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康
2019年7月7日下午,浙江嵊州籍著名画家,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我国黄土画派创始人,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人民艺术家刘文西教授因病去世,享年86岁。惊闻这个消息,我心中十分悲痛,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我对刘老深深的怀念!
到西安工作前,我就知道刘老是誉满天下的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肖像的作者,是著名画家,也是黄土画派创始人。他发在《人民日报》上的《为人民而创作》一文,我先后读过多次,每次读后都有新收获。他60多年如一日为人民创作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
我与刘老前后见过三次,每次都印象极深、受益匪浅,让我终生难忘!
第一次见面:为人民而创作的初心
清晰记得我第一次专程去西安美术学院看望刘老的情景,是2017年10月8日,那一天适逢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去之前,我认真拜读了十多年前刘老写下的文章——《为人民而创作》。从文章中,我读懂了一名老共产党员为人民创作的初心,深切感受到刘老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坚定而执着一生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怀让人动容。
一见面,映入眼帘的是刘老标志性的着装——浅灰色的解放帽和老式灰色夹克外套。在后来与刘老夫人陈光健教授的交谈中得知,刘老对延安时期八路军的灰色军装格外钟情,平时喜欢将崭新的衣服揉得舒适些,喜歡穿有自然感觉的衣服。
在西安美术学院刘文西作品陈列馆,我搀扶着刘老问他:“您在写《为人民而创作》时,是怎样考虑要特别强调为人民而创作的?”他回答,主要是受毛主席讲话的影响。1950年他17岁在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第一次听到王琦先生讲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核心就是提出并解答了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两大问题。这个讲话精神给他自己的心灵极大震动,从此为人民而创作指引着刘老一生的文艺创作和艺术实践。
刘老说:“虽然当时我年龄不大,但这个理论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从此我知道了文艺是什么,知道了文艺与人民、与革命、与政治的重要关系。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我明白了创作的方向——即‘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明确了创作道路——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也从那时起,刘老清楚地知道画画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更是为人民的事。
1957年,刘老怀揣一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来到陕北,从此开始了以人民生活、革命历史和黄土地为题材的绘画艺术生涯。当有人问:“刘教授,指导您创作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刘老说:“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那时起,我决心一辈子沿着毛主席《讲话》所指引的道路去实践、去创作。向人民学习,了解人民熟悉人民,了解生活熟悉生活,从中获得了人民情感和创作激情,心甘情愿地投身到为人民的艺术创作中去。”
他说:“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他认为:“人民就是自己创作的唯一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多年后,他总结回顾自己为人民创作体会时,就把“一生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画画,为人民服务”作为座右铭。
他说:“1957年,搞毕业创作时,我第一次到延安,陕北高原深厚的黄土地、高远的蓝天、淳朴的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深深打动了我,这里不仅有适合绘画艺术创作的环境和人物,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毕业实习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作品反响很大。”
听着刘老如数家珍般的讲述,《黄土地的主人》《黄河纤夫》和《潘天寿——我敬爱的老师》等作品的画面浮现于脑海,不断在我的头脑里切换,那一幅幅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描绘了陕北大地上的清明上河图。
我拉着他的手跟他讲:“您坚持为人民画画,画出人民欢迎的作品!您这种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情怀,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契合。艺术创作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我们都要向您学习,特别是党政干部都要不忘初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现在西安每名公务人员名片上都印上金牌‘店小二字样,要求大家都要当好为人民服务的‘店小二,认真做好为市民服务的五星级服务员。”
刘老兴高采烈地讲:“这真是不谋而合,我在青中年时期就提出艺术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有一个愿望,要在西安办一个美术馆,期望把我毕生创作的画,在陕西这个创作源地上展现出来,让我的画能够融进黄土地的血脉里,能够服务人民,融入人民。”我当即表示,我来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对刘文西美术馆建设高度重视,并交代我要尽快落实好。我立即安排协调在西安筹建刘文西美术馆与黄土画派美术馆之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心声和心愿。关心关注支持优秀人民艺术家,努力为他们创新创造创作营造良好氛围、更优环境。”
为艺术家服务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一定帮刘老完成这个心愿。大西安大发展需要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兴盛,这也是我们“店小二”应该做的。同时,我也多次调研并表态还要支持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建设新校区,希望能够给西安更多的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和创作条件,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像刘老一样“为人民而创作”,拿出更多的艺术精品。
刘老说:“毛主席和习总书记的两个《讲话》,是一脉相承的!”他亲昵地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关于创作,我谈过几句很简单的话: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启示你创作和指引路该怎么走。”他还讲:“创作是艰辛的,当一个好的画家更是千辛万苦的,只有画家长期融入生活和人们相处以后,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样画画。只有把生活和人民放在心里的画家才能画出人民欢迎的作品;只有为人民画出丰厚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刘老的一生,是心中有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画画、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一言一行、一笔一墨都镌刻着热爱人民,为人民创作的初心。
