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区矫正 统一监管 支队建设 党建工作 监管机制
作者简介:杨福明,天津市和平区司法局。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293
2012年6月司法系统迎来了重大司法体制改革——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正式接管。和平区司法局结合自身位于天津市的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区域管理范围面积较小,社区服刑人员少等特点。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立足一个基础、践行一个思路、开创一个新局面、打造一个和平特色”的总体构想下,2016年5月以原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管理科为基础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支社区矫正管理支队,形成统一监管的新模式,打造了一支带有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监管队伍。和平区司法局在稳步精进不断务实开拓,力求以监管为根本、制度为保障、创新为驱动,脚踏实地实现了“队伍规范、管理流程规范、制度规范、工作成效突出”新局面,为我区刑罚执行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夯实了基础。
2015年新一届局领导班子面对新的工作要求,明确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新目标,既要做好基础监管工作,更要做到“两结合一遵循”——结合区情谋篇布局稳步精进,结合政策导向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遵循司法改革的整体趋势,探索出和平区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方法、新模式,逐步推进三个规范建设体系:
(一)以党建带队建,助推支队体系建设
为加强新形势下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达到“以党建带队建”的目标,经局党委决定,于2017年9月在全市社区矫正监管支队中率先成立矫正支队党支部,队长任支部书记,目前全队7名干警,5名辅助人员,2名派驻警察,2名社会工作者,其中10名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小组组长全部由党员担任,将党组织建设与监管体系有机融合,开创了党建工作新局面。
1.提升党员学习水平
充分发挥每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确党员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入推进“两学一做”, 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不断提升政治思想水平和司法工作业务能力。
2.明确党员主体责任
坚持执行党员干部“一岗双责”,“不担当不作为”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即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提高执法本领,以党建带队建,锤炼过硬队伍,为进一步抓实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认真落实党内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有效管理、监督和教育。
4.建章立制营造海晏河清的工作氛围
局党委以社区矫正支队成立,统一监管为契机,先后制定出台了《和平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干警与社区服刑人员及近亲属接触、交往行为实施细则》和《和平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管理科廉政风险防控办法》,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纪律,提升了党员党性意识的自觉性,杜绝了社区矫正干警违法违纪的苗头。努力形成以党建工作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以党建工作引领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以党建工作保证社区矫正执法的清正、廉洁的全新格局。
(二)规范队伍建设,提升矫正质量,打造专业化水平
社区矫正工作要以全面提升矫正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为目标,以社区矫正支队队伍规范运行为抓手,既离不开专业执法力量的监管保障,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我局成立社区矫正管理支队之初,就严格把控支队干警选入关。以矫正安帮科原有人员为基础,抽调各司法所精英干警,搭配招入的优秀辅助工组成社区矫正管理支队,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1人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2人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使社区矫正执法队伍更加专业化精炼化;同时在全市率先招入17名辅助工,63名社区司法社工,并引进专业的社工机构——社会组织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为社区矫正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三)规范监管体系,稳步创新模式,加强推进新举措
1.践行“五位一体”新模式,敢为人先,实行统一监管
我局自2016年5月成立社区矫正管理支队以来,采取了集业务+管理+制度+人员统一监管的新模式,取代了司法所作为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分散式管理的旧模式。组建支队三年多以来,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磨合和论证,逐步完善了支队各项监管机制和执法流程,形成了以制度管流程、以纪律树清廉、以责任带队伍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体制,全面启动“五位一体”的监督管理工作模式,由社区矫正管理支队统一调查评估、统一宣告、统一严管、统一集中教育、统一心理测试与咨询等刑罚执行职能,依法有序进行,明确矫正支点、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要点,统一监管的优势愈发明显。
2.严格落实管理机制,打造现代化监管体系
