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芮李婷,周静
90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培育策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张志华1,芮李婷1,周静2
(1.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江苏南京,210023)
创业意愿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先决条件,创业意愿不足是当今90后大学生创业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在分析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其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内在特征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人格特质与组织系统激发大学生的内在特质和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学生个体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培育和激发90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应对策。
90后大学生;积极心理学;人格特质;创业意愿
当今时代需要创业者,而创业意愿是创业者实施创业行为的先决条件,也是潜在创业者是否采取创业行为前的个体心态。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个人性格特质中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心态是形成积极人格的基础,而积极人格特质与创业环境感知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当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与个人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其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就会变得愈加强烈,大学生创业的自主性与积极行动就会显著增强。
已有研究表明,创业意愿不足是造成当今90后大学生创业率较低和创业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如何发现、培养大学生先天特质中的积极因素,并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析大学生的先天特质、个性特征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关系,提出激发其有利因素,增强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促进其实施创业行为的有效路径。
2015年,人人网大学生用户中心曾对3 872名90后大学生的创业态度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表示希望并愿意在上大学期间尝试创业的人数占到56.3%。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与《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应届大学生创业现状却与之前的调查有着较大的差异,报告显示,2015届与2016届尝试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仅仅只有3%,这个数据虽然比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增加了0.1个百分点,但总体创业比例仍然较低。如何培育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国外学者关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有两个较有代表性的模型:SEE创业事件模型和TPB计划行为模型。SEE创业事件模型对创业意愿的解释主要是通过行为倾向、感知可行性和感知期望三个变量来实现的。TPB计划行为模型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能力这三方面共同决定了个人的创业意愿,而创业行为主要是由创业意愿来决定的[3]。除了比较成熟的创业理论模型之外,研究者重点从创业主体特质和创业的外部环境来分析创业活动和创业特点。国内学者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更加注重对创业者个体因素的研究。陈思明,吴景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探讨分析,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度与分析[4]。陈文娟等探讨了创业特质、创业认知、创业态度以及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对策举措[5]。赵波选取人格特质、创业环境感知为自变量,创业意向为因变量,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生代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影响,创业环境感知在创业意向与人格特质之间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1]。纵观上述领域的研究,相关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或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构建了相关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但尚未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析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今个性特质和成长经历比较特殊的90后大学生群体的深入探析不足,针对性研究还不够。
积极心理学的主旨是帮助人们用积极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用鼓励的视角去看待人所具有的潜能[6]。积极心理学首先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即正视生活中的挫折,能够适时地进行自我调节,运用积极的力量去激发个人的潜能,使生活更加幸福;其次,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存在的价值,注重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代表了一种人文关怀。此外,积极心理学不仅借鉴了诸如人本主义现象学此类学派的基础理论,还主张通过将调查问卷、访谈定量方法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进行科学实证的心理学科。
多数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和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进行研究。首先,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指积极的主观体验。任俊曾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积极情绪体验指的是能够促进行为出现的一种情绪,具有诸多正向的功能,比如强化、感染、进行调节,等等。其次,积极人格特质指的是个人的积极力量,其核心要素是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7]。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体的自我接纳、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自我决定性是个体结合自己的认知,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与心理机制加工,然后内化为个人的内在特质,并在个人特质发展过程中做出适当选择并且加以坚持;乐观是个体因自己的行为与身处的环境而表现出的一种积极体验。总之,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交叉发展,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特质、产生积极行为的关键。再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对个体的积极品质有着重要影响。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第二类是积极的社区组织,主要是个人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比如校园文化环境、社区生活环境等;第三类是积极的家庭组织系统,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人的积极品质也主要受到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的社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三者对个体的积极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 9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质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由于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与70后、80后大学生群体相比表现出一些不同的心理特质。比如,在当今复杂的网络社会影响下,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通过各种信息网络途径较快地接受和习惯新鲜事物,喜欢追求刺激和新鲜感,对实现自我价值有着更强烈的愿望。同时,当面临社会的各种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时,创业成了90后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外倾性、开放性等内在特质已经为他们投身创业大潮开启了大门,但也正是由于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理特质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在今后的创业旅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与困难[8],因此,90后大学生需要学会增强责任感和抗压能力,克服自身的心理弱点,这样才能在创业路上有所作为,从创业大军中脱颖而出。
2. 积极心理学促进9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质和创业意愿
积极的心理特质对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积极心理学改善大学生的内在特质来实现的。首先,积极心理学中的情绪体验能够引导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通过多种途径宣泄不良情绪,提升创业方面的心理适应性;其次,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增强其创业意愿和创业过程中的心理韧性,促使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减少挫折和压力造成的消极影响;再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能够为90后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强化其创业认同感。研究表明,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表现更为强烈,更愿意主动投身创业。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和路径见图1。
