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再筑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至58页。
教材分析:
教学乘法分配律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 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規律
1.提出问题:同学们,下面有两句话,怎样把它们合并为一句话而不改变原意呢?
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爸爸妈妈都爱我。
2.小结:同学们,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数学中的这种规律。
3.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板书)
二、创设情境,生成资源
1.课件出示情境
情境一:
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12厘米,宽8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12×2+8×2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24+16 (12+8)×2
=40(厘米) =20×2
=40(厘米)
情境二:
学校厨房要装修,两面墙要贴瓷砖,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生1:6×9+4×9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4+36 (6+4)×9
=90(厘米) =10×9
=90(厘米)
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3.反馈: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学过的知识入手,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水平和认知点进入新课,对学生来讲轻松中带着自信。能比较容易接受。
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
1.观察以上两道题中的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探究,得出下列二组等式,并用语言描述:
(6+4)×19=6×9+4×9
(12+8)×2=12×2+8×2
2.探究乘法分配律
师:观察以上两题中的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学生讨论活动)
师:你能写出上面这样的等式吗?,试着写写看,写在学习单上。然后反馈。(指明学生说)
生1:我写的两个算式是14×5+12×5和(14+12)×5的得数都是130。
生2: 我写的两个算式是36×8+14×8和(36+14)×8的得数都是400.
师:按照你们刚才说的规律写出的两个算式都相等的同学举手。(全都举起了手)
师:1、看来这个规律是有普遍性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请大家根据上面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小结: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验证规律
(40 + 4)×25 (40 + 4)×25
=44×25 =40×25+4×25
=1100 =1000+100
=1100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计算验证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个运算律对提高计算速度是很有帮助的。
四、应用规律
1、做一做,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4)×25 125×(80+8)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这个环节是对学生建立认知模型的巩固与检查,更是学生能力的升华。
五、巩固运用,提高能力
1、学校有10人要购买校服,每件上衣 35元,每条裤子25元。一共要多少元?
2、结合图与同伴说说等式3×6+4×6=(6+4)×3为什么成立。
六、回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我学会了:1、什么是乘法分配律。2、学会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3、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