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常见的三个误区

2019-11-06 01:28刘新荣
新班主任 2019年9期
关键词:电扇归因一节课

刘新荣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受到奖励,精神上得到满足,自尊心和责任感也会逐步增强。不过,奖励可不是张口就来的容易事儿,奖励也需要技巧,否则容易产生负面作用。

誤区一:奖励越多越好

我曾经听过一节课,学生只要回答问题,老师都会奖励。回答正确就奖励一张笑脸粘贴画;如果学生的答案沾了一点边,老师就鼓励全班送他一点掌声;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就表扬学生有回答问题的勇气……一节课下来,我的脑子里都是“奖励你一个笑脸”“表扬某某真勇敢”“鼓励某某会思考”……

奖励就是对学生多说几句好听的话,多给予一些鼓励表扬吗?其实不然。美国心理学家科恩认为,司空见惯、唾手可得的奖励,会使学生失去为某种奖励和肯定去完成各种任务的兴趣。

误区二:个人取向性奖励过多

曾在书中看到一则标题为《收回你的赞美》的文章,说的是一位中国人去英国同事家做客,买了一个维尼熊的毛绒玩具送给同事7岁的女儿。当这位中国人拿出维尼熊送给小女孩时,小女孩说:“谢谢阿姨,这个礼物太可爱了!”

中国人说:“不用谢,你这么漂亮,理应得到可爱的礼物。”

英国同事听了这句话可不乐意了:“你刚才的话伤害了我的女儿,你必须在她面前收回你的话,并且向她道歉。我女儿的漂亮是取决于遗传基因,而不是她个人努力的结果。你的话会让她觉得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甚至觉得高人一等,这种理念对她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害,是一定要纠正的。”

“你真漂亮”“你真聪明”“你真棒”……这类赞美是指向学生自身的一种整体性判断,即“个人取向性奖励”,它虽然也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但因为这是一种比较倾向于个人天赋及遗传的归因,当学生成功时,会认为自己天生聪明而信心十足,甚至趾高气扬。一旦失败,就很可能会归咎于自己愚笨,从而丧失信心。

与个人取向性奖励相对的是过程取向性奖励。这种奖励主要是对学生努力程度和运用方法的肯定和鼓励。比如,“你的作业写得很认真”“你上课听讲专心致志,所以写作业一点也不难”等。学生接受了这种努力归因,获得成功,会认为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如果面临失败,会认为是自身努力不够,从而产生继续发奋努力的动力。

由此可见,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应尽可能多地用过程取向性奖励,少用或不用个人取向性奖励,而且要就事论事,不要直接表扬学生,而应该表扬他的具体行为。

误区三:奖励就是“戴高帽”

“你真了不起”“你真是个天才”“老师都不如你”……听课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口头奖励。其实,适度夸张的口头奖励是一种智慧,关键是要把握住度。奖励得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也就越容易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

例如,大扫除结束后,学生自觉把电灯电扇关掉,把门窗关好。如果老师看见了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这样表扬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不明白“不错”指什么。如果老师换个说法:“你能主动把电灯电扇关掉,把门窗关好,你是我们班的小主人,是老师的好帮手。”相信这样的奖励比泛泛笼统的奖励更能激励学生,学生的年龄越小,奖励越要具体。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崇仁汉滨小学)

猜你喜欢
电扇归因一节课
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吹电扇
拿错电扇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不把电扇当玩具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