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 昆明 651500)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症状为腰痛、放射性腿痛等,影响其正常生活[1-2]。临床诊断此病,主要以CT、MRI为主,但两种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研究两者价值,本文以我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例进行探讨,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借鉴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我院于2016年8月—2018年10月期间,开展了此次研究,抽取此阶段腰间盘突出患者70例,依据奇偶评分法,成立为两个小组:实验组(n=35)与参照组(n=35);资料统计显示,实验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0:15,最大年龄值为67岁,最小年龄值为28岁,平均年龄为(47.59±1.24)岁;病程区间为2~7个月,平均病程为(4.48±0.25)个月;参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8:17,最大年龄值为68岁,最小年龄值为26岁,平均年龄为(47.35±1.21)岁;病程区间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4.52±0.23)个月。检验得知,数据差异不明显,统计学不存在意义(P>0.05)。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此次研究进行了审核批准,患者均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了同意书,排除不接受上述检查者、精神疾病者。
参照组行CT诊断,选择双排螺旋仪器操作,具体步骤为:患者仰卧于床上,工作人员将仪器参数设定为合理值,层距为1毫米,层厚为0.625毫米,仪器与患者椎间隙要平行[3],持续扫描患者L3/4-L5/S1椎间隙,一共扫描4次,然后判断患者椎间盘的密度及形态。实验组行MRI诊断,选择核磁共振仪器检查,患者同样仰卧于床上,设置好相关参数,扫描患者椎间隙。
(1)诊断率;(2)检出结果。
研究数据经SPSS17.0软件计算,(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时,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显示,经不同诊断方式后,实验组结果更为准确,与参照组对比,组间含有统计学意义(P<0.005)。
表1 两组诊断率分析(例)
从表2可以得知,实验组与手术结果更为相似,且组间没有差异,而与参照组对比,则显示了统计学意义(P<0.005)。
表2 比较两组检出结果[n(%)]
腰椎间盘突出比较常见,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一般来说,腰椎承受人体较大压力,若其出现突出症状,多是由长期劳损、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致[4],会压迫患者腰脊神经根,使其失去劳动力,甚至影响其运动功能,让患者失去自理能力。临床诊断此类疾病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体征检查、询问症状、影像检查等。以往,临床在会采用常规X线照射,虽然此种方法也可以显示腰椎病变情况,但其特异性较低,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准确率不高,因此,影像学的优势逐渐体现。CT与MRI均属于影像学检查方式,CT在临床的运用比较广泛,其具有速度快、扫描范围广的特点,能够直观的显示突出物,有利于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另外,其可以观察患者突出部位的神经根、硬膜囊征象,有利于分辨。但是,CT检查也存在一定缺点,其在检查时,需要注入造影剂,这就在一定程度对患者造成辐射,对其身体带来伤害。MRI虽然扫描的时间比较长,但其不需要注入造影剂,不会给患者身体带来辐射[5],检查方式比较安全,加之MRI检查可以全方位观察图像,准确反映椎间盘突出情况,方便对游离的椎间盘进行观察,具有很高的准确率。
本次研究中,经MRI诊断后,患者的准确率更高,概率显示为94.29%,远远高于参照组的77.14%,显示了MRI方法的有效性。而在检出结果上,对于椎间盘变形、椎间盘影出、椎间盘游离等病症,实验组检出结果更符合手术结果,与之检验无差异,而实验组与参照组检验,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差异明显,统计学计算存在意义,说明MRI诊断结果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结合腰椎间盘的特点,CT与MRI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二者中,MRI诊断效果更为显著,具有临床运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