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000湖北省鄂州市鄂钢医院,湖北鄂州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急,易诱导猝死、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临床实践表明,患者多缺乏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日常生活和行为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而诱导本病发生和病程进展的多项因素均与此类健康行为相关[1]。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对用药、运动、饮食、自我照护知识掌握,是促进预后改善,规避不良事件的关键[2]。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在护理中重视健康教育的实施,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
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6~81岁,平均(61.7±7.5)岁;心内膜下心肌梗死22例,透壁性心肌梗死2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5~80岁,平均(61.9±7.2)岁;心内膜下心肌梗死19例,透壁性心肌梗死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沟通障碍;②合并意识和精神障碍。
方法:⑴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饮食和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⑵观察组应用系统化健康教育,具体方法:①科学制定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病情,采取图谱形式,制定疾病健康教育卡,内容包括疾病的原因、机制、常见症状、治疗措施、预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和护理措施等。采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以增强基础认知。②心理调护指导:按病程可将急性心肌梗死划分为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急性期因起病急骤,患者恐惧、紧张感严重;稳定期因担心医疗费用、预后等问题,易产生抑郁、担忧等负性情绪;恢复期因需面对漫长的康复过程,故焦虑感严重。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所处病程,掌握心理特征,个性化宣教和疏导。如在急性期可介绍预后康复理想的案例;稳定期可帮助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恢复期强化康复锻炼等,以推进恢复进程。③饮食及锻炼指导:a.饮食指导:强调合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宜少食多餐。以低脂、低盐、高蛋白类食物为宜,多食新鲜蔬果,以确保营养和维生素补入充足;禁饮浓茶,禁烟酒,以防饮食不当而诱发血压升高、心绞痛等不良事件。b.锻炼指导:给予健康锻炼指导,使患者明确适量运动对促进病情恢复的重要作用,依据病情恢复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量、运动项目等,如呼气运动、散步等。④用药指导:讲解药物知识,如剂量、给药途径、作用,注意事项等。强调遵医用药必要性,以使患者遵医依从率提升。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观察组自我照护知识、疾病基础知识、预防知识、合理用药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遵医依从性比较:观察组遵医依从性评分为(93.4±7.2)分,高于对照组的(82.7±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率比较: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骤,病情危重,通过开展全面、专业的基础护理,可促使治疗效果明显提升。但因患者多对疾病诊疗认知缺乏,故易产生错误的行为,进而对治疗依从性造成不良影响,使治疗进程受阻[3]。
健康教育为临床护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纠正,以促使患者健康意识提升,增强自我照护能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重视健康宣教的开展,通过病情评估,个体化制定宣教内容,可使患者获得更适用的认知,用于自身机体的恢复;给予心理宣教,可使负性情绪得以疏导,维持平和心境;饮食及功能锻炼指导可在保障机体获取充足营养的同时,促进体能康复;用药指导可保障预后及临床安全[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我照护知识、疾病基础知识、预防知识、合理用药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遵医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提高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改善遵医依从性,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