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2019-11-06 02:29杨曰建
山西农经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文化服务文化扶贫精准扶贫

杨曰建

摘 要:“十三五”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公共图书馆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升群众精神文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根据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探析了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精准扶贫;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文化服务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4-001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258.2        文献标志码:A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当今社会公共知识管理的中心,被赋予了保存人类文化典籍、传播社会文明的神圣使命。公共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将进一步扩宽精准扶贫的道路,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公共图书馆贯彻落实精准文化扶贫政策,不仅可以让扶贫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而且也将促使国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尽管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有诸多益处,但在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也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存在经费问题

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文化机构,资金来源概括为3个方面。一为政府财政拨款,包括由国家或地方财政预算拨款和由政府其他资助或临时性拨款;二为私人和社会团体捐赠;三为其他自筹经费。实际上,私人和社会团体捐赠的实物更多,年度财政拨款成为公共图书馆资金的主要来源。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基本由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决定,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多数仅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县级公共馆每年的财政经费基本用于工资福利和馆内运营,省级和市级图书馆的基本支出占到财政经费的六成以上。

另外,各公共图书馆存在馆舍破旧、设施更新换代慢、资源紧张等问题。在现有财政经费拨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临时性或专项经费的支持,公共图书馆能用于文化精准扶贫的资金将少之又少。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压力巨大。

2  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缺乏服务意识与激励机制

根据对省级公共图书馆参与精准文化扶贫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发现,参与文化扶贫的图书馆数量较少。全国仅有15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将文化精准扶贫实践活动作为图书馆的工作开展,而且存在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活动不能延续等问题。同时,扶贫对象生产和生活迫切需要的文化精准扶贫专题信息较少,质量也有待提升。公共图书馆应根据扶贫对象需求对馆藏资源整合加工,为贫困者提供信息帮助[2]。

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性调整,也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但是,大多数馆员对于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缺乏深刻理解,服务意识较低。公共图书馆对贫困人口的文化需求关注不够,在保障如残疾人、其他弱势群体享有权利的同时,也需对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及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相应的服务。

文化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实践工作,只有帮助贫困人口培养学习意识、提高文化水平、建立信息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等、靠、要”的思想,避免“越扶越贫”情况的发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文化能力的提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在必要的监管和评估激励机制的约束下,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活动才能真正落实。文化精准扶贫的工作环境艰苦,适当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仅凭图书馆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热情很难长期保持对文化扶贫工作的热情,势必会影响工作的开展效果。

3  文化资源缺乏,扶贫方式单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字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可突破地域限制,满足更多人的信息需求。乡镇图书馆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陈旧且更新缓慢,不能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支持。同时,偏远地区乡镇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十分匮乏,电子阅览室、独立网站和数据库资源等资源稀缺[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被动获取服务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目前公共图书馆提供文化扶贫的方式比较传统,仅通过捐赠馆藏文献、提供文艺演出和农业技术信息等方式开展。这类扶贫方式,缺乏对扶贫对象实际需求的调查研究,不能“对症下药”,造成有用信息缺乏和无用信息冗杂,难以满足贫困群众多样化的需求,降低了扶贫资金的利用率。

4  调查走访欠缺,扶贫内容不精准

因地理环境、历史沿袭等原因,贫困人口文化水平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一,除去农耕劳作,并没有太多时间用于补充精神文化。贫困人口存在学习障碍,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生产技能、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贫困人口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较差,对于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存在偏差。因此要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学习能力,传授其获取信息的方法[4]。

文化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准确调查研究贫困人口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是能否做好文化精准扶贫的关键。具备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贫困人口,将成为公共圖书馆文化精准帮扶的重点对象。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精准帮扶对象如果界定太过严格,很可能将具备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外;但是如果界定太过宽泛,将直接导致政策跑偏,成为“大水漫灌”,违背精准扶贫的准则。

“精准扶贫”强调精准。基于“精准”原则建立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的新模式,与以往的“粗放式”扶贫有根本区别。但是,由于缺乏对扶贫对象的实地调研,对贫困人口的年龄分布、贫困原因、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等基本情况认识不够,对其具体的文化需求不了解,从而使文化扶贫供给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将资源供给与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这种资源配送单向化模式,使得图书馆所配送的资源并非贫困人口所需,降低了配送资源的利用率。

研究发现,乡镇农村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料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很多并非是贫困人口需要的种植、养殖及技术培训等资料,有些甚至是大部头的套书,同时存在复本量多、图书种类相似的情况。这些书籍并非是村民真正需要的,因此农家书屋基本无人问津,借阅者寥寥无几,利用率极低。

5  文化精准扶贫项目后续管理缺失

在图书馆对贫困地区文化资源配置是否到位、资源是否适合需求、资源是否合理分配、是否针对每个贫困个体和不同扶贫项目有效等方面缺少关注和研究。没有对扶贫项目开展后的结果进行有效跟踪反馈,就不能有效保障提供的文化信息资源可以及时准确送到扶贫对象手中。这使扶贫对象的文化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帮扶工作不能真正落实到位,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导致文化扶贫在促进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文化精准扶贫项目的执行与管理总结,是日后开展文化扶贫工作重要的依据,能够为其他各级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提供经验,避免走弯路、走错路,以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6  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应该在立足自身职能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精准”为准则,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创新服务,探索新的文化扶贫模式,研究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政策措施推进、馆员队伍培训引导、实地宣传推广、新媒体资源推送等策略,丰富公共图书馆在精准文化扶贫中的工作方式。各级图书馆应在这场汇集全社会力量的脱贫攻坚战中,以文化扶贫“排头兵”的姿态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严贝妮,刘智群.众筹理念下农村民间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服务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5):81-85.

[2]唐璞妮,徐苑琳.乡镇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2):11-15.

[3]刘宇,杨志萍,侯雪婷,等.我国图书馆界对参与精准扶贫的思考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8(12):108-115.

[4]詹景海.精准扶贫视觉下图书馆文化扶贫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1):33-37.

猜你喜欢
文化服务文化扶贫精准扶贫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论公共图书馆开办主题展览馆的必要性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