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栋
摘要:寓言是通过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它内容短小精炼、寓意有趣深刻。在小学课本中有很多饱含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它和童话、记叙文等都有教学方法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有寓意揭示过程,所以它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会从“什么是寓言”、“为什么学习寓言”两个方面解释寓言以及学生学习寓言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低年级的寓言教学策略,期待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寓言教学 策略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它有着五千年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西方,《伊索寓言》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很多富有哲理的短篇故事,预示着我国古代寓言的出现和发展。那到底什么是寓言呢?有很多工具书对“寓言”这一定义做出一系列解释。
《教育大词典》:寓言是明显隐含讽刺意味的简短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鲜明的寓意。
《现代汉语词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使用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深刻的道理或者教训,具有强烈的讽刺性与劝诫性。
《辞海》: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鲜明的劝诫性和讽刺性。其结构大多精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综上所述,笔者大致总结出:寓言就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寄托深刻道理,给人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主人公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首先在篇幅上,由于要适应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般都选择篇幅短小的文章,用寥寥数语,讲明白一个道理。
第二,故事情节有趣,富有表现力,能够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此外,因其大多宣扬正能量,贬低邪恶,更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第三,寓言故事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寓言故事大多采用借喻的艺术手法,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近喻远、借古喻今,来讲述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者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四,寓言故事情节虚构,主人公角色选择多样。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生命,让它们会说话,有感觉,又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让它们之间发生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得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致处在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在他们眼中,仍然存在泛灵论,认为一切动植物和无生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们都可以像人一样说话,都有人的感受。寓言故事中简单有趣的故事情节,拟人化的故事角色等特点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所以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标准中多次写道美育:“阅读浅近的寓言,向往美好的情境”,“通过阅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小学低年级寓言故事篇幅较短,内容简单但是语言精炼,学生阅读并学习寓言故事,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对之后中高年级的习作大有帮助。
寓言故事往往对孩子们有一定的思想教化作用。寓言故事中有很多正面角色,但也存在少部分反面角色,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能够分辨善恶,明确真假,区分美丑,同时更了解故事中的真相。
寓言存在“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是浅显的故事内容与情节,而暗线就是寓言的寓意。低年级的寓言故事往往是通过具体事例直观的呈现善恶美丑以及道理。但是这个道理呈现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学生抽象思维,从简单的、直观的故事情节中抽象出简单的寓意,这就是由直观、表象的形象符号抽象出深刻内涵的思维活动。教师应该抓住寓言教学中思维训练这个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拓展抽象思维。
小学教育中,德育一直是重中之重。寓言故事最适合进行道德教育。寓言故事虽然字数不多,但是短短篇幅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是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拥有德育价值。阅读寓言故事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提升,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三观。
综上所述,阅读寓言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一)认识生字生词,扫除阅读障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说出:识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寓言故事的教学应该把识字教学放在首位,只有认识生字,才能为之后的教学开展扫除生字障礙,为后来的阅读,以及一步步揭示寓意奠定基础。
教师教学的时候,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记忆生字、词语。
例如在《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词语“井沿”,这两个字都是本课的重点生字,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井沿”这个词语相对来说有难度。所以,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中的“井沿”这个词语时,首先出示一张方形水井的图片,让学生们自由说说图片中的“方形水井”和我们的“井”这个字有什么联系,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快速记忆“井”这个字。然后再利用简笔画,画一口水井,并让学生们自己指出小鸟所在的位置,通过“粘一粘小鸟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并通过扩充有关于“沿”的方法,更加让孩子懂得沿就是边沿,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边沿都可以叫做“沿”,比如“床沿”“碗沿”等。
(二)朗读寓言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低年级课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以读代讲”。在寓言故事中,包含了多个拟人化的动物,课文往往是通过他们的多次对话展开的。只有通过朗读他们的对话,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篇课文的趣味,理解故事情节,为之后的揭示寓意做准备。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朗读可以分为很多步,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朗读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学习初的“自读课文”,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们边读边体会课文中主人公不同的对话照应出的不同心境。再比如更高层次的“演一演”,不光会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并且能够根据他们的對话来设计相应的动作、表情、神态,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就更高。
“演一演”是在朗读好的基础上加以更高层次的表现手法来告知观众角色当下的形象。通过表演,让学生站在直观的角度揭示角色内心世界,把握角色体现出的真善美情节,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们得以明确是非对错,明确真假美丑,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形象
在寓言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感悟当下的人物形象。
比如课文《狐假虎威》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扣狐狸的一些动作:“窜过”、“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摇了摇尾巴”、“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作,并通过一系列动作感受狐狸心理变化。通过抓词语,读句子,学生们自然就明白刚开始的狐狸是害拍被吃掉的,后来慢慢地开始试探老虎的反应,最后得知老虎半信半疑直至相信时,狐狸内心才开始放松,最后变得洋洋得意。学生可以从这一系列变化中深刻体会到狐狸这一狡猾的“人物”形象。
任何故事都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建构的,形象又是通过人物描写的具体词语展现的,把握词语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对揭示寓意有重要作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寓意
每个寓言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通过教学揭示寓意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点。只有把寓言中的寓意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编者的意图,对学生才会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时,不光要看到寓言的浅层寓意,还要发掘蕴含在浅层寓意下的深层寓意,并把其运用到生活当中,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五)延伸课文内容,拓展课外知识
对于寓言教学来说,续写或改写寓言故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为之后三年级的习作做准备。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把课文讲透彻,让学生独立地揭示寓意,之后才能进行续写或者改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寓言故事都能进行续写或改写,只有结尾不明确的文章才满足续写或者改写的要求。《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满足续写的要求,所以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们说了说“假如小青蛙听了我们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井口了,它会看到些什么?会说什么?”通过续写故事,让学生巩固知识,理解寓意。
寓言毕竟是低年级学生见得比较少的体裁,教师可以在课后推荐其他有关于寓言故事的课外读物,比如说可以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拓展孩子知识面的同时,丰富了他们对寓言这一体裁的理解。
在今天的寓言教学中,不再是以往教师灌输寓意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体会,自己揭示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寓言故事有深入地研究,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利用多种方法教学,让学生们学习寓言的同时,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