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曲杰
琼结,地处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素有“吐蕃故里”之称,是藏源文化山南的中心地带。
在琼结寻古,三千年前的邦嘎遗址揭开了西藏文明的曙光,琼结河谷绵延着吐蕃王朝的源头,历代赞普王陵成为吐蕃历史的动脉,金珠村的“百”“甲江”是仪式音乐的活化石。多位国内顶尖的史学专家和作家,则带来各自领域对于吐蕃故里的研究成果。
邦嘎,琼结县下水乡下水村一个自然村,有琼结最为肥沃富饶的田地。当地村民说,下水村是琼结县最早的耕地之一。三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琼结河谷已开良田阡陌,遍种粟麦。邦嘎史前遗址的发现,提供了雅砻地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期琼结祖先活动的考古资料。
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了邦嘎遗址并做了试掘。2000至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博物馆与山南市文物局等单位,先后对邦嘎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2015至2018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与山南市文物局合作,对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共发掘了三百一十五平方米,发掘出多处距今约三千年前的房屋居址,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陶器、石器、动物遗骸、植物种子等。
邦嘎遗址是西藏中部目前发现的保留史前牧业信息最全的遗址,同时也是目前琼结县境内发掘出的最完整的史前遗址。邦嘎遗址保存的石构建筑结构完整、房屋功能分明,为探索该区域古人居住环境提供了宝贵信息。
动植物遗存分析显示,邦嘎先民主要经营牧业,为追逐更优质的水草资源,其放牧很可能存在季节性。邦嘎遗址还反映了前吐蕃时期西藏先民的食谱信息。研究显示,早在约三千年前,邦嘎先民已经开始种植青稞、小麦、牧养牛羊以获得肉类食物。以青稞为标志的农耕文明,大概就由此时、此地而成为了贯穿几千年的传统。
进入公元后,琼结河谷又是吐蕃王朝的发源地。
公元前二世纪,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山南雅砻河谷的琼结、泽当一带的部落联盟,称悉补野部落,因以牦牛作为图腾,又称六牦牛部落。部落的始祖聂赤赞普在古之钦域、今之琼结青瓦达孜山上筑城堡,继位为第一代聂赤赞普悉补野部落赞普。至六世纪末,悉补野部落三十代君主,藏文称之为“赞普”,以琼结,即古之钦域、今之琼结为中心,统治雅拉香布山下、雅曲河流域的雅砻地区。
聂赤赞普掌理政权后,居住在今琼结青瓦山上的青瓦达孜城堡,从此三十代悉补野赞普,在八百多年间以琼结青瓦达孜城堡为王宫,以苯教之法规管理属民。对外,则与其他邦国不时征战,开拓疆域,开始了吐蕃统一大业。
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承王位,成为强盛吐蕃政权的奠基人。松赞干布执政后,设立军政一体的管辖区域,把吐蕃本土划分为五大“茹”,六十一个千户府。琼结地方隶属于五大“茹”之一,由琼龙千户管辖。
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中叶,青瓦,即琼结为历代吐蕃赞普举行葬礼,举行祭祀,修建陵墓,入土为安的地方。
琼结的藏王墓群,位于县境东南部,吐蕃故里琼结核心景区之一。分布在两处,一为木惹山直至琼结河边,一为其东部的顿卡达。其中大的土丘都位于木惹山下,排成壮观的一列,直至木惹山的山腰。土丘一般高二十甚至三十米,底部宽度长达百米以上。
其中的松赞干布陵墓,是名符其实的吐蕃“众陵之首”。
首先,众多史籍一致记载,松赞干布陵墓就在琼结河谷中,因此有了河水会冲开陵墓之门的说法;一号大墓靠近河谷,地理上是相合的。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山南市文物局联合组队,在这座陵墓附近开展了小规模的清理工作。
在陵墓的西面,和陵墓封土边缘平行处,发掘出一条石墙,它基本贯穿了该陵封土的西北边缘,很有可能是完整包围该陵墓封土一圈的围墙,当属于吐蕃时期陵墓的总体建筑之一。
对该墙体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证明该墙的历史年代为645至685年之间,而松赞干布的逝世之年是650年。
