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自“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党和国家关注及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应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的职业教育及培训体系。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不断地调整职业教育体系,但日渐严重的人才供求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软件技术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成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软件业人才缺口至少为300万人。在此情况下,2019年国务院印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20条”),有关单位也随即部署启动了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为职业教育培训及地方院校转型做出了明确指示。新的形势下,这对我国职教培训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具有多重意义。
“1+X证书”的提出是党和国家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重要改革,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创新。通过把学历证书教育(“1”)与职业技能教育(“X”)相结合,不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学校的人才教育质量,而且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
首先,“1+X”证书的提出有利于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当前我国产业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职业教育人才供需两侧矛盾日益加深,供需两侧人才在吻合度、适应性方面存有较大差距,而且缺乏前瞻性。在此情况下,该制度试点的提出有利于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趋向于科学化、合理化,缓解供需人才培养与要求不相一致的矛盾,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切实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开拓其创就业领域。其次,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评估模式改革。因深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各级教育在人才教育评估方面多以终结性评估为主。“1+X”证书的实施可使社会各方协同参与职业教育。不但可使企业更加积极地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参与投入职教与培训,而且一些专业培养机构也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严把培训过程与培养质量。所有这些,均将促进学校创新培养、培训及评价模式,从师资、教学资源及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进行改革。另外,该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架构国家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推行实施了多种证书考核制度,但在“1+X证书”未推出之前,尚未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如此规模的证书考核制度。从其预期效用来看,“1+X证书”于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有利于以实践探索构建全国性的职业证书等级考试制度,提高人才的职业技能。
根据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1+X证书”的实施将会对我国当今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向科学化、合理化发展产生较大益处。但具体到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与“1+X证书”对接,需要在其视域下,对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
如前所述,我国职业教育各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完全满足“1+X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具体到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存在欠缺
“师傅不强弟子弱”。中国这句古话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师职业素养高低与学生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与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软件技术教育发展晚起点低。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服务方面我国专业人才质量甚至要稍落后于印度。但随着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视,高等教育机构加大了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力度,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为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同时,得益于教育全球化激发的人才流动,许多高职院校有条件、有选择地从境外引进了一批优秀的软件行业人才补充到高职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里。但因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特别是由于软件技术本身的更新速度,加之其他因素,进一步导致了目前软件教学师资力量不能满足“1+X证书”制度的实际需要。
2.课程设置存在滞后性
软件技术教育创始于计算机教育。因此,我国大多数高职学校,甚至地方本科学院在设置相关专业时多把其置于计算机的视域下,结果导致软件技术课程不但没能体现本身的客观要求,而且缺乏目的性。更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计算机科学的其他方面,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即使专门致力于软件技术教育的课程从知识点设置、实践案例编排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课程更新周期较长使有关内容不可避免地滞后于软件技术发展。从学校实践来看,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致使高职层次软件技术专业教育均没有达到企业需求。“1+X证书”制度中的“X”完全基于社会变化而变化。目前缺乏活力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设置势必从教学、实践及备考等多个环节影响该制度的实施。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比例失调
虽然“1+X证书”制度才刚实施,但根据我国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实施以及国内外职业技能证书实施取得的实际经验来看,“X”证书考核中实践环节具有较大比例。目前的软件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与其对实践的考核有较大差距,即使目前各地职业院校或地方转型院校均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因为投入或师资实践方面的欠缺,学生在软件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及教育质量均不能得到保障。学生能力欠缺,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为企业带去真正的利益,包括一些简单技术处理。导致学校软件人才培养不得不更多地停留于理论层面。所以,即使学校、社会及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均能意识到软件技术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但在现实面前却无能为力。如果该现象不能得到改变,“1+X证书”实践考核将不能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保障。
基于以上所述,为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当前社会发展对软件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使 “1+X证书”制度得到更好地贯彻与实施,还需要教育界、学界及社会各界共同探索。
根据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实际情况,有效落实“1+X证书”制度,亟待把该制度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尽可能地无缝对接。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实施意见。
1.在“1+X证书”制度下自主选择
“1+X证书”制度的实施实际上已为相关院校提供了多种选择。各学校可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特色课程,从“X”中选出并创建富有特色的证书考核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软件技术相关专业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开设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选择 “Web前端开发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云计算应用”、“软件测试”等证书。并将证书标准与专业教学衔接融合,使软件人才的教育无缝地对接于所选择的证书考核体系。
2.对接方式
(1)构建“一平台”人才培养模式
图1 软件技术专业“X证书+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2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Web前端开发”证书能力需求与课程对接
图3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软件测试”证书能力需求与课程对接
如前所述,“1+X证书”制度的推出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复合型职业能力。为此,软件技术人才教育主体应积极创新培养模式。例如,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原先的“现代学徒制”基础上,建立“X证书+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图1),围绕“技术创新”、“证书考试”构建学习平台,将教学过程、实际工作过程、证书考核过程进行融合。参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基于企业对多项软件技术的实际需要,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引入各项“X”技能要求,采取“1-1-1”的阶段培养模式,即“大一学生”、“大二学徒”、“大三学徒工”的形式,在“学徒”和“学徒工”阶段,利用师带徒构建不同的“X”技能团队,引入逐步应用“X”证书中各等级的考核标准,加强实践开展教学任务,将常规教学与证书考核要求有机地融为一体。
(2)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基于 “X证书+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认真分析《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软件测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能力标准与知识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抽象出本岗位需掌握的职业能力(如图2、图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按照知识和技能考核点将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学习岗位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使按考试大纲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在生产中得到检验及内化,使相关理论、技能的学习真正达到职业证书考核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学徒制平台建设”应与“岗位”有机地融为一体。否则,对接效果便要受到很大消极的影响。
3.把握对接重点与难点
限于“1+X证书”的多类性,如何在“平台建设”、“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使教学实践融于证书考试成了对接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难题。为此,需正确地处理好“教学”、“考证”及“实践”之间的关系。这是“1+X制度”与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对接的重点与难点。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虽获得毕业证书和一系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由于能力仍达不到企业需求毕业后只得在家“待业”或者就业质量得不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设计主体没有正确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的核心是“X”证书的能力标准与知识要求确实为本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按照此能力标准与知识要求所设计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并对教学过程起到指导作用。为此,“X”证书的能力标准与知识要求应该在行业协会等国家权威部门指导下跟随新技术的发展快速进行迭代,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应遵守一定的客观规律,但教育也不应墨守成规。“职教20条”是一种创新。“1+X证书”制度的推行,将人才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直接联系,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与考评,引导职业院校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拓宽和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1+X证书”制度有效贯彻与实施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如何使其有机融于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对接需在实践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