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黄国标 余梦月
关键词 “双一流” 学生党建 拔尖人才
作者简介:李青,海南大学党委办公室科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黄国标,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余梦月,海南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27
自2015年國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也成为各高校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奋斗目标。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公布,标志着“双一流”建设进入全面启动阶段。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实施和全面开展,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五个关键任务,一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二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三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四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五是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双一流”建设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为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学生党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指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他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全国教育大会再次明确了学生党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党建应该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课题。三是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党员和整个大学生群体也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一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在相对丰富的经济物质条件和便捷的互联网环境下,思维活跃、眼界开阔,但是与此同时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和观点浸染,新人老办法带来了工作的失灵。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大学生党建工作目前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党建育人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建育人方法和内容相对单一;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学生党建没有充分融合,工作具体开展中未能充分的掌握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关注点,工作中重视自上而下正面灌输教育却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或者重视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却忽视教育形式的创新性、多样性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三是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十八大以来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走上快车道,党内制度文件先后出台,给党建工作的开展给出了具体的指导,但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面对学生党员流动性大、工作传承性差等特点,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学生党建工作相适应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生命线,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模式,发挥高校党建育人的特色优势,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学生党支部,将是今后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大学生支部建设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构建出一套以可行有效的党员拔尖型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党建工作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培养出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精英人才,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征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1.线上线下融合。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发掘互联网资源,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将网络热搜话题引入党组织生活,通过“微辩论”“翻转党课”“读书月”等形式让学生党员明是非,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网上“亮剑”小分队,敢于说出真知灼见,及时驳斥网络上偏颇言论。建立新媒体宣传阵地,建立“红色旗帜”微信公众号,开通重要活动网上直播等,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抖音、QQ等新媒体平台作用,发出青年大学生党员最强音。
2.理论实践结合。加强青年大学生党员实践能力训练,促进大学生党员了解国情社情、服务同学群众、理论结合实践,丰富组织生活内涵外延,把组织生活开在红色教育基地、田间地头、企业工厂。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寒暑假期间,分组安排党员代表赴国家高新区各企业挂职锻炼,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社情,体会国家发展变化。将志愿服务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在服务社会和群众中提升思想境界、激荡家国情怀,开展“净滩”“爱老敬老主题党日”等活动。以支部为主体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开展“学‘习信仰”宣讲团系列实践活动、“红色信仰”系列实践活动、“有我新时代”系列实践活动。
3.新老阵地汇合。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基础上,结合“双一流”高校发展要求和青年大学生特征,主动占领新的工作阵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科研创新优势,从自身专业入手,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参加各种学术论坛、科技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让党支部成为学科建设的推进力和牵引力,学生党员成为科研创新团队的主心骨。
(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龙头作用
1.创新支部设置,建立团委学生会党支部。创新党支部建立模式,建立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团学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让团学党支部成为团学工作和学生干部当中的主心骨,让团学党支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大脑中枢,牢牢把握学生群体中的“火车头”。
2.加强群众联系,设立党员对点联系团支部制度。实施“团支部孵化计划”,从大一新组建新生班级团支部开始,协同团委学生会设置团支部党员联系人,负责进行入党动员、入学适应、特困帮扶等工作,系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抢占思想阵地,将党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大学生党员和高校校园文化特点,立足青年学生和青年党员群体特征,充分发挥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出红色文化最强音,利用党建主题朗诵演讲辩论比赛、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将党建文化充分融入青年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教育成长。
(三)以标准规范为要求,夯实支部党建工作
1.党建品牌化。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支部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一个支部一个品牌的党建工作。通过大学生特色支部建设,积极探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学生支部建设模式和党员教育培养模式。学院党委采取分类引导、区别指导的方法,以品牌化建设促进支部工作的进一步强化。
2.支部联合化。深入推进学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和建立大学生支部建设特色体系,深入推进大学生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学生支部建设联动机制,激发学生支部的活力和提升学生支部的战斗力。各个支部支委组成支委联席会,设立联席会执行委员会,设置主席团和相关职能部门,在二级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个支部之间的联动作用,協助学院党委开展学生党建相关工作。
3.流程标准化。针对学生党支部流动性强,工作传承性弱的特点,制定党员发展、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的标准化“时间表”“任务图”,在各类文件中提炼出可量化的要求并加以梳理,明确相关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进一步消除模糊空间,让党建工作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4.操作规范化。不断强化党建工作各环节的规范操作,加强支部党建工作指导,在开场支部支委常规工作的教育培训基础上,制定党委成员联系党支部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深入支部工作进行全程指导,确保党建工作规范开展。
(一)学生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发挥工作特色
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学生党建工作有新的要求,“双一流”建设赋予了党建工作新的任务,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党建工作有新的需求。面对这些新的情况和新的背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充分结合青年大学生党员活跃度高、创新力强的特点,根据新的群体灵活创新设置支部,发挥不同支部的不同优势,丰富组织生活内涵外延,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以特色求创新,以创新造品牌,把高校学生党支部打造成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有吸引力、有号召力、有感染力的群体,吹得响学生中的集结号,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作用。
(二)学生党建工作要围绕育人,拓宽工作渠道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充分掌握大学生群体的主旋律,把握大学生成长的节奏,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把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党建工作充分融合,避免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两张皮。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建立党建+思政教育、党建+科研学习、党建+校园文化、党建+素质拓展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三)学生党建工作要严格规范,夯实工作基础
学生党建面临学生党员流动快、思想活跃、数量多的特点,必须紧紧瞄准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在党员发展、组织生活、党员教育、档案管理等方面制订可操作的规章制度,通过党委成员联系支部、党建支委联席会督促检查等方式加强对于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指导和督促,确保学生党建工作有章可循、运行在规范的工作轨道,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佚名.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452-455.
[2]杨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挑战与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8,51(4):31-34.
[3]张天宇.新时代高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探究[J].智富时代,201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