今后,随着藏王陵墓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藏王陵墓群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和细化,最终揭开在藏王陵墓上的那层神秘面纱。千年之前吐蕃故里琼结的风貌,史前时代琼结的文明曙光,终将会重现人间,成为一条历史的动脉。
金珠村(藏语意译为“解放”村),该村位于藏文化摇篮——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加麻乡,平均海拔四千二百米。
源自金珠村的“百”和“甲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仪式音乐,通过说和唱的形式,祈祷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百”“甲江”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活态文化形式,其历史久远,从远古的格萨尔时代流传下来。
该仪式是格萨尔王为天下和平而出征赴敌之前,必经的一个“英雄壮胆”仪式,就是统率士兵说唱“百”和“甲江”,祈求神灵护佑英雄胜利,所向披靡。
随着时光流逝,“百”“甲江”等民间仪式音乐存见于今天金珠村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中,主要在“若康啦索”(若康是指“若康拉康”,为吐蕃时期牟尼赞普的妃子昂琼白所创建,相传是琼结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庙宇)、望果节、婚庆典礼、春耕仪式等庆典活动中,其顺序首先由男士唱“甲江”,随后说唱“百”,其后由女士唱“顶鲁”(流传于西藏古老仪式歌舞长调的一种类型),中间伴着“亚森”舞(是寺院羌姆的一种形式)。
民间传说“亚森”起源于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时期,是琼结日吾德庆寺举行的旧西藏官员换届仪式上的开场舞,因此仪式的举办,金珠村当年就不用缴税。
该仪式的主要人物分四种:果本,即领唱人;果佑,即果本的私人助理;谐玛,即舞女;靶珠,即戴有黄色帽子的男性舞蹈者。
嘎瓦啦……吉瓦啦!
东方贡拉岗顶
至尊召我上山
身着法衣召唤
嘎瓦啦……吉瓦啦!
东方贡拉岗腰
头领召我上山
这也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液体的热胀冷缩》。目的是观察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水的体积变化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教师特意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环节。
佩戴弓箭召唤
嘎瓦啦……吉瓦啦!
东方贡拉岗脚
阿妈酒保召唤
待我敬酒献茶
随后,老人继续唱一段“甲江”,歌词中表达了古代勇士们如何在出征前以祈求战神、赞美兵器等方式,鼓舞战士的英勇奋战的精神。歌词译文:
锡制铠甲饰英雄城,
头盔耀眼日照雪,
上等盔旗似彩虹,
箭筒形如比丘姿,
英雄始祖格萨尔,
佩剑好似正饮血,
从以上歌词来论,源自金珠村的“百”“甲江”产生年代的悠久,可见一斑。
巴擦·巴桑旺堆、霍巍、石硕、李永宪、马丽华等多位国内顶尖史学专家和作家齐聚琼结,他们在琼结寻古,带来各自领域对于吐蕃故里的研究成果。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研究员巴擦·巴桑旺堆:
琼结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源泉。近些年来,发现的邦嘎遗址,提供了雅砻地区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期祖先活动的珍贵资料。从琼结走出的两名历史人物,一位是松赞干布的父王,他从古都琼结出发,统率大军,征服了拉萨河流域。之后,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强盛的吐蕃政治,进而走向中国的历史舞台,迈向亚洲的历史舞台。范文澜先生说过,正是吐蕃的崛起,原本默默无闻的青藏高原从此变得有声有色,波澜壮阔。
另一位是出生于琼结的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接受清朝皇帝顺治的册封,奠定了康熙以后清政府对西藏的一系列政策基础。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
我们在坐的很多听众都是琼结人,对于我们的故乡,我们最应该了解些什么呢?
