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方,刘思源,解金辉,贺德先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显著的改善。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农村是城镇发展的根基,但对比城镇发展速度,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却依旧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不均衡和不充分并没有缩小,反而使得农村发展问题更加暴露。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七大国家战略之一,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到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阶段提出的重要科学论断。
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延续战略,能够使农村生活更加繁荣及稳定,是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理想。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我国农村发展影响深远,如何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探索中国农村发展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食为政首,只有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才可以谈中国的现代化,只有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才可以有阶段性前进。深入剖析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有利于找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和建议,早日跨入全面小康的新阶段。经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农村现阶段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五方面:即农业产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乡风建设问题、基层治理问题、农民生活问题。下文中部分数据由河南农业大学“2018寒假农大学子乡村行”调研活动收回问卷整理而来,以下简称“调研”1本次乡村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千余份,收回1.8千份,覆盖河南、山东、湖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辽宁、重庆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万多个行政村。。
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存在。国外低价农产品攻势增强,国内农产品供给和竞争力无法跟上。与此同时,市场信息滞后、同质产品低价竞争、销售途径单一等问题使得农民频频面临产品销售难、不赚钱的困境。据调研数据统计表明,49.33%的农民认为制约农村农业发家致富的首要原因是产品销售困难。二是农产品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行业大而不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目前我国尚未达到60%,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农业农村部表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转化率到2020年要提高到68%,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化率等指标基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是规模细小、经营分散、标准不一等问题,使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衔接困难。我国农村土地以家庭耕作为主体,户均几亩的生产规模导致农产品质量不一,无法抵御国外高现代化水平的市场竞争者。2014年,中国每亩小麦的平均种植成本在965.13元/亩,而美国每亩小麦的种植成本在318.71元/亩,中国小麦的亩均种植成本较美国高出203%,而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机械化水平的不同[2]。2018年美国水稻亩产量比我国高出23%,水稻单产量位列全球第一,关键在于美国水稻的生产具有大面积、高成本、高产量、高补贴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表1)。四是农业补贴制度不够完善。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农业补贴体系,但是农业补贴仍然存在金额小、补贴类型单一、补贴性质变质等问题。美国农民收入40%来自于政府补贴,而中国农民收入中的政府补贴所占比重却远低于此水平[3],在相关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符合国家补贴的商品又会变相加价降价,最终真正落到农民手中的农机补贴仅剩10%。
图1 制约农村农业发展主要原因
随着城镇化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日益严峻,由于农村较为匮乏的基础设施、复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以及农村政府监管力度和执行力度的薄弱,导致农村生态建设问题依旧严峻。一方面主要表现为生活垃圾数量巨大但处理不及时,调研数据显示,河南省仅有66.14%的农村存在定时收取生活垃圾的行为。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垃圾处理管理系统,大量无法降解垃圾随处安放,不仅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耕地及地下水,直接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将人居环境问题对健康水平的影响与收入水平的影响相比,人居环境问题对村民的健康影响更大[4]。另一方面农村未全面普及污水下水道处理系统,部分农村日常生活污水随水渠排出,或者自制有机肥料,造成大规模的水体污染和土地污染。因此应当结合农村情况制定切实的解决途径,例如普及地下排水管道以及户用卫生厕所,让农村早日实现生态宜居,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
表1 2018年中美主要农作物单产对比
依据调研数据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不文明的乡风主要包括两点:第一,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导致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理解及坚持,很多农民缺乏变革精神、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满足于温饱,认为小富即安。第二,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风气,甚至存在“厚葬薄养”的现象。农村从房屋迁移动工、婚丧嫁娶都要求神算卦挑选黄道吉日,重要场合存在攀比、讲排场、搞面子等心理,经常出现天价彩礼的情况。据调研显示,河南省内农村红白喜事支出主要集中在0.15万元的水平,盖房买房平均花费24.78万元,结婚彩礼平均花费7.78万元。这笔高额的支出给许多农民带来不小的负担。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处于治理结构不合理、农民参与度低等困境之中。主要表现在基层行政部门权力过大、村民自治意识差、沟通渠道不通顺等几点。村务不公开,村长村支书的权利不明确、“贿选”、“恶性选票竞争”等腐败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无非是农民素质不高、缺乏相关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规范,以及乡绅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阻碍这几方面。