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行动“333”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2019-11-04 06:44吴林飞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研究性儿童活动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全球化和文化国际化的背景,论述“333”模式推进儿童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行动的实施经验,从而培养儿童的“全球公民”意识,让儿童形成国际化视野,在跨文化的破界与融合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破界融合 共生共存 校本行动 国际理解教育“333”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01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见,随着社会全球化和文化国际化发展新形势的到来,打破分科教育的权威,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儿童的“全球公民”意识和拓宽儿童的国际化视野,促使儿童学会与他人共生共存,已成为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也是新时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笔者在摸索中且行且思,探寻出了一条日渐明朗、日趋成熟的行走路径,即儿童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行动“333”模式,从而实现跨文化的破界与融合,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

一、三种革新: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全科化实施,凝成课程的合力

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实施不只是依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应当无形地融入全学科领域,渗透于学科教学的点点滴滴。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当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意识,努力追寻三种革新,从而凝成课程的合力。

(一)革新教师观念,增强国际理解教育意识

由于师资配备的局限,综合实践教师大多数由主科教师兼任。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利用自身的主科教学阵地,巧妙地实施学科性渗透,将国际理解教育元素融入课程预设和实施当中,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切实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视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笔者申报了市级“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地域文化的儿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并成功获批之后,便召集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的实施方案并提出了明确的实施要求,其中重点提到了学科性渗透的具体要求,以此来帮助教师们更新目标观念,增强国际理解教育和融合教育意识。此外,在每周的常规业务学习中,笔者从学校层面对所有科任教师就“国际理解教育”专题做了一次集中培训,让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并落实于自觉行动中。

(二)革新教学内容,注入国际理解教育元素

國际理解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儿童未来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其实,在研究和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多一份关注,就会发现国际理解元素比比皆是。当我们发现了这些资源时,应当有意识地挖掘出来,并通过精心巧妙的预设将其融入课堂之中,以不断地创新教学内容,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文时,笔者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读完此句,学生已经理解了黄河两岸产生歌谣,黄河人民以卖艺为生的生存方式,觉得这似乎不同于我们当地。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讨这一生存方式与当地人民生存方式的差异,进而尊重、理解、认同、接纳这一方式,实现了由“地域文化”走向“民族文化”的梯度跨进。

(三)革新评价机制,扫清国际理解教育实施障碍

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何越走越艰难?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为何屡见不鲜?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为何畏首畏尾?其核心原因在于评价机制未能同步跟进。其实,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管理层应当尽可能地改革与创新评价举措,将儿童的国际理解能力作为评级机制的重要指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与他人进行交往和相处,也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师应当引导他们以国际化理解的视野审视和处理问题,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互包容。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也必须着眼于这一目标,尽可能地为儿童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扫除后顾之忧。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推行“七彩阳光卡”评价机制,其中明确将国际理解能力作为考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理解教育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

二、三种模式:将国际理解教育切入多元化模式,蓄积课程的动力

主题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之一,也是开展儿童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主题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同心圆模式、交叉型模式和全球化模式来推进与实施。将国际理解教育恰到好处地切入多元化模式,能够有效地蓄积国际理解教育的动力。

(一)同心圆模式:以地域文化为原点,逐步拓展学习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归根结底是跨文化的交流和异域文化的融合,我们可以建构同心圆的推进模式,以地域文化为原点,距离由近及远,范围由狭及广,逐步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依据“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这一主线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笔者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从西亭脆饼看世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即从家乡地域的饮食文化“西亭脆饼”研究入手,逐步拓展到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再拓展到世界特色的饮食文化。这显然是采用了同心圆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我为中心,以学生所在地域饮食文化为原点,逐步外延到对世界饮食文化的接纳与认同,从而实现对国际饮食文化的理解。

