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

2019-11-05 07:58陈平社蔡向朝孙得人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指标体系应用型

陈平社,蔡向朝,张 鹏,孙得人

(西安航空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9)

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步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发展新时期,并已成为服务支撑强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架。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高校,其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应用型高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具有地方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因而,其更应该紧密的结合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实际,为地方建设发展提供动力与服务,切实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贡献能力和贡献成效。

2015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应用型高校的评估标准,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成效进行评估[2]。许多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途径方面,文献[3]提出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更新地方服务理念,强化高校服务地方能力等途径提升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贡献成效。文献[4]提出应用型高校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文献[5]指出应用型高校应当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能力评价方面,文献[6]提出应当通过完善高校对地方服务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文献[7]认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通过构建应用型技术大学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应用型技术大学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能够积极的推动和提升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然而,从目前现有学者研究的文献和成果来看,对应用型高校的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高校服务地方的内涵与途径中,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的研究少之又少,构建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处于极其薄弱阶段。

基于此,文中通过对零碎文献的梳理和大量研究,从人才培养水平、科技生产能力、直接社会服务参与度和招生就业质量四个维度共13项指标构建了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可量化、可考核的二级指标按照其对总目标的贡献度进行了排序。

1 构建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在构建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采用的思路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研究和专家访谈建议。具体如下:

1) 通过对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选取较为成熟的能够反映和评价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指标。比如学者翟安英提出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设置应用型高校专业[8];张妍提出在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高校教师的发明专利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应当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作为评价指标之一[9];于竞认为应用型高校应当不断的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采用应用型高校在当地校外设置实训实践基地数量、教师承担当地企业横向课题数量与经费等指标来评价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10]。

2) 结合笔者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研究,在二级具体指标体系构建中,提出了地区区域招生人数,毕业生中就业于当地企事业单位人员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地方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评价及口碑,教师在地方企业挂职人数与期限,学校基础设施对当地社会开放度,在校生参加地方公益性志愿活动次数与期限等指标,用以评价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

3) 邀请长期从事于应用型高校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所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可测度性和数据可获得性进行讨论,删除了最初指标体系中的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指标,最后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不可以直接观测的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水平,科技生产能力,直接社会服务参与度和招生就业质量四个指标,其中人才培养水平指标,主要由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产业和资源开发切合度,在线开放课程数量,校外实训实践基地数量等三个二级指标构成;科技生产能力指标,主要由教师承担当地企业横向课题数量与经费,发明专利与科研论文数量,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等三个指标构成;直接社会服务参与度指标,主要由教师在地方企业挂职人数与期限,学校基础设施对当地社会开放度,在校生参加地方公益性志愿活动次数与期限,承担当地人员继续教育人次与期限等四个指标构成;招生就业质量主要由地方区域招生人数,毕业生中就业于当地企事业单位人员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地方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评价及口碑等三个指标构成。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具体指标在设置时,既坚持了客观量化指标与主观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又体现了新时代中省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要求。

表1 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2 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2.1 层次分析方法及原理

在构建的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方案层13个二级指标对总目标贡献度的大小是不同的,因此,就需要采用一种科学的方法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排序。层次分析法常用于复杂系统研究中,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能够按照下一级指标对上一级指标贡献度大小进行排序的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三个步骤(具体如图1所示):根据评价对象构建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建立阶层结构;根据评价准则,对各要素相对上层要素(目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比较,形成评价矩阵(通常借助专家打分的方法,形成要素评价矩阵);判断比较要素的权重,进而计算各层要素相对评价总目标的权重,进行要素重要性排序。

2.2 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确定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指标权重时,主要采取的是调查问卷法、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法和借助互联网电子邮件进行的问卷调研法。

图1 AHP方法递阶结构

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修正。在设计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指标调研问卷时,将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年龄、工龄、职务、职级、所在单位和所在部门等;第二部分是调研问卷的主体部分,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招生就业和直接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问题,均为客观题;第三部分是开放式问卷,主要收集的是受访人员关于提升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的对策建议。

