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平扫经网膜右静脉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对大网膜扭转的诊断价值

2019-11-05 09:17贺新朱叶浩祥林元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1期
关键词:网膜肠系膜包块

贺新朱,叶浩祥,林元锋

(东莞市大朗医院 广东 东莞 523770)

大网膜扭转为外科急腹症[1],由Marchett于1851年首次报道,发病率低,至今文献能检索到的病例总共约300余例[2],以中青年多见,发病年龄多见于20~50岁中青年,儿童及老年人极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突发性腹痛为其主要临床症状,多为绞痛,表现为持续进行性,活动可使疼痛加重。常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体温多不升高或轻微升高,白细胞正常或稍增高,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腹膜炎、胃肠穿孔等疾病相似。既往急腹症的常规检查手段有X线平片、超声,但对大网膜扭转的诊断价值有限,MRI对大网膜扭转的诊断国内未见相关报道。CT诊断报道少见,通常CT检查能够发现前腹部肿块样病灶,但对大网膜扭转本身的征象认识不足,容易误诊[5]。既往文献报道术前诊断准确率不足10%[2],误诊率接近100%。常需手术探查,才能明确诊断。常规剖腹探查对患者创伤较大,故术前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64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尤其是vascural程序可对大网膜右静脉进行曲面重建(CPR),之后通过旋转至适当角度,再行最大密度投影,能显示双侧大网膜动静脉伴行,并在扭转蒂部聚集。这一后处理功能可明确大网膜动静脉与扭转蒂之间的联系,能于术前对大网膜扭转作出准确诊断;且无创伤;也无需增强。操作简单快捷,具有强大优势。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例大网膜扭转形成的包块,经64排螺旋CT平扫后,行大网膜右静脉曲面重建(CPR),再结合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均作出正确诊断。现就其CT的一些特殊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自2014年2月——2018年10月大网膜扭转患者5例,男4例,女1例,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46岁。5例均有腹部疼痛,其中4例为剧痛;1例腹痛可忍受,且站立时腹痛较重,平卧时缓解。4例合并腹股沟疝(左2例,右2例);1例CT平扫可见右侧腹股沟内环口扩大,无腹股沟疝。4例有中量腹腔积液,1例无腹腔积液。3例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1例门诊CT发现双侧输尿管盆腔段结石并发双肾重度积水;左前腹部包块,下端疝入左侧腹股沟管及阴囊内。1例临床疑诊为胆囊结石。实验室检查:5例患者均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经保守治疗;均痊愈出院。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机检查,常规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包括:上缘从膈顶,下缘至附睾,在患者平静呼吸状态屏气的情况下以120kV,210mAs,床进速度33.4mm/s,层厚0.6mm,螺距0.6进行扫描。将上述5例平扫后疑为大网膜扭转的容积数据传到工作站,选用vasculer工作程序,对网膜右静脉进行曲面重建。重建层厚0.6mm,层间隔0.6mm。探针轨迹起于门静脉主干,于胰头部水平,在肠系膜上静脉右前方,找到胃网膜右静脉汇入点,再沿着胃网膜右静脉逐段追踪,一直到达大网膜扭转蒂部。再结合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方法,对大网膜右静脉血管与扭转蒂之间的血管的联系进行仔细观察,达到最佳显示。

2 结果

5例患者平扫呈“星云状”密度包块,如图1、图6。包块横轴面最大密度投影可见“旋涡状”血管团,如图2、图7。大网膜右静脉CPR重建均显示其与扭转蒂内血管的联系,如图3、图9。包块纵轴面最大密度投影显示血管呈“树叉状”,并可见双侧大网膜动静脉伴行,如图8。4例经手术治疗,切除后大体标本如图4。病理结果如图5。1例经保守治疗并分别于6天、12天、18天后复查CT,6天后复查显示扭转蒂上移至右前腹部,其内部血管明显增粗,血管间隙增宽,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显示“树叉状”消失,血管呈平行排列。其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如图10。12天后复查,扭转蒂进一步松解,如图11。18天后复查,见扭转蒂消失,仅可见大网膜血管稍有增粗。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显示平行排列的血管间隙进一步增宽。如图12。根据以上CT表现,5例患者均被作出大网膜扭转的诊断,4例经手术证实,1例经保守治疗,并追踪复查证实。

