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和开发智力的关键,论述语文课内朗读指导的策略,即抓关键词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抓反复朗读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抓重点词朗读点燃学生说话的欲望,抓情境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内朗读 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07-02
朗读,是学生积累知识、知情明礼、能言善辩、言之成理、慧心妙舌的武器。自古以来,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课内阅读教学的朗读指导,于是有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的古训,尤其朗读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和开发智力的关键。读中识字、读中会意、读中积累、读中启情,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量的字、词、句,体会各种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情境,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一、抓关键词朗读,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课文中的“多想”是朗读指导的关键词,这个词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我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由“想”“多想”,到“多想、多想”,教师抓关键词让学生反复重读,从中体会句子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我”的感受,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引导感悟:“我”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愿望?(天山上的雪莲一定很美!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一定很壮观!)进一步指导感悟:我们祖国到处都很美,同学们也想去看看吗?你的愿望是什么呢?对此,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愿望,“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怀自然而然打开,说话训练的目的达到了,可谓一举两得。每次朗读,学生都重读“多想”并故意把读音拉长,在读中取乐,笔者被他们的乐读感染了。每天早上一进教室就听到他们在朗读,这时笔者不由自主地回应:我也想去看看!请你带上我吧!大家都乐了,读书的兴趣更浓厚了。
又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阅读教学时,笔者抓住词语“绿绿的”“金黄的”“红红的”“多彩的”和关键词“清凉、香甜、温暖”,指导学生反复重读,从中体会太阳的颜色和不同季节事物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作者美好的心愿,从而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笔者适时提问:“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为什么?”由于朗读时印象深刻,学生对几个太阳和几个季节非常了解,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起话来面带甜甜的微笑,都想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大家,这样在朗读指导中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学成效明显。
二、抓反复朗读,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
朗读也是让学生用声音表情达意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对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这首儿歌进行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读好:一个人玩,很好!两个人玩,很好!三个人玩,很好!四个人玩,很好!五个人玩,很好!许多人玩,更好!师读“一个人玩”,学生接着读“很好”,师生默契地反复接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并在学习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笔者根据每一节的内容,用多种句式反复练习说话。
1.一个人可以( ),也可以( )——这样玩,很好!
2.两个人玩可以( )( )( )——这样玩,很好!
3.( )个人玩可以( )( )( )——这样玩,很好!
4.许多人玩,可以( )( )( )——这样玩,很好!
这样教学不但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学生还积累大量的词语,如跳房子、拼拼图、跳绳、搭积木、讲故事、看书、下棋、拔河、打排球、踢足球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说话能力。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分钟》课内阅读教学,抓住课文主线“要是早一分钟,就能( )了”“要是能赶上绿灯了,就能( )了”“要是能及时通过路口,就能( )了”“要是能赶上公共汽车,就不会(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心理。由此把话题引到生活当中,让学生用“要是……就……”说说自己的经历,如:要是有很多很多钱,我就会去帮助穷人;要是听妈妈的话,不乱吃东西,就不会生病了……教师在教学时抓住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不但让学生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懂得要珍惜时间,而且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
三、抓重点词语朗读,点燃学生说话的欲望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充满童趣,对各种动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特别是动作描写的词语很丰富,如“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老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摇着、甩着、摆着、游来游去、飞来飞去”等词语,形象生动有趣,学生读着读着就有想模仿的冲动。笔者进行朗读指导时让学生重读这些词,并进行仿说仿写。说词语:( )来( )去、( )来( )去、( )来( )去、( )来( )去,接着说句子,如“小猴子竖着尾巴,在树上跳来跳去;小狗摇着尾巴,跳来跳去”……学生个个争先恐后,都想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点燃了学生说话的欲望。
又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咕咚》是一篇趣味浓浓的民间故事,写一只小兔偶然听到“咕咚”一声就吓得逃命,其他动物不去看,也不知道“咕咚”是谁,就跟着逃命。“咕咚、跑”贯穿全文。笔者在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抓住拟声词“咕咚”,提示语“一边跑一边喊”,语气词“啦、哇、啊”作为重点词朗读,从而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这些小动物们为什么害怕?为什么逃跑?他们都听到“咕咚”声了吗?也都知道“咕咚”的声音怎么来的吗?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引出下文,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拦住问”指导朗读,让学生进入角色初步感悟野牛很会思考,遇事沉着冷静,不同其他动物那样盲目跟风。由此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谈话:有一次下课,一个同学喊“蟑螂”,就有很多同学跟着慌乱喊叫,只有一个同学镇定地问蟑螂在哪,并走过去想办法解决。就这一事例,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点燃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
四、抓情境朗读,让情感产生共鸣
语文课堂常常以朗读调动情感,通过朗读拨动人的心弦,达到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精读课文《我是猫》时,有的教师说这篇文章没有明显的主线,很难指导学生读懂文意。其实这篇课文满满都是情,文中的重点段落第5、6自然段是感情升华的核心部分。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朗读,在重读过程中体验猫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由“摇尾竖耳”“左右抓交替伸缩”“两只脚竟然直立起来”“到处转着圈儿跑”“若不快些咬断它逃跑,女仆就要来了——”“最重要的是忍耐——”,到“已经不是猫了”,在引领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由“可笑”“可怜”,再到“同情”,最后让学生仿写一小段涉及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短文,既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还诱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把这种情融入写作中,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文中第7、8自然段,把各种不同人物在猫危难之时的表现描写得淋漓尽致,如针对“哎哟,小猫吃年糕,在跳舞哇”“哟,这个该死的猫”“混账东西”“好玩儿啊,好玩儿”等语句,教师可以創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这样鲜明的人物个性呼之欲出,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类缺乏同情心的各种行径,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抓关键词、句,以反复朗读、情境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使学生的语言情感得到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简介:梁小萍(1974— ),女,广西北流人,小学一级教师,曾获“青少年朗诵大赛”指导老师银奖,“名师确认评选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被评为先进个人,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