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探讨

2019-11-04 00:17李玉桢
科技资讯 2019年20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生态环境

李玉桢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在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国家近几年在生态环境上投入了较大力气,也取得了不错效果,但问题依然比较严峻,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笔者将在该文中对如何理解生态环境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  社会民生  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D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b)-0065-02

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在甘肃凉州沙漠地区,王银吉和父亲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19年的时间内,累积植树造林8000亩,书写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奇迹,有效改变了当地黄沙漫天的恶劣自然现状,保护了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同样在甘肃地区,先后发生了16人因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被逮捕的事件,超过100名党员干部被问责,问责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当世罕见,不仅对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还暴露出来一部分地方干部环保意识不强、自制力不足的问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就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战略的高度,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发展和伟大复兴,勾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蓝图,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所应遵循的根本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我们自己祖国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造福百姓的福祉,是关系到党发展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失职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迫害的干部,应该进行严厉处置。习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语句应该牢记在心里,并在工作中不断践行。习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的精辟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践行的结晶,凝结着无数共产党人的智慧,不断推动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新的台阶迈进,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全国人民都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战役之中。

当前,经过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我国的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了22%。经过不断地植树造林工作,森林覆盖率也增长了21%左右,成为全球森林覆盖率增加最快的国家。水更清了,同2012年比,全国三类水的比例提高了6.3%,五类水的比例下降了4.1%。这些环境治理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百姓获益很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前面遇到的障碍依然比较多,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  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将生态环境定位为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宗旨和生态环境对民生的重要影响决定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

从生态环境与政治的关系来看,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增进人民的生态权益是新时代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1]。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且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安全的政治问题。从国内来看,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往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处理得不好往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从国际来看,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国际责任,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引发国家之间关系紧张和利益冲突,生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为此,党中央鲜明地把生态文明写入执政纲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生态环境对民生的影响来看,生态环境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美好生活的底色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2]。为此,党中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態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3  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不断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各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否可以落到实处,其根本在于能否尽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坚定走绿色发展的决心,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更不能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定不能再走边治理边破坏的老路,严格遵守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法。

加快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我国目前面临的很多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牢固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不断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不断对各种制度进行完善,严格执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保证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力,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此外,还应不断加强对环境的治理能力,在相关环保技术研发上,投入足够力量,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制、科技等多种手段,来有效做好环保工作,健全更加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提升对环境的治理能力,坚决打击破坏环境的人员,“抓住一起,处置一起”[3]。

严格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可以有效提高对生态保护的力度。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因此,应该将加强生态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放在突出的位置,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做好对该人员的考核工作。认真使用好考核评价这个利器,让各岗位人员真正感到自己责任在身,不断落实自己的责任。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应该严格落实问责追责制度,对于故意损害环境,并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人员,绝对不能姑息,一经查出,就应该及时问责。

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监察队伍。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情况是整个环保系统的代表,是我国开展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队伍建设应该持续进行抓,不能放松。各级环境监察人员应该严格进行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争取取得有效的成绩。针对在检查队伍中,个别监察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一定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工作教育,让其掌握正确的执法规范,认真学习各种环保法规,提高对环保问题的监察力度。

规范执法程序,全面提高监察的执法水平。加强环境监察规范性的建设,是当前各级主管行政部门和检查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环保监察规范性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着力解决好以下的问题:(1)机构、职能和职责应该统一,不能各行其是。(2)统一在执法过程中的各种执法标准。(3)对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一定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执法,依法行政,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得包庇、纵容、袒护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要严格贯彻公平执法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要相互统一,贯彻执法程序优先原则,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文明进行执法。不断提升执法素养和执法水平,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听证等合法权利,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粗暴执法,不能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包庇的行为。(4)要坚持监察政务的公开。设立相应的工作公开机制和程序,积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把信息公开作为强化环境执法的有力举措,以公开求公正,增强环境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5)有效提高执法装备的水平,完善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提高环境监察队伍里的现场监控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4  结语

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源自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盼环保”“求生态”,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既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进一步对环境保护体制进行完善,及时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对由于失职造成严重环境问题的人员,严厉查处。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环保监察体系建设,提高环保监察工作开展的执行力。

当前,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是新时代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荣开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略论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述[J].学习论坛,2017(1):33-34.

[2] 龙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讲话精神体会与认识[J].江淮水利科技,2016(6):29-30.

[3] 王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及世界意义[J].理论学习,2017(4):25-26.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生态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探析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