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在传播学视角中的挑战与探索

2019-11-06 02:59卢萍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学媒介素养网络技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新媒体的普及应用,高校思政工作作为一种传播活动,面临着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入手,分析了传统的思政工作中传播手段与传播效果的变化,并对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政工作进行了相应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传播学;网络技术;媒介素养

在传播学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根据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经典5W模式,思政教育同样分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大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各类新媒体的普及应用,高校思政工作的传播内容、媒介与效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传播学视角下,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改善传播效果,成为思政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

1. 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受到爆炸式的网络信息影响,学生可接触的信源成倍增加,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再是被动的意识形态接受者,传统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受到强烈冲击,教师的传播角色与功能逐渐发生变化。

1.1 教师的意见领袖地位被弱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通常以课堂为首要阵地,教师是学生的主要信源。除此之外,学生基本上只能通过电视媒体、主流出版物获取信息。根据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的划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属于群体传播。在师生的群体传播中,教师拥有典型的意见领袖地位,符合拉扎斯菲尔德对“意见领袖”提出的三种特征:他们拥有专业能力,是价值的表达者,并且身处信息传播的中心位置。彼时的思政教师,在群体传播中拥有较高话语权,处于信息中心,担任主要的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角色,通过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将观点传达给受众,即学生,从而有效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观念。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空间上的局限与界限被打破,微博、微信、知乎等各种社交平台百花齐放,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受众,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师生交流从课堂延伸至课后,比如微信群、QQ群等,从过去的单向传播变为具有双向性、互动性特征的多向传播。多向传播是去中心化的,教师的意见领袖地位逐渐被弱化,思政教育不再是单一地向学生输送信息、传递价值观,也要面临与学生多元化思维的碰撞。信息输出量较大的学生,甚至可能取代教师成为新的意见领袖。

1.2 教师的信息把关功能被弱化

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的人,被库尔特·勒温称为“把关人”。在传统媒体时代,思政教师扮演着学生意识形态的把关人角色,通过议程设置构建话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讨论与关注方向,在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中传播已过滤的信息,达到价值观输出的目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较少,接近传播学子弹论中的靶向受众,即“受众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对信息系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较易接受教师传播的信息,思政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布、接受、传播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成倍增加,教师把关功能被极大弱化。爆炸式的信息为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充斥网络的各类不良文字、视听语言肆无忌惮地传播,也给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普遍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在面对大量虚假的、具有煽动性甚至反动倾向的信息时,难以分辨,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不良的思想作风。

2. 思政工作的创新探索

要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思政教育的出路,必须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开辟出具有时代活力的教育形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因此,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工作,积极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抢占舆论新阵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1 丰富传播媒介,探索思政教育新形式

搭建移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如移动宣传平台、移动交互平台,优化传播内容,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切合自身需求的教育;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线上活动,紧贴时事热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及时占领舆论阵地,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更加生动有效;合理利用慕課、网易云课堂等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录制视频、制作短片等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关注学生舆情,充分了解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利用网络传媒的特点、规律,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决策支持。

2.2 推动学科融合,构建网络思政强保障

要搭建移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必须要有既熟知传媒理论、特点与规律,又能为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且能将二者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开展工作的团队。将分属不同学科的大众传播、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三者融合,可以为教育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和视角。为了实现学科融合,可以通过深浅两个层面进行探索。一方面,通过专题培训、模拟操作等方式使思政工作者掌握传媒理论与网络技术;另一方面,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框架,使新媒体思政教育工作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3 加强受众教育,推动媒介素养深发展

根据伊丽莎白·托曼的定义,媒介素养意味着三个思考阶段:意识到选择和管理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学会批判式分析、质疑媒体传播的信息,思考内容建构过程;深入到媒体框架背后探索信息传播的目的与效果,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影响。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或者仅在少量新闻传播专业院系内进行尝试性的实践。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面对充斥着大量低质、恶俗、情绪化内容的网络,在信息选择、接收时难以甄别,容易迷失在各种观念冲击的网络中,甚至遭受别有用心的境外团体的煽动和文化侵袭。因此,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课程在高校普遍开展迫在眉睫,学生需要了解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在系统的教育和指导中形成批判思维,学会有效利用新媒体参与信息传播,从而抵御大众传媒以及传媒强国的文化霸权和暴力。

总体来说,在高校思政工作这项传播活动中,既要合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来丰富教育形式,也要系统化提高传播者与受众,即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媒介理论与素养,才能促进思政教育形成一个良性传播循环体系,往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注释:

①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R]. 新华社,2016.12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

③段鹏.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226

参考文献:

[1]段鹏.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

[2]李苓、李春霞等. 大众传播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7

[3](美)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

[4]胡全权. 传播学视野下的思政工作[J]. 现代企业文化,2013.09:86

[5]李恺琳. 浅析如何使用新媒体成为思政工作的新舞台[J]. 知识文库,2016.22

[6]李若婧. 自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研究——以微博为例[J]. 传播力研究,2017.11:89-90

[7]李君. 运用新媒体增强思政吸引力[N]. 光明日报,2018.04

作者简介:卢萍,实习研究员,文学硕士,单位: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传播学媒介素养网络技术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浅析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点滴谈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