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均
颌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腔外科疾病,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由于颌骨部位血运丰富,发生骨折后愈合较快,如不能及时进行干预,则可能出现患者咬合关系紊乱或颌面畸形,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外貌美观造成影响[1]。临床上治疗颌骨骨折往往采用手术方法,传统的颌间固定术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恢复较慢,近年来已逐渐被坚固内固定技术取代,随着坚固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2,3],探讨其在口腔颌面外科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成为新的课题,本文以此为研究课题,选取临床相关病例展开随机对照研究,且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 年5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98 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奇偶性分为参照组(偶数)和观察组(奇数),每组49 例。参照组患者中男26 例,女23 例;年龄21~56 岁,平均年龄(38.29±5.95)岁;上颌骨骨折17 例,下颌骨骨折32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 例,女22 例;年龄22~56 岁,平均年龄(38.71±5.77)岁;上颌骨骨折18 例,下颌骨骨折3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确定不存在手术禁忌证,并结合医学影像检查确定患者的骨折情况。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颌间固定治疗,即上下颌相对的单牙逐一采用金属丝进行结扎,并将金属丝上下相互拧紧,确保颌间固定稳定性。
观察组患者接受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确定手术入路,对于正中联合部骨折的患者可以采取口内入路,下颌角骨折的患者可以采取口外颌下入路,之后充分暴露骨折断端,选取合适的内固定位置,对下颌骨承受力及不易移位的应力曲线进行分析,于牙槽骨位置进行钻孔,并选用合适的内固定钛板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咬合面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疼痛感消失,无口臭为显效;患者疼痛感有所缓解,口臭有所改善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参照组的7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8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咬合面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咬合面正常45 例,正常率为91.84%;参照组患者咬合面正常31 例,正常率为63.27%。观察组患者咬合面正常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8,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咬合面情况对比(n,%)
颌骨由上颌骨与下颌骨构成,下颌骨处于髁状突颈部、下颌角及骨与骨骼正中联合部等,相对其他部位更为脆弱,在外力冲击下极易发生骨折,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肿胀等,加之该部位往往血运较为丰富,在骨折后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如不能及时进行干预极有可能出现咬合面紊乱及颜面部畸形,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外貌美观造成较大的影响[4,5]。目前,治疗颌骨骨折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常规颌间固定术,通过对上下颌起到固定的作用,但该类手术的创伤较大,患者承受的疼痛较大,且后期恢复往往不理想,容易出现咬合面紊乱,已逐渐被临床淘汰。坚固内固定技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主要利用钛板对患者的骨折断端进行支撑,钛板微小,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小,但钛板的固定性较好与组织的相溶性较好,时间长久还可以被组织吸收,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取出,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6-8]。本文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坚固内固定治疗,与接受常规颌间固定的参照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参照组的7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84,P<0.05)。观察组患者咬合面正常率为91.84%,高于参照组的6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8,P<0.05)。总的来说,坚固内固定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且治疗后患者能够正常饮食,对患者的影响较小,并且符合患者对外貌美观的要求。
综上所述,坚固内固定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使患者的咬合面恢复正常,修复患者的颌面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