我想,藏王陵这是必须要了解的。所以我今天就是向琼结的父老乡亲们、向我们的同学们介绍一下藏王陵近些年来,从考古学的角度我们有什么样的进展;我们四川大学的考古工作者和西藏自治区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工作,这些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对未来发展我们琼结的文化事业,把藏王陵这一张名片打造的更加亮丽,考古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我们就是要弄清藏王陵的全貌。我们汉藏两个民族的考古学者把东陵区的存在和分布做出来,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在西藏社科院这个图上,我们看到在东嘎沟把墓区分为东西两区了。
国外的学者,根据卫星的照片,对这个地方进行了很好的观察,他们发现不仅有东西两区,而且数量比以往发现的都多。
我们的发现主要是再次刷新了藏王陵的数量。当年王力先生调查时只发现了十来座墓葬,以后陆续有增加,我们这次工作在西陵区确认有十七座墓葬,东陵区可以确认九座墓葬。我们在藏王陵进行了首次发掘。我们对藏王陵的整体情况有了把控。社科院的数据是二十座,国外专家给出的是二十二座,我们川大的研究结果目前是二十六座,这就说明藏王陵的规模,很难说是最终的结论,以后还可能增加。
我们对单陵也进行了测绘,对每一座陵墓掌握了很多数据,最重要的,我们看到了每座陵墓的结构。我们对现有的石狮、石碑,进行了考古学清理,对必要资料的收集,尤其是采用了拓片技术,用考古学的线图加以描绘的方法,系统的收集了信息。
要塞上的古墓冢。琼结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源泉,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族先人就将在此孕育的文明成果播撒到西藏各地。(金海/摄)
接下来是两个石狮,一个残了,一个还比较完整。通过线图、照片的比对,发现石狮的棕发和尾巴缠到腰部的处理,是典型的吐蕃式样。
在调查过程中,在东区西区,发现增加了两座墓葬,还发现藏王陵形成规制前的痕迹,这个圆形墓葬时间很早,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五十年左右。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石硕:
琼结县我是第三次来,每次都去看藏王陵,对藏王陵的认识,考古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但是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里面。
今天我要讲的,我对藏王陵的称呼,藏王陵、藏王墓,都是民间的俗称,学术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吐蕃王陵。对它的时代和内涵会更精确一些,今天就是要讲一下怎样正确认识吐蕃王陵,它在吐蕃、藏族的历史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吐蕃有一个重要的传统,非常重视王统。吐蕃之前对王统重视的传统就一直存在,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统记忆是吐蕃历史记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吐蕃时期留下很多碑刻碑铭,这些都是吐蕃时代最原始的文献,没有经过后人的杜撰。王统在吐蕃人心目中,分量是很重的。
重视王统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使我们认识为什么会产生吐蕃王陵,而且那么多王陵都集中在琼结,形成一个陵地,这个延续的时间实际上非常长。可以看出吐蕃时代非常重视落叶归根,王去世后一定要把遗体运到祖居地来安葬。我觉得吐蕃早期一定要在祖居地安葬王的遗体,吐蕃重视王统的传统久远而深厚,这对理解世代王安葬在琼结是个重要的角度。
吐蕃王陵的发展演变,有吐蕃自身的文化主脉,和周边文化的关系应该很密切。从很多迹象看,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以前,西藏高原在相当程度上是非常开放的,和周边的接触是很多的。
四川大学考古所所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李永宪:
我们为了更好的理解琼结、雅砻河,或者山南怎样成为西藏吐蕃文化的发祥地,在怎样的背景下有了这样的文化意义,今天这个题目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希望我们能更广泛的认识到对我们琼结有什么样的意义。
先讲两个概念。一个是西藏的史前;一般来讲,史前是时间的概念,是历史时期的概念,指的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具体到西藏来讲,就是西藏的吐蕃王朝之前。第二个是西藏;西藏的历史不止于藏族史。再来,我们在此讲的历史,是西藏地区人类的文化史,不止于多数情况见到的政权史、王统史、教法史,这个历史是包括了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人类文化史。
著名作家马丽华:
农区和牧区的民间文化是不一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很多民间文化重新复苏,整个中国的农业色彩也很重。
西藏跟中原很不一样,西藏的农业文化仪式感非常强,几千年前,早于藏传佛教,甚至早于苯教,在原始宗教信仰时代就存在。例如三界神的崇拜,在农业文化的仪式和程序中得到了保留,包括春耕仪式、望果节,整个田野祭祀有象征物,琼结有白石头崇拜,这些东西是用民间的形式相对固定、花样翻新地保留下来,这里是独具一格的。
所谓旅游的要义,是要看不一样的生活和文化现象,哪怕短暂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是很有魅力的。
《雅砻记忆》这幅画想要表达的并不是梦境,也不是超现实。主要的意图是通过这种时空交错的构图表达对历史的追思,以及对光阴荏苒的感悟。雅砻作为吐蕃文明的发详地,雅砻的琼结县有历代藏王陵墓群,在藏王墓前,尚有一座断一只腿的镇墓石狮还存留下来。当亲眼见证了这些古代遗迹时,感触颇深,虽然见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遗迹,但已是时过境迁,曾经的过往在漫漫岁月的历史长河中离我们渐渐远去。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完全是一个另外的新的时代,从文化到穿着(人们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口述 / 次旺扎西 整理 / 南迦达·才让拉姆
错那路上,车子继续向下斜着行驶,我看到许多植物,还有黄色和红色的花朵,夹杂在葳蕤的树林当中。(安建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