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靖,王军超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现状及标准体系构建——以河北省高校为例
张亚靖,王军超
(河北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从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对河北省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并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现状。运用定量分析法,对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人员、场地、经费进行量化测算。探索按照师生比例配备师资、按照生均标准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按照生均所需经费测算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四到位”标准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标准体系构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①参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高校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受国家和政府重视。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②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2016年2月,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评比工作,推选出50所创新创业典型高校,并进行经验推广。2017年4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就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意见③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新时代,单一的学科式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是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育人理念,在教育上下功夫,在创新中寻出路,在特色上找亮点,切实为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全面保障。二是帮助大学生构建创新体系知识结构,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丰富创新人格和精神,培养创新习惯,掌握创业技能,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质量人才的输出。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根本在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必须有一批具备创新精神、掌握高新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应运而生,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使命。高校理应自觉担当使命,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厚植创新创业土壤。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趋向,应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型高校,为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关注点。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支撑发展还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国家在建设创新型高校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进行了试点尝试。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所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高校为依托,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1]。各高校逐步制定了诸多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政策,多维度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
2015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冀政办发〔2015〕31号),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旨在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④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冀政办发〔2015〕31号)。。近几年,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但与发达区域相比,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经费投入、孵化平台、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为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笔者对河北省内25所本科和专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内容涉及学校是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场地、经费以及工作人员配备、师资队伍建设等。
1. 机构建设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在高校进行得如火如荼。河北省高校中的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要负责单位是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和教务处,专门的机构设置不健全。各职能部门都在以不同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活动。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5所院校中,有部分院校已经成立了创新创业处级专门机构,占比为32%,另外68%的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挂靠在学生处和教务处。机构建设情况如图1所示。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普遍缺乏科学统筹和系统性。创新创业工作机构分散,资源不集中,无法形成强大合力。第二十三届挑战杯特别贡献奖的一份成果报告指出,学校有许多和创业相关的部门,却没有一个是主导创业的部门,形成了“备胎现象”,谁都有义务但没有权利,这也导致没有统一信息渠道沟通校内校外资源[2]。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工作体制由于资源分散、不易管理,已经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图1 高校创新创业机构建设情况
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各类创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了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心,专门对接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整合资源,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师资配备
(1)专职干部配备情况。我们调研发现,有8所设立专门机构的院校,配有专职干部,但是人员紧缺,师生比例均低于1:1 000。二级单位所谓的“专职干部”也是身兼数职,难以做到专职。其他17所高校,校、院两级均没有专职干部。
(2)师资均由辅导员、就业创业部门工作人员兼职担任,部分院校聘有校外兼职教师,只有极少数高校设有少量的专职教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配备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配备情况
当前高校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多是各学院的辅导员,平时有大量的学生工作事务需要处理,需应对校团委、学生处、党委、就业创业等多个部门的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缺乏创新创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没有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不利于创新理念的传播,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资源匮乏的情况。
3. 场地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强大的实践平台作支撑,据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的本、专科院校大多建有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服务中心等各种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办公场所和经费资助,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孵化。被调查的院校中,有3所本科院校和2所专科院校没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占比为20%。
酪蛋白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包括酪蛋白种类与异构体分析及磷酸化研究几个方面。2004年,Holland等[13]利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发现了10种κ-酪蛋白的异构体。Ciavardelli等[14]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出牛乳中α-酪蛋白和β-酪蛋白磷酸化位点,使酪蛋白的磷酸化逐渐成为研究酪蛋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重点[15]。
(1)本科院校。被调查的18所本科院校中,有15所建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还没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的院校占比16.67%,其中孵化园面积在 2 000平方米以下的院校占比50%。本科院校的孵化园面积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本科院校创业孵化园建设情况
