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 永 仇普斌 郝东升 任 妮
(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
奶牛乳房炎是牧场的三大疾病之一,一直是困扰奶牛养殖业的世界性难题,每年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3]。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有200 余种,最主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环境性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粪肠球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4]。受地域、气候、季节、垫料方式、养殖规模、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5],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各异。根据多个国家对临床型乳房炎致病菌流行状况的调查和报道数据显示,不同国家、地区间流行的乳房炎致病菌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挪威和瑞典,临床型乳房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居于次位;在荷兰,大肠杆菌性临床型乳房炎最常见,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乳房炎较少;而在美国,引起乳房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新西兰,乳房链球菌是引起乳房炎(包括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的最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性临床型乳房炎较为少见。
掌握乳房炎致病菌的发病规律,牧场可以根据病原菌特点,判断属于传染性还是环境性,使其在评估高发风险因素时有的放矢,选择性淘汰高风险传染源;亦可对执行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例如,出现大量某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时,可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类型。本文对天津地区乳房炎致病菌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以对现阶段的致病菌特点进行宏观的了解,并对在不同区域、不同管理模式下的乳房炎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和剖析。
表1 牛奶样品类型与数量
表2 检测指标
表3 2017—2018年检测指标检出率
牛奶样品来自天津地区各牧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奶样、亚临床型乳房炎奶样以及大罐奶型奶样,类型和采样数量见表1。
1.2.1 样品采集标准
采集对象是上市大罐奶、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乳房炎患病牛,包含乳房肿胀、产量降低、水样乳、血乳或乳汁成絮状以及体细胞数检测>50×104个/mL的样品。
1.2.2 样品采集方法
样本采集要求无菌,乳房炎患病牛严格按照挤奶程序,采集弃掉前三把奶后的乳汁3 m L[6],自然脱杯后再采集3 mL乳汁混合于无菌容器内,置-20 ℃保存。
1.3.1 检测设备
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晶芯®RTisochip TM-B)、微型分光光度计(晶芯NanoQ™)、奶牛乳房炎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晶芯)。
1.3.2 检测指标
试验检测指标16 项,详见表2。
2017—2018年共检测样本516个,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共计415 个,阳性率80.43%,主要致病微生物及β-内酰胺类、甲氧西林的耐药基因检出率见表3。
表4 2018年与2017年检测指标检出率对比
检测结果显示,引起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最高的微生物为乳房链球菌,其次为牛支原体、牛棒状杆菌、大肠杆菌,发病比例均>15.00%,无乳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发病率接近10.00%,而耐β-内酰胺类基因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2 个耐药基因合计为11.24%。
2018年与2017年奶牛乳房炎致病菌流行情况对比发现,差异显著的指标为牛支原体发病率降低13.80 个百分点,牛棒状杆菌降低10.93 个百分点,无乳链球菌降低7.37 个百分点,而耐药基因增加6.43 个百分点,其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增加7.05 个百分点(表4)。
乳房炎是困扰奶牛养殖行业的重大问题,受地域、气候、季节、垫料类型、养殖规模、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各异。国内外研究发现,引起乳房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占90%以上[7,8]。本研究发现,引起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比例最高的致病微生物是乳房链球菌,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在奶牛乳房炎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导致了乳房炎致病菌出现严重的抗生素耐药现象。苏洋等[9]研究结果显示,在内蒙古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炎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4.74%。而本研究发现,在仅检测2 个耐药基因的情况下,耐药性比例高达11.24%,并且2018年相较2017年耐药性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导致近年来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不佳,治愈率降低,因乳房炎造成的奶牛淘汰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只有结合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指导牧场用药,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注意轮换用药、交叉用药,才能快速、准确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