和平区社区矫正管理支队秉承密切配合“大司法”的新格局,在统一监管的基础上,对日常监管实行区域负责制和“网格化”管理,务求工作责任清晰、进度快速、效果显著。加强与公安、检察院的工作衔接机制,严格“三化管理”的落实。畅通支队与各社区的信息沟通渠道,强化与矫正小组的研判制度,加大监管措施落实力度,保证监管到位。首先健全完善常态化走访排查机制,通过走访社区、楼门、家庭,切实做到每名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清、现实表现清、监管责任清、思想动态清和行为去向清;其次健全完善常态化分析机制,统一规范分析研判会议流程、内容,促进监管安全分析研判工作常态化,开展一人一案分析,确定风险等级,落实管控措施;再次健全重大案件会商评审机制,组建由公检法司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社区矫正重大案件评审联合小组,对收监、追逃、奖惩等重大案件进行嚴格评审,从而确保所有证据的合法性、适用法律条文的规范性。
(1)是建立垂直监管机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们将社区矫正的日常监管各项执法环节按照规定一统到底,落实干警负责制,按区域划分监管小组,充分调动我局雇用各社区司法社工的积极性,联合各社区楼门院长配合支队干警开展社区矫正日常监督执法工作,形成“支队-社区-楼门院长”垂直的监管机制。
(2)是优化工作流程机制。从原来的核查、接收、司法所宣告三步走的工作机制,缩减为“一站式”工作机制,即核查当天立即进行接收宣告,减少社区服刑人员往返次数,降低了脱漏管的危险系数,强化了无缝衔接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年龄偏大、疾病较重的社区服刑人员,支队采取分管干警、辅警、司法社工联合入户核查、宣告、报道等新的工作模式。
(3)是强化思想汇报机制。社区服刑人员每月递交思想汇报,由原各司法所将思想汇报下发给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于当月上交司法所的“自由松散”形式,改为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在监管小组干警监督下,当面书写并进行教育谈话的“统一教育报告”形式,社区服刑人员报道时间由原来“松散自由”型报道改为每月分组“定期集中”型報道。
(4)是捋顺台账机制。撤销原各司法所建立的台账、名单、文件等社区矫正工作卷,改为支队建立统一台账、名单及文件等,实行“一人一档制”。
(5)是明确执法分工机制。社区矫正病情复查、追查追逃、收监执行等重大执法事项统一由支队联合公安、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形成会商评审机制,确保各重大执法事项依法依规圆满完成。
3.创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启“微监管、高效率、互联网+”新模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新的管理平台再造了社区矫正流程、一把密钥把住了社区矫正精细关、一条电子腕带实现了对服刑人员的实时监管,创建了“互联网+大数据+矫正”的现代化衔接流程、重大执法案件审批流程和技术监管手段。
(1)微监管。我局社区矫正管理支队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方法,开启“微信群”社区矫正监管的新模式。利用现代网络管理——微信方便快捷,手机随身携带的特点,建立微信群,将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采用分组负责制的形式加入到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群中,通过“微”管理、“微”教育、“微”疏导,丰富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监管方式,提高社区矫正监管效率。社区矫正传统的日常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每月的集中学习、思想汇报、公益劳动、每月走访来进行管理和教育。建立网络微信群后,利用微信软件里的实时定位和视频功能,可以将微信与管理定位平台结合起来,要求对方立即传送所在位置信息,对重点人员不定时随机抽查,以此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实时动向,避免脱管、漏管事件的发生。
(2)电子腕带监管。经过认真调研和不断摸索,我局联合公检法于2015年率先投入使用了社区服刑人员电子腕带定位辅助监管系统,经过近三年多的不断调试和磨合,完成了杨福明局长关于电子腕带技术更新分四步走的信息化监管战略部署,形成了以GPS、北斗卫星、LBS基站、WIFI信号四合一综合定位技术为基础的定位系统,融合了出入固定区域报警、剪断报警、防脱落红外感应报警、腕带低电量或无电绑定手机信息提醒、报警社区服刑人员活动轨迹回放、社区服刑人员一地停留时间侦测等预防报警功能,能够24小时实时监测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有效弥补了信号不稳定、人机分离等缺陷,成功的实现了“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3)信息化平台监管。我局开创新举措,走在时代的前沿,利用“互联网+”的模式,自行研发了“和平区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矫正”的新模式实现了与公检法的无缝隙实时对接,实现了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无死角、全覆盖的电子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进行基础数据核查,实现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系统中的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信息、档案资料等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录入,形成一个基础数据库并实时更新,与市司法局的大数据网络系统进行无缝对接,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互联网+大数据+矫正”是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全面覆盖的网络大数据管理体系,它的战略部署为我区社区矫正的现代化、信息化、数据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区矫正“微监管+互联网”模式的建立,在监管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之间开启了快速沟通通道,相比传统管理方式更具人性化,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温情;更加精细化,使管理更便捷、工作更高效。
(四)规范制度化建设,提升综合素质,有效推进执法标准化