3 讨论

既往文献报道大网膜扭转是一种罕见的外科急腹症[1]。本病根据发生的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大网膜扭转病因不明,可能与大网膜的解剖形态异常(如过长)、位置改变(如剧烈运动、突然改变体位、过饱后引起的胃肠蠕动、腹内压力的改变)有关[3];继发性即继发于其它疾病,如腹腔肿瘤、炎症、疝囊等。继发性较原发性多见[4]。据文献报道,大网膜扭转的患者有2/3合并腹股沟疝[3]。根据大网膜扭转情况可分为:单极性扭转和双极性扭转,即扭转的大网膜近端固定,远端游离为单极性。近、远端均固定为双极性[5]。CT诊断报道少见,通常CT检查能够发现前腹部肿块样病灶,但对大网膜扭转本身的征象认识不足,容易误诊[5]。Ceuterick等[7]1987年报道1例术前CT检查做出诊断的病例。本文着重讨论大网膜扭转的CT表现对其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

3.1 大网膜右静脉曲面重建(CPR)

大网膜主要是由血管与脂肪组织构成,内部血管丰富。血管与脂肪组织具有很好的密度差,为64排螺旋CT平扫观察大网膜内的血管走行提供了天然对比。这也是64排螺旋CT平扫能对右网膜静脉作曲面重建的解剖学及组织学基础。

为了说明选取大网膜右静脉的进行曲面重建的理由,首先复习一下大网膜的血供:大网膜的血供主要来自网膜左动脉及网膜右动脉。其周围都有脂肪组织包绕。(1)胃网膜右动脉rightgastroepiploic artery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处发出后,在大网膜前两层之间(即胃结肠韧带内)沿胃大弯向左走行,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2)胃网膜左动脉leftgastroepiploic artery在脾门附近发自脾动脉,行经胃脾韧带向右下入于大网膜第一、二层之间。沿胃大弯右行,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胃-网膜左右动脉均向下发出网膜支,分布于大网膜。网膜支中有几条比较粗大,称为大网膜左、中、右动脉。大网膜中动脉一般分为2~3支,分别与大网膜左、右动脉吻合成弓。弓的位置主要位于大网膜的远侧部,亦有少数位于大网膜中间部或近侧部。大网膜的静脉:胃网膜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也叫胃冠状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并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液,先汇入脾静脉,再经脾静脉汇入门静脉干。胃网膜右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经胰头部右前方汇入肠系膜上静脉。

从腹腔干到大网膜左右动脉的行程中,绝大部分走行于脂肪组织内;仅有一小段与胰腺重叠。胃网膜左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前也走行于脂肪组织内;但在脾门周围,有较多的小血管分支,对大网膜左静脉的辨认增加了难度。大网膜右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会合前,全程均走行于脂肪组织内,其与肠系膜上静脉吻合点位于胰头部右前方,周围为脂肪组织包绕,加上粗大的肠系膜上静脉,易于辨认。CT平扫即能显示其与周围脂肪有良好的对比,这为选取大网膜右静脉进行曲面重建(CPR)提供了优越条件。在日常工作中,只要经曲面重建(CPR)大网膜右静脉,通过旋转至适当角度,再行最大密度投影,可显示右网膜动静脉伴行,如图8,以及右网膜动静脉与大网膜扭转蒂之间的联系,如图3及图9,可作为大网膜扭转的可靠的诊断依据。

3.2 多平面重建

当大网膜发生扭转时,在其扭转轴的横断面,因包块内部血管聚集、绞窄,网膜动脉狭窄,远端供血不足,网膜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静脉扩张,周围脂肪水肿,形成以血管为多中心,密度较高,周围水肿脂肪组织呈淡薄云絮状,类似“星云状”阴影。如图1、图6。

3.3 最大密度投影

由于上述血管在扭转蒂部聚集,在其扭转轴的横断面,通过调整最大密度投影的中心层面的位置及投影范围的厚度,再适当调整窗宽、窗位,使血管周围的脂肪及较淡薄的水肿区被抑制,使投影范围内高密度的血管得以连续显示,可发现以扭转蒂为中心的“旋涡状”血管团。如图2、图7。在其扭转轴的纵轴面最大密度投影形成“树叉状”血管影,如图8。

