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伟,高 虹,郭峻梅,左 琼,高 鹏,李雪娇(通讯作者)(昆明市儿童医院超声科 云南 昆明 650228)
检查时患儿哭闹是儿科超声检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增加了超声医师的操作难度、使检查时间延长,而且会明显干扰医生的诊断思维过程[1]。如何安抚患儿、提高其检查依从性,是儿科超声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新生儿,安抚奶嘴或哺乳常能使其安静下来[2];幼儿园以上的儿童,多能够配合检查。婴幼儿则较难安抚。我们发现检查时使用手机播放音乐或视频有良好的安抚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年龄1月~3岁、检查部位为体表病变、检查时哭闹的患儿1545例(排除脑瘫、智障、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耳聋患儿),其中男826例,女719例。
表1 手机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安抚效果
表2 手机对不同病变部位婴幼儿的安抚效果
所有患儿按月龄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1~12月龄472例,其中实验组254例,对照组218例;12~24月龄476例,其中实验组236例,对照组240例;24~36月龄597例,其中实验组315例,对照组282例。对照组患儿由家长进行常规安抚,实验组患儿由家长使用手机播放音乐或视频。
以检查时患儿完全停止哭闹为有效;哭闹未完全停止,但明显减少为显效;持续哭闹或完全不看手机为无效。同时,记录患儿病变部位及检查时长,探头第一次接触患儿皮肤时开始计时,探头最后一次离开皮肤停止。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常规安抚和手机安抚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6.8%、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各年龄段患儿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内比较,12~24月龄段安抚效果最差,仅为58.9%,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实验组对不同病变部位患儿的安抚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对于不同部位的病变,手机安抚的效果也有差异:病变在面部时安抚效果最差,总有效率为60.4%;病变在下肢时安抚效果最好,总有效率为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同时,安抚效果呈现由面、颈、头部向远端提高的趋势,且腹侧优于背侧,见图。
图 不同病变部位的安抚效果
实验组由于安抚效果明显,其检查时长明显较对照组短,见表3。
表3 两组检查时长比较(±s,s)
表3 两组检查时长比较(±s,s)
注:两组比较,t'=-86.6,P<0.01。
组别 例数 平均检查时长实验组 805 162±17对照组 740 257±25
婴幼儿检查时哭闹产生的噪音,会对周围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1],会干扰超声医师的诊断思维,影响检查质量或使检查时间延长[3]。对于哭闹的婴幼儿,口头安抚效果有限。而手机通过播放音乐或视频等,经由色彩、声音、光线的作用[4],可以立即转移患儿的注意力[5],使哭闹停止或明显减少,从而缩短检查时间,让检查顺利完成。
在本研究中,常规安抚亦有一定的效果,总有效率56.8%。而手机安抚的总有效率达74.7%,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安抚效果也不同:1~12和24~36月龄的患儿均易于安抚;12~24月龄的患儿对陌生的检查多不能接受,安抚效果最差。这也与婴幼儿认知及情绪的发展过程相吻合[6-7]。婴幼儿情绪反应的特点是时间短促、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因此在超声检查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利用手机吸引其注意力,使哭闹减少或停止,顺利完成检查。
对于不同的检查部位,手机安抚的效果显示出一定的规律:病变在面部、颈部、头部时安抚效果差,病变在远端肢体时,安抚效果好,呈现由头、面、颈部向远端提高的趋势,且腹侧优于背侧。头面部检查时,头部需要固定,可能影响观看手机的视角及视野,或许是造成安抚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与“自我意识”有关[8-9]。头面部是自我意识的中心部位[10-12],当探头接触头面部时,患儿会产生“自我”被直接“严重侵犯”的感觉,因而哭闹;而离头面部越远的部位,患儿的“自我意识”越弱,被“侵犯”的感觉就越轻,因而更易于安抚。从数据上看,腹侧效果较背侧稍好,可能与患儿的习惯体位有关,大部分患儿习惯仰卧,因而腹侧检查时易于安抚,而俯卧位背侧检查时安抚效果较差,但这种差异尚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对照组腰部数据出现明显偏移,可能与检查例数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在进行体表病变的超声检查时,如果患儿哭闹不能配合,使用手机播放音乐或视频,能有效安抚患儿,提高检查依从性、缩短检查时长,尤其适用于四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