我局社区矫正管理支队以推进执法规范化进程为导向,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标准化体系为核心,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内部管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纪律》《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社区矫正工作职责》《社区矫正外出执法规定》等4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规范了一系列工作流程,从期初的入矫接收流程、定期报道流程、监督管理流程、解矫流程、与司法所无缝对接再到法律文书的档案建立程序都出台了相关的制度规定,每一个环节都按照严格的程序执行,“三化一体”即制度精细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的执法流程。同时,按照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建立各个环节的制度,形成严密的制度链接,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程序化运行机制,确保执法有依据、行为有准则。全面统一法律文书格式,构建了与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相配套的工作规范,涵盖了社区矫正整个流程的制度体系,形成了“执法过程制度化、管控措施系统化、执队伍统一化、执法环节标准化、监督手段信息化、执法纪律廉政化”的良好监管体系。
(一)统一监管出效率
2017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我们接到法院的关于屈某某的社区矫正执行文书,在核查时发现,该犯与家人在泰国旅游,我们告知其返津后立即到矫正支队报道,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召开公检法司紧急会议,对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的犯罪事实进行专题研究,并做出了对其采取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决定,经报区司法局审核同意,经原判人民法院批准,于2017年3月对其执行收监。从发现该犯犯罪行为,到对其执行收监,仅用了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彰显了矫正支队统一监管的工作效率。
(二)网络监管更精准
三年多来,电子腕带定位辅助监管系统在我们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监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效震慑了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上杜绝了我区社区服刑人员的脱漏管和外逃。2016年初,我们在对社区服刑人员冯某某执行收监时,通过腕带的定位与其笔录比对,其在收监前期的活动路线及落脚点轨迹的真实性为100%;2016年6月18日,社区矫正管理支队通过电子辅助监管系统发现社区服刑人员王某未经批准擅自离津,其定位地点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干警随即进行电话核查并安排社区司法社工进行实地核查,经过核查证实,该犯确实不在辖区,而是私自前往了贵州省贵阳市的酒厂,该犯回津后,我们依据相关条款予以警告一次;2017年7月,社区服刑人员刘某多次未回居住地居住,经系统和实地核查后,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训诫三次,警告一次;2018年,社区服刑人员邓某和贾某请假后,未按规定时间回归销假,电子系统后台报警,监管干警当即电话通知他们限期回归,并分别给予训诫。自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累计训诫52余人次,警告20余人次,收监执行1人。
(三)队伍建设更专业
我局高度重视社区矫正业务培训工作,加强学习,提高社区矫正教育水平,提升社区矫正队伍综合素质,为此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专项培训资金10万元,组织全体司法干警、社区主任及司法社工大型业务培训三次。以“培训、自学、互学”和“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强化干警的综合能力,提升执法的工作能力,力争培养出一批网络通、会登录、会操作、会录入、会应用的“一通四会”干警,大力推进执法、管理、教育“三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制度化建设,是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的顺利开展。
(四)“六项工作措施”出成果
2017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重大敏感时期多,支队通过采取调整动态研判时间、加强日常工作留痕管理等“六项工作措施”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控,全年共计完成集中教育4次,训诫20余次,单独教育谈话720人次,入户排查近700余次,大规模排查8次,召开小组动态研判会议40余次,圆满完成了全年重要时期社区服刑人员的全面稳控;2018年,我们又先后圆满完成了春节、两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排查维稳工作,各监管小组先后10次分别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的公益劳动,共计开展各类教育6次,个别谈话教育150余人次。同时利用“电子手环”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轨迹实施常态化定位监控,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全时段全覆盖的监督管理。坚持重大节假日和敏感时期对重点人员开展常态化走访排查,累计入户排查700余次,召开小组动态研判会议40余次,2019年是我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年份,国家的又一重大敏感时期。春节放假前夕,我社区矫正管理支队针对春节期间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采取了应急处理预案,并组建了社区矫正监管小组群,利用“微信+电子定位手环”监管模式,在春节放假期间,每天三次按照不同时间段在微信监管群中上报平安,实现了“春节我在岗,监管无假期”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在春节期间无脱管、漏管及重大事故的发生,并如期解矫一人。截止目前,我辖区社区服刑人员无脱漏管、再犯罪现象发生,无一人进京上市。圆满完成了“北京不能去,天津不能聚”的政治任务。
(五)“多主体培育、多渠道参与社矫机制”更专业