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是农村发展的基础,随着国家对农村的重视加强,农村人口结构和布局不断转变,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基层自治制度,在大步向前的步伐下可能会加剧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993861”部队,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远离农村,农村的老龄化速度远高于城市,中老年农民成为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主力,而外出务工青年的孩子大多留守农村,但目前农村社保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国实际社保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为12%[5],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医疗、养老和教育问题。一是农村医疗问题。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村卫生室的数量从2011的662 894个减少至2017的632 057个;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10.87人,而农村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仅有4.28人;乡村医生数量从2011年的1 126 443人下降到2017年的968 611人[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少,医疗人员数量少,医疗卫生条件城乡差距大。近年来医疗人员和医疗地点的减少对农村公共卫生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造成了巨大的挑战[7],城乡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就使得乡村医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乡村医生在农村卫生室自负盈亏,收入较低,很难承担家庭压力和子女教育压力,许多乡村医生被迫选择改行或进城创业。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水平低、报销手续复杂,也加重了农村医疗问题。二是农村养老问题。根据全国居家养老状况调查组委会提供的调查材料,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为 18.47%,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4.34%,农村比城镇高 4.14 %[9],这一趋势将持续几十年,农村老龄化严重,并且大部分农村老龄人口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无条件照顾、环境陌生、不习惯城市生活和等多方原因留守村中,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生活难以自理。同时由于现行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不完善,保障不高,即使农民选择最高标准档次缴纳养老费,满60岁每年领取的养老金额也低于我国最新的贫困线标准[9],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是必须突破的现实困境。三是农村教育问题。“教”的方面,目前我国农村由于资金缺乏导致对教育的投资不足,教学硬件设施、居住环境、以及教师待遇低下等问题使得许多优秀青年教师望而却步。在农村教育前线的大多是教育模式陈旧的老教师,很难具备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专业技能,无法保证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这不仅仅关系到农村的未来整体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教育水平提高。“学”的方面,数据表明,截至 2016年,全国农村共有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 1 726.29 万人,其中小学生1 190.07 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 12.01%,初中有 536.22 万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2.39%[10],留守儿童数量可观,求学教育问题严重。有研究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初中生升学率以及城镇化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显著的,初中生升学率和城镇化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未成年人犯罪[11],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如何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是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之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句话、二十字”概括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内核和目标,只有实现农业产业的兴旺,才能提高农业的吸引力,根本解决农村诸多问题;生态宜居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其本质亦是提高农村的吸引力,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城市所不具备的环境竞争优势;乡风文明建设是增强农村素质的途径,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聚集地,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途径,加强农村基层政府执政力度,完善乡村制度规范,能够提高乡村振兴效率;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农民的出路和归宿,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着力点应从以上这“五句话,二十字”的总要求入手,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1.1 创新耕地制度,耕地由集体或者企业统一耕种
按照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把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将耕地模式从私人化、单一化转化为工厂化、制度化,将小农户向统一管理引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目前的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就是未来现代农业分工协作体系的雏形。
2.1.2 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为现代农业培训优质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因为只有懂农业,才能对农业有认同感,全力发展农业;只有爱农村,才能对农村有归属感,长期扎根农村;只有爱农民,才能对农民有亲近感,一心造福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队伍,让各类农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热出力,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具体来说,要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培训力度,加大“三农”干部人才队伍培训规模,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建设事业上来。
