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高校校门设计策略探讨*

2019-11-05 05:41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车构筑物大门

文/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任 舟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极速扩招,加速和助推了各种类型高校的发展。随着高校校园的翻建、扩建与规划新建,各种类型和造型的高校大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迎合快速出图的设计任务和甲方与市场的需求,部分设计师在多元化的设计时代中迷失了自我,呈现一批设计语言缺失、造型雷同、样式新奇怪异、尺度夸张不贴切的高校大门造型,并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因此,处理和把握好新时代高校大门的功能、形式及意象特征,进而设计出符合时代语境和区域环境的高校大门,成为当下解决高校大门设计的核心问题。

1 高校大门属性与特征

1.1 功能特征

1.1.1 通行性

通过性是大门最本质的功能特征。高校大门设计中应考虑行人、非机动车、普通机动车辆、客车、工程运输车辆及消防车辆等通行所需尺度、通行量需求、交通组织形式等,兼顾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的通过性。在车道、人行通道宽度设计及构筑物高度设计中,把握好其尺寸,保证人与车辆顺利通行。

1.1.2 安全与防护

我国大学校园的规划布局形态以封闭型居多,高校外围基本是由围墙、围栏和建筑所构成的连续空间。高校大门的存在打破了外围护结构的连续性,也打破了边界的防御保护功能,形成行人、车辆通行出入的缺口。因此高校大门一般兼具监督、审查外来行人和车辆及控制内部进出行人、车辆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构筑起高校安全防卫的第一道屏障。但这一功能在现代大门设计中被逐步弱化,并被一些电子监控设备代替[1-2]。

1.1.3 组织空间与交通

高校大门及附属空间作为城市道路与高校之间的灰空间,其必然承担区分与联系内外空间的作用。区分空间暗示了内外空间领域性质的差异;联系空间保障了内外空间的良好过渡,同时兼具空间集散与交通组织等作用,在人流、车流集散过程中起到缓冲与疏导作用。高校大门在设计中也可利用丰富的功能单元结合形式,组织入口空间交通方式,包括人车混流、人车分流等。

1.1.4 管理服务

现代高校大门在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出更多样复杂的功能要求[3]。如今的高校大门设计中更多融合了引导、安防、监控、收费、会客、厕所、设施保障等功能要素,通过功能筛选整合、空间组织与排布,形成大门设计中的建筑或构筑物等实体部分。

1.1.5 形成景观

高校大门往往与其入口空间协调设计,构成城市景观中的重要节点,同时不少高校大门也采用其空间组合形式,借助建筑形体的通透性,形成框景效果。

1.2 形式特征

1.2.1 古典型

古典型大门多见于牌坊式、屋宇式等古典形式,这类大门多于民国及民国之前所塑,大多主要承托礼仪和通道的作用,并与校园建筑风格及形式相协调,形成高校空间的主轴线,如岭南大学、河南大学等校门[4-5]。

1.2.2 现代型

现代型大门的分类依据现有校门的空间组合方式,借鉴城市道路横断面划分的基本形式,充分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交通组织方式,将其分为3种基本形式[6],如图1所示。

1)一块板 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均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

2)两块板 由中间的竖向构筑物隔离,将入口空间分为单向行驶的2条车道,单向行驶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人行仍然混行。

3)三块板 入口空间由2组竖向构筑物将其分为3部分,中间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

图1 现代型高校大门3种基本交通组织方式

1.3 意象特征

1.3.1 场所性

高校大门造型和空间设计需体现其场所的基本特征,即表达入口集散性、导向感,具备易识别性,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并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标志性等。

1)大门承担联系、沟通、区分内外空间的功能,其入口设计通常需退让城市道路,形成入口广场及场地集散空间,对出入内外的人与车辆起到缓冲和疏散作用。入口空间的平面组织宜利用大门及围墙的连续性形成阴角空间以增强场地围合感,拉近入口空间与人的关系。同时入口空间序列要形成轴线以明确入口的方向性,增强空间导向感。

2)高校大门也应具备易识别性,其空间与形象塑造应易于识别,以利于实现人流、车流出入的功能。其形象与外部空间设计同时需要表达领域感,用以暗示场地由城市空间向校园空间领地过渡。

3)大门的标志性和象征性是大门的场所特点之一[7]。无论是作为高校形象代表还是作为隐喻的符号表征,高校大门都承担着向社会传递高校自身风貌和办学精神的功能,是市民及学生捕捉和理解高校场所精神最直观和最直接的信息途径。因此在形象塑造中需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予以考量,同时在造型隐喻中需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和能量。

1.3.2 文化性

高校大门及入口空间既是高校空间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作为高校空间而言,高校大门应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高校本身的价值观、文化观念价值、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具有某种规范力量及潜在的教育功能,并以此潜移默化、自发自觉地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8-9]。而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高校大门同时是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与社会商业服务氛围的集中融合点和交界面[10-11],因此其规划建设中应构建起校园文化同城市文化沟通的桥梁,展现校园精神风貌,体现城市区域环境特色,形成城市与校园的共鸣和良好互动。

1.3.3 地域性

我国高校多以地域名称加办学方向特点作为命名手段,其地域名称既涵盖了中国、中央等国字头名称,也包括华中、华南、华北、南方等区域性名称,同时更多的是以河南、广东等所在省份名称或武汉、深圳等所在城市名称作为冠名方式。而高校大门作为人们了解高校的窗口和体现高校形象的重要途径,在设计中应结合高校所在地或所在区域的历史、人文、地理等背景与现状,以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作为落脚点,深挖当地文脉特色,延续城市肌理,彰显其地域性特点。

2 高校大门设计策略

2.1 功能与形式统一

高校大门的设计应考虑基本功能的实现,合理进行平面布局与造型设计。在平面布局中,结合场地周边的交通环境与人车集散需求,以收费亭、门卫室等建筑物、构筑物作为空间划分和分隔手段,合理选择人车分流、人车部分分流、人车混流等交通组织方式;根据通行宽度和高度需求,确定构筑物之间的间距和最底侧标高;合理将安全防护、管理服务等功能融合在具体构筑物中进行建筑单元的平面设计;融入适当的景观设计以软化与调和原有建筑形成的硬质界面,实现校内与校外空间的柔性过渡。

2.2 表达意象特征

高校大门需结合所在地域、场地、高校本身的特征及属性,在意象表达中传递高校的场所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特征。

高校大门整体造型的推敲,以及符号和设计元素的提取,需符合高校本身表达和传递的信息。造型特征不能过于夸张怪异、过度象形或具象化,也不能出现抄袭、重复与雷同。在造型特征兼顾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利用提取的文化元素、历史符号等要素形成大门的立面造型。在材料方面,宜选择能体现地域性建筑特征的材料,材料纹理和质感要传递学校或现代、或古朴的性格特征。在色彩控制上,宜与城市色调保持协同,以体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及与城市的融合性。

3 结语

高校大门的设计,究其本质还是探究大门及其入口空间的处理手段和处理方法。大门的营建需合理地将其功能要素安排在特定的平面及立面形式当中,营造大门本身的场所性特征,挖掘其文化性、地域性特点,通过大门的设计,承托校园文化,表达传递高校精神,与城市进行沟通对话,并与地域和时代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人车构筑物大门
邻近重要建构筑物条件下的基坑工程设计
给水排水构筑物结构设计分析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工业构筑物中的应用
“人车合一的体验很奇妙”
强夯施工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分析和保护应用
平巷人车连杆式自动连接装置的设计应用
基于“人车互等”智能公交站台的创新研究
打开夏天的大门
春天的大门
让东方文明打开西方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