用随机抽问、展示组评判改正的形式,两种形式穿插,让学生关注和思考所有任务。

基于概念转变的地理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和迷思概念,引导学生重新思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突出以学生为本,打破章节的限制,整合季风气候的弊端、华北的春旱、东北春秋季的冻害、黄土高原的旱灾和水土流失等重难点知识。根据课堂反应和后测结果的反馈,发现这种基于概念转变的地理教学气氛活跃,效果明显,值得广大教师去实践和研究。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台风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台风过韩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台风来了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台风天外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