(二)交叉型模式:以融合文化为交点,分路延伸学习内容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迥异,包括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职业文化、服饰文化、环境文化等,但它们之间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即社会历史学中所提出的“文化融合”。我们在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时,努力挖掘各国、各民族融合文化的交点,以横纵视野来认识和思考问题,进而分组探讨各国、各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延伸主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种主题研究性学习模式我们称之为“交叉型模式”。例如,笔者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主题为“走进我们共同的元旦”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先让学生根据视频讲解和材料说明了解日韩、欧美等国家庆祝元旦的相同或相似意义、方式、习俗等,让学生从相对层面上对“元旦”这一节日文化予以客观把握,进而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国家研究其庆祝元旦的独特之处与个性化特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国际节日文化的理解。

(三)全球化模式:以世界文化为基点,科学聚焦学习内容

全球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宇宙的视点来审视和应对地球问题的课程构建方式,是以全球和世界的视角来思考和处理社会存在的共同问题,旨在关注全人类的共生问题。全球化模式采用了远景组织的原则,即以全球文化为组织原则,突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心圆研究性学习模式和相对主义的交叉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增强儿童的国际理解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国际理解能力。例如,笔者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主题为“着眼全球看南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指导学生研究南海对于世界各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国际化的视野高起点地解读南海,了解各国对于南海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彼此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聚焦南海海域的所属国家,最后将研究的视点锁定我们中国。以全球化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更前沿地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更有利于实现儿童对国际问题的理解。

三、三种实现:将国际理解教育引入实战化操练,焕发课程的活力

作为一所城区学校,我校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就有一些融入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元素。因此,我们只要稍作准备,巧加利用,就可以挖掘和生成儿童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资源,并将国际理解教育引入实战化的实践领域,从而焕发国际理解教育的活力。

(一)国际友人进校园:实现语言多元化融合

作为一所“中西方文化交流基地”学校,国际友人进校园已成为我校常规的集体性活动。在活动中,地地道道的国际友人,即孩子们口中的“老外”会走进校园和学生见面。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孩子们交流、互动,促进了孩子们对国际友人的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尊重、理解和接纳,学会以最好的方式与国际友人相处交往,同时实现了中西方语言的多元化融合。例如,今年上半年学校开展了一次国际友人进校园活动,其间国际友人John带领学生同唱英文歌曲Jingle bells.在活動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英文演唱,同时还教会John用中文演唱这首歌曲。中西方语言的互换演唱,使这首儿童歌曲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也使这场活动精彩不断。

(二)校园国际文化节:实现文化开放式尊重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儿童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行动”,学校将一年一度的校园国际文化节列入行事历,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在国际文化节上,学校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世界各国微型展馆布置、国际文化手抄报设计评比、世界经典故事情境表演等。多彩的校园文化节活动,促使儿童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形成开放式尊重的态度。例如,本届校园国际文化节的主题是“放眼世界 相约高小”,每个班级分别选择一个国家设计与布置微型展览馆。这显然是一项长线活动,从前期资料的学习,到展览形式的规划,到展品材料的采购,到师生的亲自操作,再到展馆的如期开放等,每一个过程无不倾注着学生的汗水和智慧。这样的长线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开放式尊重和理解。

(三)公益暑期夏令营:实现知行跨区域发展

暑期夏令营也是我校学生暑期活动的一大特色,而今年的暑期夏令营活动较往年有所不同,因为涌现出许多外国志愿者赴华参加公益支教行动。这些志愿者教师大多为国外在籍高校学生,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语言能力强,为今年暑期夏令营活动开辟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例如,在今年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志愿者们一方面自选自备教学内容,为学生拓展日常交流常用的词汇,尤其是一些新词汇、热点词汇,确保语言运用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妙趣横生的实践性活动,如拔河、接力跑、攀爬、穿越、走迷宫等,让学生在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加强了跨文化交流,从而实现了儿童知识与能力的跨区域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理解能力是新时代儿童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儿童国际理解教育也是新时代教育赋予教师的一种使命。教师只有恰如其分地利用好自身教育资源,稳步有序地实施校本行动,以“333”模式助推儿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落地生根,才能让儿童在多元文化的破界与融合中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李晶.关于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J].中外教育分析报告.2005(14)

注: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基于地域文化的儿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QN2016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林飞(1982— ),男,江苏南通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组成员,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研究性儿童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