第二次见面:“心中有人民”百米长卷
几天后的10月12日,我又专程来到西安美术学院调研,同样是搀扶着刘老,边走边欣赏“心中有人民”——喜迎十九大刘文西百米长卷展。这幅长102米、高2.1米,人物达250个的鸿篇巨制《黄土地的主人》。画面构图宏伟、大气磅礴,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是刘文西历时13年创作的集中表现。这是他献给黄土地的一份深厚感情;也是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时代画卷与精品力作、传神写照;更是他60年来坚定不移地践行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生动写照。这是他植根黄土地,长期深入生活,坚持为人民创作导向的总结和最新重大成果。
刘老说:“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只有长期实践、长期艰苦奋斗、长期和人民在一起,才能有为人民创作的这种思路。我年轻时去了陕北,爱上了陕北。先后去过100多次,几十年的交往,奠定了我和陕北人民的情感,也成就了我的人物画艺术创作。”
刘老虽不是陕北人,却一辈子对陕北有着特殊感情。他一生都在用画笔塑造和描绘着陕北这片红色的黄土地,终身都在为陕北农民树碑立传。他第一次去陕北时创作的《毛主席和牧羊人》就获得了极大的反响。他曾说:“画陕北,我一辈子画不完,两辈子画不完,三辈子也画不完!”多年来,他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近十次在延安过春节,结交了几百个农民朋友,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画了几千个农民的肖像和上万张速写,用画作记录了陕北以及中国大西北新中国成立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反映了他们通过艰苦努力、改革奋斗从艰苦生活中创造幸福美好的历程。
刘老创立的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主张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
画作中朴实憨厚的陕北老农、活泼可爱的毛头孩子,从工笔到兼工带写、简笔大写意,从重彩到水墨,从小品到巨幅长卷都极为得体。我忍不住赞叹:“这些作品体现了陕北劳动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咱大西安的宝贝,是美术馆的精品,同时也生动展现了刘老心中有人民,为人民创作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欣赏刘老笔下的美丽陕北,我真切感受到了“心中有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仿佛自己随着画面在沟壑遍布、生活气息浓郁的陕北走了一圈,整个身心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有了更深更新的理解。
第三次见面:一辈子献身给
黄土地的人民画家
今年春节正月初三,我再去看望老人家,并和他沟通刘文西美术馆方案,第三次见到了刘老。看到初步设计方案后,老人在高兴之余,动情地说:“你曾说过‘我来落实四个字,这让我至今仍很是感动!”我不过是干了该干的份内事,却得到老人的夸奖。面对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人民艺术家,我深刻感觉自己做的还很不够。
在交流中刘老夫人陈教授说,前一阵子,他总是说家里没有东西可画。身体不太舒服时,他就要出去创作,这样就能忘记病痛,结果一外出写生,就连续好几个小时不休息,有时甚至连饭也顾不上吃,一整天的时间只吃一个红薯,却创作了8幅作品。那一刻,我对这位86岁高龄老人,身患疾病,还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毅力,忍受着病痛折磨,去农村长时间坚持写生的大画家,更是充满敬意!
刘老还告诉我,自己年轻时去了陕北,便爱上了陕北和陕北人民。几十年的交往,拉近了他和陕北人民心灵上的距离,也成就了他为人民创作的许多人物素描画作。他说,画人物一定要待在那里跟人熟悉,像陕北,他待的時间长,他了解那里的人民。风景靠直观就可以画出来,但人物光靠直观还不行,还要了解他的思想、他的气质、他的内心世界。
我深深地感悟到,正是因为他始终不忘初心,心中装着人民,扎根人民,一生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怀和艺术实践,才成就了刘文西成为黄土画派的开创者,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此时,我对“作品是画家的生命,精品是生命中的生命”这句话的理解,又深刻了许多。
临别时,我告诉刘老:“您一生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是当之无愧的人民画家,令人十分感动和钦佩,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衷心祝福刘老先生保重身体,坚持为人民创作,更多展示新时代大西安新形象的优秀作品,多为大西安文艺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西安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关心关注支持优秀人民艺术家,努力为他们创新创造创作营造良好氛围、更优环境。”刘老表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活到老,创作到老,创作更多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为西安文艺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我特意为他戴上了象征平安、喜庆、幸福的红围巾,拉着他的手跟他道别,并告诉他还会再来看望他。不曾料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刘老从上世纪50年代离开江南水乡的浙江嵊州老家,一头并且是一辈子扎进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陕北这片黄土地和陕西人民。
有人问他,你一个浙江人,为啥总爱画陕北?他挥动拳头,激动地回答:“我对西北的艰苦生活心存感激,我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她们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我生命的依托……”
刘文西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中有人民,坚持为人民而创作。一直坚持为人民创作……这是多年来社会各界对他的一贯评价!只有把生活和人民放在心里的画家才能画出人民欢迎的作品;只有为人民画出丰厚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欢迎。画家要一辈子把心思放在画上、放在人民上。
这是对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真实写照,是新时代人民艺术家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生动诠释。他的一生,是为人民而创作的一生,无愧于人民画家的称号,他是人民的好画家,人民的艺术家,值得我永远学习!
刘老走了,对他的怀念才刚刚开始。我在千里之外祖国最东北的黑土地上,一直想着这位把一生献给大西北黄土地的人民画家,始终念着这位一辈子为人民创作的好画家,也将永远铭记这位从人民中走出来的人民艺术家!
责任编辑 韦健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