图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业意愿提升路径
从积极心理学价值理念的角度来说,90后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与积极人格特质是创业必不可少的条件。通常拥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能够将消极事件归功于“暂时”这一客观原因,而将积极事件归功于“持久”这一主观原因。实践证明,情绪能够影响思维,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为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发生提供动机,特别是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积极乐观的情绪也是大学生坚持创业想法和实施创业行为的助推剂,比如“时刻充满希望”“面对挫折不轻易放弃”等积极情绪能有效增强其创业意愿和创业信念。与此同时,积极情绪还能够产生同侪效应,尤其在一个创业团队中,积极情绪的有效传播,对于创业团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业成功率的提高至关重要[9]。简言之,积极情绪能够促使大学生产生投身创业的想法与意向,提高大学生对创业行动的期望与自信。
除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外,积极的人格特质同样对90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产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够使其身心保持健康与活力,思维更加活跃,有助于他们激励自身去发掘与提升自我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的个人特质在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同时对创业产生认同感,并通过有效的心理建设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强化其创业意愿,提高创业成功率。
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一是多方面创造条件,促进积极人格的培养。就自我的个体层面而言,个人的自尊在积极人格的养成中发挥着密切相关的作用。自尊是个体对自身能力与存在价值的一种认同,自我肯定与自我认同能够形成良好的自尊,培养良好的自尊是积极人格养成的途径之一,因此,90后大学生应经常进行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二是尊重个性,为90后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过程崎岖而坎坷,因此,应全方位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鼓励90后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强化自身优点的同时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高校作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在激发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方面理应扮演重要角色,重点应围绕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价值导向等开展工作。
一是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教育并不只是简单地强调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而是挖掘、发现并不断培养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并通过实践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进行扩展和培育。积极教育的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强调的是重新对教育进行定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改变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主体的观念,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多以鼓励与发展的眼光去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支持学生在创业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行为,充分调动其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感,引导他们将创业心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现二者的共鸣,帮助学生在学习教育中累积对创业活动的正面情感。
二是注重学生心理的正面引导,积极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如前所述,当今90后大学生大多数成长环境良好,受挫能力、抗压能力较低,因此,高校转变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强化积极情绪,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正面心理引导,达到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和谐非常重要[10]。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来传授学生必要的情绪调节方法,如学习训练或者定期开展心理培训、举办知识讲座等,指导学生以适当的方式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缓解压力,进而强化自身内在的创业动机和创业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丰富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园内各种能够增强积极情感体验的媒介和渠道,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氛围,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加强自身创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创造性学习和快乐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将这些行为坚持下去形成习惯,激发其创业意愿和创业动机。
积极的组织社会环境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是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在大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社会系统和他们是密不可分的,而社会的子系统之一则是家庭。因此社会系统为大学生实施创业行为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对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看,积极心理学良好的社会组织系统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创业首先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人性关怀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尤其是90后大学生民主意识愈发强烈、个性突出,良好的政策支持能强化其对创业的认同感,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家庭角度来看,家庭组织系统对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也影响重大。学校应与家长保持联系畅通,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和方式,让家长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和对子女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理解和支持。良好的家庭创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形成,强化其创业意愿。只有充分加强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教育平台和手段,加强信息共享,让学生、家长和教育者都参与到整个创业教育的环节中,在互动中增强创业教育的效果,从而强化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1] 赵波,杜万恒.大学生人格特质、创业环境感知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6(1):147-150.
[2] 侯飞,创业者特质与创业倾向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3):52-54.
[3] Seligman ME. 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98:137-173.
[4] 陈思明,吴景.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97-100.
[5] 陈文娟,姚冠新,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6-90.
[6] SHELDON M, 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3): 216-217.
[7]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06-207.
[8] 赵延昇,周静静.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以自我认同感为调节变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6-124.
[9] 解蕴慧,张一弛,高萌萌.谁会成为创业者?——主动性人格及社会资本对创业意愿的影响[J].管理学研究, 2013(2):148-156.
[10] 宋妍,王占仁.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141-144.
2018-10-15;
2019-04-0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创业型大学生培养模式与路径优化研究——基于90后大学生创业意愿”(B-b/2016/01/50);2016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结构与绩效研究——以江苏为例”(2016ZDIXM016);2016年南京邮电大学教改招标项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G00116JX02)
张志华(1970—),男,四川大竹人,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芮李婷(199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知识管理,联系邮箱:1412684154@qq.com;周静(1989—)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G647.38
A
1674-893X(2019)02−0062−04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