4 鉴别诊断

4.1 本病要与肠系膜扭转鉴别

肠系膜扭转形成螺旋状血管影,上腹部肠系膜扭转时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围绕肠系膜上静脉扭转,扭转蒂位于后上腹部,下腹部肠系膜扭转时,可见肠系膜下动脉扭转,扭转蒂位于盆腔右后部,同时出现肠梗阻征像。大网膜扭转时,扭转蒂位于前腹部,相关血管的显示呈“旋涡状”,可资鉴别。

4.2 本病与小肠壁内肿块的鉴别

小肠壁内肿块可见有肠管与肿块相延续,最大密度投影均不会出现旋涡状血管影;而大网膜扭转则无肠管进入肿块内,且无肠梗阻征像,最大密度投影均可见旋涡状血管影。

4.3 与肝圆韧带脂肪瘤鉴别

肝圆韧带脂肪瘤亦为前腹部包块,也无肠管与其相连,也不会合并肠梗阻征像,但可见肝圆韧带内退化的脐静脉与其相连,且紧贴前腹壁,大网膜右静脉不进入肿块内,最大密度投影不会出现旋涡状血管影,这些特点可帮助鉴别。

本文4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因扭转蒂的持续绞榨,挤压网膜血管,大网膜血供受阻,扭转蒂以下大网膜及其内血管出现缺血坏死,并可见较多腹水。其中1例右侧腹股沟管及其内环口明显扩大,右侧腹股沟管及阴囊内充满积液。腹股沟内环口明显扩大这一征像,既往文献亦有报道[6]。提示该患者可能首先也是因为大网膜形成右侧腹股沟疝,后因大网膜扭转、挛缩,将疝入右侧腹股沟管的网膜组织拉出,遗留下扩大的腹股沟内环口。大网膜扭转坏死形成的腹水经内环口流入右侧腹股沟管及阴囊内。

另1例男性老年患者,年龄60岁,经保守治疗痊愈。其腹腔内未见积液征像。临床无剧烈腹痛表现,这与以往文献报道有差异。回顾分析这例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经过:起初腹痛较轻,站立时加重,平卧时可缓解。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57×109/L,中性粒细胞86%。CT表现可见星云状高密度影及旋涡状血管影,CPR重建又能明确网膜血管与扭转蒂之间的关系;多平面重建未见肠管进入肿块内;有充分的依据诊断大网膜扭转。因该患者同时有双侧输尿管结石并发双肾积水,临床采用了解痉、止痛的治疗措施,后经多次复查CT示大网膜扭转蒂消失。肾功能示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4.9U/L(参考区间0~24)。肌酸激酶(CK)48U/L(参考区间38~174)。其他各项生化指标亦恢复正常。提示大网膜扭转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目前国外文献仅有7例行保守治疗有效的报道[5]。

由上述5例可见,大网膜扭转后,如果诊断不及时,大网膜扭转持续进展,使扭转蒂以下网膜动脉血供减少,静脉回流受阻。最后导致大网膜缺血坏死,组织液流入腹腔,形成腹水。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促施,避免大网膜坏死,可经保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发现大网膜扭转后,腹腔内有无腹水是一个重要的CT征象,若有腹水,提示大网膜已经坏死,必须紧急手术治疗。若无腹水,扭转之大网膜可能尚未坏死,可采取保守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如果病情缓解,可经保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如果病情恶化,必须转入紧急手术治疗,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5 结论

CT平扫及网膜右静脉曲面重建,结合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综合应用,能于术前对大网膜扭转作出准确诊断。值得大力推广。

图1:右前腹部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内血管呈星云状。

图2: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显示肿块内血管呈旋涡状。

图3:CPR显示胃网膜右脉与扭转蒂之间的联系。

图4:扭转后坏死的大网膜。

图5:大网膜内血管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散在炎症细胞浸润。符合大网膜扭转所致出血性梗死改变。

图6:左前腹部血管聚集呈星云状。

图7:横断位最大密度投影显示血管呈旋涡状。

图8:网膜右静脉CPR重建后旋转至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显示右侧网膜动静脉伴行,扭转蒂部血管聚集呈树杈状。

图9:CPR重建显示胃网膜右静脉与扭转蒂之间的联系。

图10:经保守治疗6天后复查“星云状”密度包块上移到中腹部稍偏右,且已变松散。

图11:经保守治疗12天后复查,网膜内血管呈平行排列。

图12:经保守治疗18天后复查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显示血管束已松解,呈平行排列。血管间隙进一步增宽。

猜你喜欢
网膜肠系膜包块
包块型宫角妊娠的超声表现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