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课后练习的作用,提出应该关注课后练习,发掘课后练习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导学模块的教学主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后练习 感悟运用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01-0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的过程,如何利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成为教师教学时着重考虑的问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有着极强的导向功能,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认真推敲,仔细揣摩,以利用课后练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下面,笔者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教材为例,谈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习得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我是什么》练习中,编者设计了“分别体会‘落‘打‘飘的意思,并运用他们分别说话”的内容;在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练习设计了“仿照课文表达,理解‘乘着风‘纷纷出发‘蹦着跳着‘炸开的意思,并运用它们练习说话”的内容;在第二单元第二课《树之歌》课后设计了“结合图画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名言的意思”的内容;在第四单元第九课《黄山奇石》课后安排了“用加点的词描述不同的石头,并将意思相关的词语‘好像和‘真像放置一起让学生比较”的内容。
笔者将以上课后练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后发现,编者在有意识地传递着一个信息:指导学生学会在具体语境和情境中理解词语,提高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鲜活的、有意义的词语,并灵活运用。根据这一编写意图,笔者梳理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课文插图和内容”“模糊意会”等理解词语的方法,相机融合于课文阅读教学中:
(一)激活生活经验。如第二课《我是什么》课后练习中,对于“水变成雨落下、冰雹打下来、雪花飘下来”中的“落”“打”“飘”字,笔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这些动词的情态,感知它们在力度和速度上的区别,然后说说“落”“打”“飘”还可以用在哪里,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这些带着鲜明特点的词成为学生素材积累的一部分。
(二)联系课文插图识字。如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练习中,对于“乘着风”“纷纷出发”“蹦着跳着”“炸开”等词语的理解,笔者则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让他们在饶有兴趣的读图、说图中描绘这些词语的画面,然后练习迁移说话,在理解课文所说的传播种子方法的同时,习得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暂时模糊意会理解。对于那些暂时还不能被学生所理解的词句,笔者通过意会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模糊认知的感知。如对于《树之歌》课后练习“十年樹木,百年树人”的理解,笔者只要求学生知晓“树”是培养、培育的意思,这里说明培养一个人需要很长时间。
美国哲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诺姆·乔姆斯基说:“儿童的语言发展取决于经验的输入与内部语言结构机制的交互作用。”能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自我扫除字词理解障碍,以达到顺畅阅读,这种通过各种渠道去理解词句的方法,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利用教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就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指向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提取信息的能力
PIRLS国际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估从“获取信息、直接推论、诠释并整合观点、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四个逐步提增的能力层次来看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笔者认为,在小学第一学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培养搜集、查找信息的能力。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曹冲称象》课后练习中,让学生通过“画出两种称象的方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方法好”、根据“赶象上船”“装石头”“做记号”“称石头重量”这些关键词介绍称象的过程,两道题都直接指向了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仅仅让学生理解答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经历真实的阅读过程,从而真切、有效地理解,并通过简单的推论得出相关的认知。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查询等方式了解和印证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并从中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制订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从你搜集查找的资料中印证课文提到的两种称象的方法,说说哪一种好;能根据提示有条理地陈述事情的发展过程。
(二)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难忘的泼水节》课后练习中设计的是借助“银碗”“柏树枝”等几个词语说说泼水节是怎么过的,结合插图说说周恩来总理的样子。这些都指向了知识性的理解,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提取文内的有关信息,使学生理解泼水节的特点,以及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培养记录和存储信息的能力。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十九课《雾在哪里》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两道习题:1.雾把什么都藏起来了?藏起来以后是什么样子的景象?2.课文里说雾淘气、顽皮,你觉得雾是什么样的?利用这两道题,笔者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于雾的知识,并将自己观察到的雾的现象记录下来,供课堂上学习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录存储信息的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王荣生说:能力的形成需要凭借相关知识做基础。知识越广博,理解才能越深刻。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多方考虑,引领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低年段,复述课文、讲述课文故事等都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这一思想,在课后练习中也有着清晰的体现。
(一)借助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表达实践。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妈妈睡了》课后问题一是“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第五单元第十三课《寒号鸟》课后的练习是:“想一想,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你在生活中见过像喜鹊或者寒号鸟这样的人吗?”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的课后练习是:“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有得到?”第六单元第十五课《大禹治水》的课后练习是:“按照下面的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其他许多课文后面的练习中都有安排,它的设计目的是促进学生运用课文阅读内容进行表达。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这些课后练习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参照语言形式进行语言表达实践。《妈妈睡了》课后问题二是:照着“明亮的大眼睛、水汪汪的大眼睛”说一说还有什么样的眼睛;《寒号鸟》课后的练习2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其提供的例子是补语结构的“冻得直打哆嗦”“热得直冒汗”和“冷得像冰窖”“热得像蒸笼”;《我要的是葫芦》课后第二道练习是“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旨在让学生感知感叹句、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语气不同;第八单元二十三课《纸船和风筝》课后有练习“读一读,比一比”,感受“纸船漂到了小熊的大门口”和“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大门口”等表达的不同……诸如此类的练习,都关乎语言形式的积累,围绕这样的课后练习展开教学,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导向性更强。
课后练习是编者向教师传递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窗口,关注课后练习的内容指向,对于我们设计好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教师当以此为参照,从课程学习的角度,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徐静(1972— )女,广西昭平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