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9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上海
牙隐裂又称不全牙裂或牙微裂[1],是一种常见的咬合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裂纹延伸至牙本质时,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2]。掌握牙隐裂患者咬合特征及牙体磨耗特点对牙隐裂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讨牙隐裂患者咬合特征及牙体磨耗特点,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牙隐裂患者40例(40牙),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牙隐裂患者40例,将其40颗患牙作为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9~60岁,平均(44.5±2.3)岁。同时选择每例患者的正常牙齿1颗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T-ScanⅢ型咬合分析仪进行检查。
牙隐裂牙体磨耗分级情况:根据Smith和Knight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分为0~Ⅳ级。40例患牙中Ⅰ级8颗,其中上颌和下颌各4颗;上颌:第一前磨牙A1颗,第一磨牙C2颗,第二磨牙D1颗;下颌:第一前磨牙A、第二前磨牙B、第一磨牙C、第二磨牙D,各1颗。Ⅱ级20颗,其中上颌11颗,下颌9颗;上颌:第一前磨牙A1颗,第二前磨牙B1颗,第一磨牙C4颗,第二磨牙D5颗;下颌:第一前磨牙A1颗,第二前磨牙B1颗,第一磨牙C3颗,第二磨牙D4颗。Ⅲ级8颗,其中上颌和下颌各4颗;上颌:第一前磨牙A、第二前磨牙B、第一磨牙C、第二磨牙D,各1颗;下颌:第一前磨牙A、第二前磨牙B、第一磨牙C、第二磨牙D,各1颗。Ⅳ级4颗,其中上颌和下颌各2颗;上颌:第一磨牙C和第二磨牙各1颗;下颌:第一磨牙C和第二磨牙各1颗。
牙隐裂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导致牙隐裂原因为牙隐裂的发生与天然牙的窝沟深度和沟的形态密切相关,牙体发育沟等薄弱环节是隐裂发生的易感因素,对于发育沟较深者由于长期受到咬合创伤,往往还可能导致纵折,在前磨牙中此种情况较为常见,第一磨牙由于萌出最早,磨耗最严重,受力最大,是隐裂牙最常发生的牙位[3]。本组患者基本都有喜好咀嚼硬物的习惯,故生活习惯也可能是导致隐裂牙发生的因素。隐裂牙疾病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但晚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提示临床应对隐裂牙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早期牙隐裂症状较轻或不典型,不易被诊断,故临床医生应给予更多的注意,对于隐裂裂纹与牙面发育沟重叠检查时不易发现,因此,临床医生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以免造成漏诊或误诊[2]。
表1 两组牙齿各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牙齿各指标比较(±s)
力百分比(%) 纵向偏移量 横向偏移量右侧/患侧 左侧/健侧 (s) (s) 右侧/患侧 左侧/健侧 (mm) (mm)对照组 0.9±0.1 0.9±0.2 0.9±0.2 0.9±0.1 51.1±2.2 48.8±2.2 4.5±0.6 5.2±0.6观察组 1.6±0.3 1.7±0.4 1.6±0.4 1.6±0.4 59.4±4.1 40.6±4.2 4.8±0.6 10.3±0.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images/BZ_45_490_2847_507_2879.pngimages/BZ_45_504_2846_525_2880.png分离时间(s) 前伸images/BZ_45_921_2847_939_2879.pngimages/BZ_45_935_2846_956_2880.png分离时间 闭合时间images/BZ_45_1475_2847_1492_2879.pngimages/BZ_45_1489_2846_1510_288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