(2)高职院校。被调查的7所高职院校中,有2所还没有建设创业孵化园,占比28.57%。高职院校孵化园面积分布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创业孵化场地建设还有待加强,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场所。
图4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园建设情况
创业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是学生分享经验、探索实践、激发创新思维、碰撞灵感、体验创业的交流平台,是创业团队实现“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载体。以创业园为核心的创业实训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其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调查结果反馈,河北省高校创业孵化园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打造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训实践场地。
4. 经费投入
25所高校中,11所院校设立了年度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占比44%,无专项经费的院校主要从就业经费支出,或者由社会企业资助创业基金。其中,有4所院校的经费投入在50万以上,4所高校的经费投入在20万以下,3所在20万到50万之间。创新创业经费投入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高校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投入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在25所本、专科院校中,多数院校没有设立创业专项经费,尤其是专科院校的创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创业经费不足,无法向学生提供切实的资金支持,不能支持创业教育的持续开展,导致一些好的创业项目最后只能搁浅。可见,创业经费短缺已经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瓶颈。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抓手和突破点,旨在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创业专门服务机构,是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学校要明确工作目标,出台相关政策,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一是统筹资源配置,协调部门关系,强化过程控制。二是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方法举措、责任分工和时限要求,有序开展工作。三是清醒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突破资源束缚,凝心聚力,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四是全面负责创新创业日常工作,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五是指导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办公室,通过教育引导、服务保障、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逐渐形成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专职教师的院校少之又少。名义上是专职工作人员,但实际上身兼数职。师资队伍大多是院系辅导员、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外聘企业家等,专职工作人员和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高校应将就业专职干部和创新创业专职工作人员合二为一,按照1:300的师生比例配备,明确职称评定或职务晋升途径,按照专职干部要求培训和管理,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日常工作,包括课程安排、课程研讨、成绩管理、教师培训、教材开发、理论研究等。师资队伍按照专、兼职结合的要求建设,专、兼职比例不低于5:1,其中专职教师列为单独系列,兼职教师工作量计入考核范围,参与职称评定,以此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按照“两课”师生比例1:200或稍低于这个比例进行配备,必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确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目标,制定可行的师资培训体系,着重加强师资的创新创业理论水平和相关实践经验,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培养骨干教师向专家化发展,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学科化发展。
创业孵化园吸纳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吸引创业团队入驻,开展创业活动。孵化园定位为实践教学延展平台,具有孵化器性质,是学生和企业、社会沟通的桥梁,能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掌握本领。高校应该重视创业园孵化环境建设,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创业平台,科学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功能齐全、运行安全、高效使用的标准化与集成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一是实现理论知识讲授、商业构思模拟、创业能力训练三位一体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二是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专家指导、经营洽谈、管理培训等方面的综合性、专业性服务,降低学生创业项目运行成本,提高项目孵化质量,不断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走向社会竞争。三是积极整合协调校内外资源,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合作,在社会服务上引援政府支持力量、网罗企业精英专家,从三方交流互动中整合资源、挖掘商机、接洽项目,实现融通互助、循环提升。四是加快创业孵化园建设,为入驻创业团队的高效孵化提供全面保障。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自主创业比例是3.0%。按照这个比例测算,在校生规模为2万人的院校,大概有600名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参与创新创业,每个创业团队平均需要12平方米的创业场地,共需7 200平方米场地,分配到全校学生为生均0.36平方米。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按照生均0.36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基本能够容纳在校的创业学生,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场所,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学校需要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整合校内外资源,争取社会支持,引进社会资金,加大对双创项目的资金扶持。创新创业教育年度经费主要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孵化基地维护、创新创业类竞赛、创业团队培训、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项目研究等。这些均为一次性消费费用,高校应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设立年度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支持创业教育教学工作。还需要设立专项基金,帮扶学生创业团队,专门用于资助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不纳入年度专项经费。
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2.9万多个,参与学生人数约12万人,投入项目经费共计4.98亿元[4]。而同年,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数大约是1 500万人,生均经费为33.2元。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师资培训、创业孵化基地维护、校级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等方面进行了生均经费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还有创业团队培训费用。此项费用灵活可控,综合以上测算,创新创业教育年度经费至少应该达到生均17元左右,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表1 创新创业教育生均经费测算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大多高校在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平台建设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此,高校必须从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积极推进建设,为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大支撑和有力保障。
[1] 寿晓红,华雪君,刘钢.“互联网+”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7):40-41.
[2] 倪迎华,付晓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6(4):41-4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2018-07-28]. http:// www.guancha.cn/GuoJiaTongJiJu/2016_02_29_352483_s. shtml.
[4] 段留芳.教育部:去年我国投入近5亿元支持约12万大学生创新创业[EB/OL].(2016-04-16)[2018-07-28].http:// edu.china.com.cn/2016-04/16/content_38257962.htm
2018-08-01;
2019-03-08
河北大学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下助推河北创新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YCY—2017003)
张亚靖(198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zhyj1002@163.com;王军超(1980—),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
G40
A
1674-893X(2019)02−0105−05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