社区矫正既是一项刑罚执行工作,也是一项特殊人群系统性改造转化的社会工作,既离不开专业执法力量的监管保障,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推进教育管理工作社会化,努力形成社会合力,提高帮扶效果。我局以丰富的律师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公证、法援和律师的专业优势,建立新生公民群,引入公证员和律师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普法教育,答复涉法问题,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法律援助,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引进社工机构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以社会工作者独有的、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模式来辅助我们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改造,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影响力拓宽社区服刑人员的再就业渠道,从而切实提升教育矫正工作适应性帮扶的水平;引入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老师,对新入矫和在刑的社区服刑人员全部进行心理测试,为教育矫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一些存在心理隐疾和心理阴暗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使其认罪伏法、真心改造,真正为社会和国家输出“合格品”,从而切实提升教育矫正工作适应性帮扶的综合水平。
截止到目前,71名社區服刑人员全部建立心理干预档案,其中有10人有轻度心理问题,6人有严重心理问题,对于轻度心理问题和心理正常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季度进行心理干预一次,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的社区服刑人员每15天进行心理干预一次,测评报告为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法治和专业化水平。
(六)创新统一监管模式更合理、更效率、更人性化
我局自2016年5月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统一监管以来,完善了以前由各司法所“散、乱、繁”的监管模式,创新了“五部曲”——岗位职责分工化,监管区域责任化,小组监管落实化,执法流程简捷化,监管模式人性化。一方面,矫正支队集中监管与传统司法所监管模式相比优化了工作流程,由原来繁琐的“三步走”缩减为“一站式统一服务”,减少了服刑人员往返的次数,更加人性化,有效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与传统司法所监管模式相比,统一监管模式更加效率,每个月由分散式自由报道时间变为每个月定期统一报道,并由矫正支队统一负责建档,实行“一人一档制”,查找更加方便快捷;其次,传统司法所监管模式专业力量不足,手段方法、工作机制滞后,监管手段单一,矫正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统一监管模式提升了专业水平,增加了专业的社会机构,多渠道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模式,监管手段多元化、现代化;统一监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在制度建立、执法流程和监管手段上都更加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现代化,从而克服了监管技术、设备不完善;监管措施、手段落后不到位;监管制度、流程复杂繁琐不规范等,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2017年初,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大力支持下,局党委为社区矫正新时期发展的需求,将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纳入和平区二十项重点民心工程,于2017年12月25日建成了全新的社区矫正中心,现中心占地近1300平方米,划分为执法功能区、行政办公区、干警生活区等三大区域;拥有信息采集室、日常报到室、宣告厅、心理干预室、训诫收监室、集中教育培训室、实时指挥监督中心、干警办公室、驻中心检察室、干警更衣室、食堂等多个职能室,已完全符合了司法部对现代化社区矫正中心的要求。
今年我局以社区矫正中心新址启用为契机,以“大系统”为平台,全力打造实时指挥、实时监控、实时督查、实时衔接的信息化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切实提升社区矫正监管力度和精准率,为2019年社区矫正法出台后的落实夯实了基础,为我区社区矫正插上设施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翅膀,以党建为跑道和风向标,使我区的社区矫正在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天上腾飞,从而为全面落实“底线安全观”提供坚实的保障。
和平区司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司法局正确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攻心治本的方式方法,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遵循司法改革的大趋势,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抓实党建、司法改革、创新驱动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思想,坚持以变应变、以新应新、创新赢新的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帮扶手段和信息化管理模式,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法矫正,使社区矫正工作从满足于不发生“脱管、漏管、再犯罪”的目标向为社会输出“合格产品”“安全产品”的治本安全观这一更高目标的转变,筑牢社区矫正“软围墙”,提升社区矫正本质安全。我们全体干警坚信,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以奋发图强的工作状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作为,进一步践行“两结合一遵循”的思路,一定能用“党建强基础、务实发展与科学监管并进互促”的“和平特色社区矫正工作方法”点亮社区矫正,以和平社区矫正之为服务和平司法旗舰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