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咪达唑仑诱导在肺癌患者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2019-11-06 01:21:10梁鸿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0期
关键词:咪达唑仑程度肺癌

梁鸿雁

肺癌在恶性肿瘤中,其死亡率和发生率均居于首位,其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主要是采用保守方案和手术方案实施治疗[1]。手术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刺激其机体,且患者因为疾病而处于消耗的状态,多数患者的营养状态较差,因此,其对手术、药物等的耐受性较低,在实施药物干预时,可出现排斥反应,引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咪达唑仑是麻醉诱导药物,其具有肌肉、神经舒缓的作用,且可催眠镇静[2],但是研究显示,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的使用,可能引发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主要对不同剂量咪达唑仑诱导在肺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作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52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实验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0.12±5.38)岁;体重47~78 kg,平均体重(55.12±7.63)kg。对照组男17例,女9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9.85±5.06)岁;体重45~77 kg,平均体重(57.89±6.38)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肺癌;②疾病处于Ⅱ~Ⅲ期并接受手术治疗者;③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②肾脏、肝脏等器质性病变者;③呼吸系统不全者;④肥胖过度且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⑤拒绝参与本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中实施小剂量咪达唑仑诱导干预,麻醉前不实施药物干预,在进入手术室时,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心电监护设备,为患者实施咪达唑仑诱导干预,剂量为0.05 mg/kg。实验组则实施大剂量咪达唑仑诱导干预,麻醉前不实施药物干预,在进入手术室时,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心电监护设备,为患者实施咪达唑仑诱导干预,剂量为0.10 mg/kg。两组肺癌患者的麻醉维持、诱导时的其他药物使用剂量和类型均一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疼痛程度、焦虑程度以及认知功能。疼痛程度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分数越高,其疼痛程度越严重。焦虑程度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分数越高,其焦虑程度越严重。认知功能采用MMSE评分评价,总分30分,分数<24分,表示存在认知功能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疼痛程度、焦虑程度比较实验组患者拔管时间(10.55±2.63)h、睁眼时间(6.57±1.28)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37±2.51)、(10.25±1.22)h,VAS评分(0.97±0.23)分、SAS评分(67.25±2.4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6±0.53)、(75.25±2.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两组术后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实验组术后MMSE评分(26.55±1.22)分高于对照组的(24.57±1.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疼痛程度、焦虑程度比较 ()

表1 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疼痛程度、焦虑程度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分)

表2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bP<0.05

3 讨论

手术是目前对早期肺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手术麻醉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其手术成功的关键。肺癌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其机体抵抗力降低,且长时间接受化疗等干预,会损伤机体健康,降低药物的耐受性。同时,在插管麻醉时,喉镜和导管均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刺激,引发患者出现相关过敏反应[3]。

咪达唑仑是麻醉诱导药物,其耐受性较好,药物起效快,镇静效果好,且排泄较快,但是患者在用药后,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从而对使用效果造成影响。咪达唑仑可与γ-氨基丁酸(GABA)位点进行结合,并发生变构,且可诱导神经元上相关C1 通道的开放,C1 可沿着通道达到细胞膜的内部,激发细胞膜出现超极化反应,从而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肺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较易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在其麻醉诱导时实施咪达唑仑干预,可快速的麻醉,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咪达唑仑血脑屏障穿透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等心理,以此达到稳定镇静的效果,促进苏醒质量的提高[4-7]。

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在肺癌患者手术中应用,其效果、安全性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大剂量咪达唑仑使用,可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起到催眠镇静的作用,患者的意识不断减弱,可对其应激反应的发生进行控制,且患者的睁眼时间较早。咪达唑仑的大剂量使用,可防止患者出现肌肉颤抖、呛咳等症状,麻醉效果较为稳定,安全可靠。

咪达唑仑使用的合理剂量范围为0.05~0.10 mg/kg,控制最大剂量为10 mg。若咪达唑仑的使用剂量较小,则其麻醉较浅,难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而较大剂量使用,则会影响患者的苏醒,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8-10]。因此,在实施咪达唑仑干预时,应合理对其剂量控制。

综上所述,合理剂量咪达唑仑诱导应用于肺癌患者的手术中,不仅可保证麻醉诱导的效果,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降低疼痛和焦虑程度,还能改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咪达唑仑程度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04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意林(2021年2期)2021-02-08 08:32:47
盐酸多奈呱齐联合咪达唑仑治疗老年性痴呆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咪达唑仑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探析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
断块油气田(2014年6期)2014-03-11 15:33:53
幸福的程度
环球时报(2012-03-21)2012-03-21 14: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