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为保障调查问卷设计与研究问题的匹配性,在初始问卷设计完成后,选择西安航空学院、西京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和合肥学院有限样本进行了发放,就预调研回收情况咨询了有关专家,对问卷中部分题项进行了修正。正式问卷发放历时4个月,采取面对面、网络及微信等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8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756份,有效回收率为94.5%;将其作为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的样本数据。

3) 数据整理与分析。为保障数据收集与问题研究的匹配性,课题组成员在对数据进行统计性分析和整理的时候,主要从数据均值、数据极大极小值和偏度峰度进行了分析,使得经过整理和处理后的数据保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从而能够科学、客观的评价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

2.3 对服务能力评价指标进行排序

1) 确定评价专家数量。在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研究需要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在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指标赋权环节,课题组选择了20名从事应用型高校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在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指标评分环节,邀请了10名从事应用型高校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服务能力评价打分。

2) 确定服务能力评价专家领域。在上述的选择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和评分环节中的专家主要来自以下领域:一是长期从事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占比30%;二是应用型高校的校长、副校长及科技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和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占比40%;三是地方政府有关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占比30%。

3) 服务能力指标评价专家打分。邀请专家对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方案层相对于准则层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为计算方便,采用各个专家打分值简单平均数取整数作为指标相对重要性评价值。

4) 构造判断矩阵。根据专家对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打分结果,并对数据有效性进行综合处理后,构造如下判断矩阵。

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程序,利用常用跟方法对表2、表3、表4、表5和表6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求其特征向量Wi。

得出W1=(0.47,0.16,0.10,0.28);W2=(0.54,0.16,0.30);W3=(0.54,0.16,0.30);W4=(0.28,0.10,0.16,0.47);W5=(0.30,0.54,0.16)。

表2 X1,X2,X3,X4对X的判断矩阵

表3 X11,X12,X13对X1的判断矩阵

表4 X21,X22,X23对X2的判断矩阵

表5 X31,X32,X33,X34对X3的判断矩阵

表6 X41,X42,X43对X4的判断矩阵

为保障评价的一致性,在权重计算后需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为保障评价的一致性,而一致性检验需测算向量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研究采用方根法计算特征根λi,而最大特征根为

对表2~6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检验参数N分别为4,3,3,4,3。

一致性检验值为

其中λmax=4.033,3.010,3.010,4.027,3.010,依据一致性检验参考标度,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说明专家关于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重要性的判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方案层各自总得分如下:

X11=0.254,X12=0.075,X13=0.141,

X21=0.086,X22=0.026,X23=0.048,

X31=0.028,X32=0.010,X33=0.016,

X34=0.047,X41=0.084,X42=0.151,

X43=0.045

2.4 排序结果分析

根据方案层11个方案总得分,将他们对总目标贡献进行排序为

X11>X42>X13>X21>X41>X12>X23>X34>X43>X31>X22>X33>X32

方案层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排序表明了其对总目标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贡献程度大小,也就是说排在前面的指标,在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时是首先应当采用和考虑的指标。从方案层各指标的综合得分来看,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产业和资源开发切合度,毕业生中就业于当地企事业单位人员占毕业生总数比例,校外实训实践基地数量,教师承担当地企业横向课题数量与经费,地方区域招生人数等五个指标在评价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方面是主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影响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的五个重要指标,因为该五个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度较之于其他指标都要高,影响程度都要大。其次,在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进行评价时,也要考虑或参考在线开放课程数量,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承担当地人员继续教育人次与期限等指标,虽然这些指标不如前五个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度大,但仍然是其影响因素,因而在考虑了前五个主要指标的基础上,也要参考其他指标对应用型高校服务评价的影响。

3 结 语

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文献成果梳理和大量问卷调研、专家访谈及科学论证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水平、科技生产能力、直接社会服务参与度和招生就业质量四个维度共13项指标构建了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贡献度大小进行了排序。该指标体系是目前我国衡量应用型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能力的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也是引导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指挥棒。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排序,能够引导应用型高校更好地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指标体系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