2.2.1 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对乡村的分类,差异化推进乡村建设
推动城郊融合类村庄融入城市功能网络,鼓励拓展提升类村庄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尊重特色保护类村庄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确保整治改善类村庄稳步推进整治,严格规划搬迁撤并类村庄安置搬迁问题。要针对村庄的自然现状进行合理规划,将乡村分为生态保护型、粮食主导型、畜牧养殖型、特种作物型、果蔬园林型、城郊结合型等多种类型,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根据乡村具体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现状对乡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农村生态修复和保护,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态系统。
2.2.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重点解决农村污水排放、垃圾处理、户用卫生厕所等方面的问题
构建农村保洁长效机制,将村中闲散无业人员聚拢起来,建立稳定的保洁队伍,强化村落日常卫生监督管理。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统一处理工作,按照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努力消除农村污水横流的现状。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提高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在此基础上对村庄制定美化规划,在保持村庄特色乡土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的前提下,对村庄进行美化改建,扩大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建筑群体美化等建设。
2.3.1 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风貌,弘扬孝道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大戏台等文化场地,为农民提供休闲和娱乐场地。充分运用文化墙、村史馆、小品大戏等宣传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3.2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脚踏实地的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传承工作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比如剪纸、泥塑、年画以及其他很多手工艺制作,都可以作为手艺人生产、生活方式延续传承。可以作为产业运作的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开拓销售市场,使这些项目得到弘扬和传播。
2.3.3 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鼓励支持农民组建社团、管乐队、舞狮队等民间文化团队,为农村文艺团队提供交流平台,对文艺演出给予一定政策补助支持。加强对农村红白喜事、庙会集市的统一管理,摒弃传统风俗中的陋习糟粕,传承保护乡村优质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乡村民主治理有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乡村民主治理能够调动村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能够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要做到农村治理向民主治理转型,首先需要农村基层政府明确分工和权责,加强党组织建设,基层党员干部加强以农民为本位的思想,强化党员身份,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次,健全乡村民主治理制度,规范乡村民主选取制度,坚持民主、公开、透明的原则,保证治理成果由村民共享,加强民主监督,确保决策的有效性;最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参与渠道,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
拉动养老、医疗、教育这“新三架马车”,提高农民生活保障,让农民生活富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12]。有研究表明,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缩小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13]。
2.5.1 乡村养老
(1)养老保险可以分段分地进行,45岁以下个人全部负担养老保险金的上缴,45-60岁之间的国家负担1/2,60岁以上的国家全额负担。贫困地区及偏远地区养老保险缴纳金基数适当降低,并扩大养老保险的领取额度,让农村人口充分体会到老有所依。
(2)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政府、村集体共同组织,互助养老,增设“老年灶”、“微孝助餐”等基础饮食养老模式,盘活闲置农宅,改造成养老机构,将村庄老人聚集起来,既可以供老人们日常谈天、侍弄菜地等,又可以调动农村妇女的劳动力,还能从根本上减轻在外务工人员的负担和心理压力。
2.5.2 乡村医疗
(1)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推行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一般疾病,60岁以下由国家负担1/3的医疗费用,60岁以上由国家负担1/2的医疗费用;重大疾病由国家全额负担。
(2)国家财政的投入不足,容易导致公共卫生组织的行为趋利和扭曲。因此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要完善和巩固基本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14],通过教育政策为农村提供定向培养医疗人才,为农民留住基础医疗卫生人员创造条件。
2.5.3 乡村教育
完善基础农村教育布局,改革义务制教育阶段的资源和师资,使其均衡分配,不分城市和乡村,切实保障适龄学童100%入学。对乡村流入城市的适龄学童,中小学应城市乡村一视同仁,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适龄学童入学。鼓励好的教师在城乡间流动,只有好的教师才能留住学生,留住乡村人文气息,提高乡村教职工生活条件、教学条件,通过工资翻倍、职称优先等途径提高教师下乡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
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使农业的良好前景凸显,建立强有力的乡村人才吸引机制,为乡村注入活力和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原生农民经过系统培训成为农业振兴的中流砥柱,资金、政策和人才的力量以及需求市场的升级使农业兴旺起来,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完善的基础生活设施、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项目、劳有所得的农民职业使得城市人口出于观赏游览释放压力亦或是热爱农业返乡创业等原因回流农村,为空心村落注入新鲜血液,使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有效的治理制度能保证各项政策有效执行和落地,农民能够畅所欲言,合理表达自身诉求。文明新风吹遍农村大地,农民素质普遍提高,摒弃传统文化之糟粕,传承优秀中华传统美德。农民在乡村养老舒心、医疗放心、教育称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分享到现代农业的红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必将实现,三农事业将会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天地,亿万农民也必将拥抱更幸福美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