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明
奖励,在教育中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但是,怎样奖在关键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呢?真正的奖励该重视什么呢?
重结果,更重过程
很多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奖励措施时,过于注重结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些在过程上同样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只是没有取得更好成绩的学生。
这种偏重于结果、忽略奋斗过程的“成王败寇”式的奖励,也许是对在某事上“成王”的少数学生的激励,但对那些仍然在探索之路上摸爬滚打的“爱迪生”们则是一种冷落。
因此,教师在实施奖励时,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在看到冲刺到终点的学生的成功的同时,亦要对那些不放弃的跋涉者不吝赞赏和奖励,既要看到现时的成功者,更要激励、鼓舞未来的成功者。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更可持续,我们的激励才更全面。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奖励不仅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预期,还要看过程是否正义,因为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为了达到成功而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应该依托奖励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向目标努力。
重物质,更重精神
物质奖励固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勇往直前,但是也容易在无意中助长未成年人物质至上的不良观念,甚至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为了物质奖励而学的思想。
化解之道是:教师在实施奖励时,不可过于迷信物质激发,而要兼以精神激发,激励学生为了自我实现而学、为了人生的完满而奋斗。在学生成功时,教师一个赞赏的微笑;在学生拼搏求索时,教师鼓励的眼神;在学生遭遇困难时,教师一句温暖的鼓励;在学生无助时,教师一个点拨……都是对奋进中学生的精神奖励。
重个体,更重群体
对于学生个体的出色表现和良好品德,教师当然要及时、恰当地鼓励、肯定和奖励。一方面,及时认可、评价学生个体的过去和当下的付出与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及时为大多数学生树立一个“标杆”,让这盏“明灯”照亮他们奋进的道路。
但是,我们的奖励不但要面向学生个体,更要适时地把握机会面向学生群体。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集体劳动等都是教师实施群体奖励的好时机,群体奖励中受到肯定、鼓舞的不是个别学生,而是绝大多数学生。群体奖励在激发学生个体生命潜能的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更能激发学生的集体协作感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如此,学生就不易滑入精致利己的泥潭,而是逐步走上乐于协作、勇于担当的人生坦途。教育奖励不但要激发一两个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更要激发学生群体的荣誉感和自觉合作的意识;教师的奖励,不仅要激发学生“各美其美”,更要追求“美人之美”;不仅发现个体价值与潜能,更要看到团队其他成员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地挖掘、提升自我潜能的同时,亦能看到团队成员的力量和团体合作的优势。
重当下,更重未来
奖励,多数是对学生过去的肯定和激励。真正有价值的奖励更应该着眼于未来。
奖励如果仅仅看重过去和當下,被奖励者很容易停留于过去的荣誉中而裹足不前,《伤仲永》中的少年仲永就是被过度吹捧误导的典型代表。因此,教师的奖励不但要突出被奖励者过去和当下的成绩和优势,更要着眼未来,给被奖励者指出方向,而不是让学生躺在功劳簿、荣誉榜上止步不前。
教育者的奖励为何要重当下,更重未来呢?因为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教育要温暖、激发学生的过去和当下,更要激发学生面向未来的动力和激情。
好的教育奖励不仅着眼于当下,而且也考虑到长远利益,重视学生未来的人格养成与坦诚、平和、从容的公民社会的建设。
重管理,更重生命
奖励是一种教育管理方式,同时又是一线教师与学生生命相遇的重要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奖励不仅是教育管理的手段,而且是师生生命交流的途径。教育奖励不仅是教师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途径,而且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途径,因为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学生的单方面成长,而且也是教师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教育奖励,不仅要重视管理,更要重视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激发生命、善待生命。
真正的教育奖励重结果,更重过程;重物质,更重精神;重个体,更重群体;重当下,更重未来;重管理,更重生命……如此,教育者才算是真正牵到了奖励的“牛鼻子”。果能如是,则是教育之幸,生命之幸。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