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容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教师信息化教学需具备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效果。近年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而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可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有效的依据。笔者通过面向广州市在职教师和学前教育师范生发放“幼儿教师应用能力测评卷”,对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测评工具
(一)被试结构
本次初测选取了100名幼儿园教师和110名学前教育师范生为被试,在被试的选择上,笔者是选择在“继续教育网”完成并且通过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幼儿园老师,而在对师范生的评价对象则是定为已经完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前教育师范生,对她们发放“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卷”。被试结构如表1所示:
(二)测评工具和形式
本研究所选用的测评工具是自编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问卷》,测评后,选取教师代表进行访谈。
面向师范生的测评采取现场测评的形式,测评对象是学前教育大二组和大三组的师范生,在师范生的测评中,笔者因为有学前专业课老师的引荐,测评的时间都是在她们的上课时间,所以她们都能比较认真进行答卷,师范生完成整个测评的时间是40分钟左右。而面向幼儿教师的测评采取现场测评的形式,参与测评的5所幼儿园的园长大力支持测评,测评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的教研时间,教师们也很认真地进行答卷,教师们完成整个测评的时间是35分钟左右。
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已经完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前教育二年级、三年级的师范生作为测评对象,在正式测评之前,随机抽取39名学前教育师范生进行测评,从而进行测评问卷信度的检验。使用统计软件SPSS软件来计算Cronbach Alpha 值,通过信度系数,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通常的标准如下:系数>0.8 很好;系数>0.7 较好;系数>0.6 可以接受;一般<0.6 需要修改问卷;<0.5 完全不适用。
在问卷的主要两部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信度检验中,测出Alpha=0.807,信度很好;在问卷整体信度检验中,测得Alpha=0.784,信度较好,因此问卷信度较好,可进行测评。
2.效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測评工具《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是笔者根据咨询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导专家的意见,发展测评问卷初步形成后,笔者请导师和有关专家对编制好的测评卷进行审阅和提出对问卷的修改意见,再根据修改意见完善发展测评问卷,从而保证问卷的“专家效度”。
笔者同时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来计算问卷整体的效度,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效度检验中,测出KMO=0.763,效度较好;在计算问卷整体的效度检验中,测出KMO=0.697,所以问卷效度检验合格,可以使用。
三、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技术素养能力一般,尤其是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弱
(1)多数幼儿教师能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但很多幼儿教师不了解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在测评中,对于电子白板中的课件和电脑PPT课件的区分,理解不深刻。
(2)在教学课件制作方面,90%以上的幼儿教师会制作PPT课件,但普遍只会制作简单的 PPT 课件,而内容更为丰富的课件,如含音视频、利用 Flash 软件制作,会制作的教师只有30%,会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在36%左右,而且只是了解白板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不理解白板课件的概念,所以制作课件和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能力偏低,这也是技术素养偏低的重要表现,通过信息化手段评价学生的能力较弱。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评价学生的能力较弱
完整的教学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并合理选取或加工利用评价工具,超过一半的教师对于如何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没有清晰的思路,这说明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的评价。
在各能力维度中,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评估与诊断的平均分最低(<1.3分),所以多数幼儿教师不懂得合理选取或加工利用评价工具,不善于利用技术手段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没有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3.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能力较弱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是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很多幼儿园老师对多媒体平台、软件操作不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时,操作不熟练,所以在进行备课时,没有确定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没有信心,在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时,对于其应用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把握不到位,在学生的集体、小组和个别学习中,缺乏信心来保证学生平等获得技术资源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4.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限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幼儿教师在自己日常工作中更依赖于传统教学工具,更倾向于自己制作教学道具进行教学,只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基本功能,较少关注信息技术是否符合所教课程的特点及是否满足幼儿的实际情况,这也凸显出目前幼儿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也有教师表示其所在幼儿园对信息技术应用过程和方法等没有明确要求,所以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较少考虑所选择的材料是否与课程相匹配。由此可知,目前幼儿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仅仅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目前幼儿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需加强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能力。
二、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存问题的成因
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受到教学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
(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为淡薄
通过测评结果和访谈记录,可以了解到很多教师反映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前较少使用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课程中,多数采取制作传统道具的方法来辅助教学,而较单调的课程才通过信息技术如flash动画来上课,在上课前也较少使用信息技术备课,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不强烈,所以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没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较为繁琐,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也十分有限,部分教师认为学校的多媒体教學平台操作复杂,学习困难,较少使用技术平台,单位不够重视,没有组织多媒体平台的操作培训,部分教师不能进行主动的信息技术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新形势,教师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才能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2)教师受到教学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相比,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机会相对较少,年轻教师接受新技术的速度较快,而年纪较大的教师认为其教学经验充足,信息技术操作过于繁琐,不愿接触新技术。即使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也是为了应付任务。所以,幼儿园的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意识、实际操作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教学信息化设备配置较差的幼儿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即使有学习动机,却鲜有机会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
2.面向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针对性不强,评价学员的形式较为单一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组织与评价、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大尺寸交互式只能平板(触控电视)的教学基本应用、“数字教育城”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等,这些课程属于实操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响应教师们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操作方面的需求,然而针对幼儿教师的课程很少,仅有“技术支持的幼儿园课堂教学”等少量课程,因为幼儿园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幼儿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培训内容是否针对幼儿园教师来设置是影响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
而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多数是通过远程教育来完成,远程教育具有很多优势,学习方式灵活有效,个人掌握学习主动权;但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一实操类培训,组织幼儿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集中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面对面的授课方式更直接,更加能够促进培训教师和学生的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学员在培训中的问题。
通过访谈,有教师反映对于在培训中所学的内容,不知道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在培训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们更需要深刻的理解,并且进行实际的应用。而在实际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感觉无从下手,容易影响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所以培训后的跟进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培训中,学员成绩的评价较为单一,一般是要求学员观看一个教学视频,参与课程讨论,进行考核,即可通过,部分教师表示通过课程考核较简单,即使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不高,也可以通过,所以培训机构应丰富学员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能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相结合。
3.学校重视程度不高,设施配备不平衡,未形成完善的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
(1)学校重视程度不高,设施配备不平衡
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幼儿园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不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幼儿园,信息化设备配备不完善,参与本研究调查的一些幼儿园,设备配备较为完善,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操作平台等,在班级课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有些还配备了电子白板,电子白板里有配套的教学课件供教师日常教学使用。而有些幼儿园设备数量不多且陈旧,不是每个班级的课室都单独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如需使用信息技术,还要排队登记使用平台时间,整个幼儿园共同使用仅有的几个多媒体课室,这也影响教师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积极性。
(2)幼儿园未形成完善的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
首先,一些幼儿园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未形成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对于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没有进行奖励,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程度的高低与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相挂钩,所以教师有没有运用信息技术对其专业发展、职位升迁等影响甚微,这也无形中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另外,一些幼儿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并未广泛采取信息技术评价系统,没有为幼儿教师提供具有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评价系统,并且也没有要求幼儿教师通过信息化设备或软件对学生的表现、成绩进行评价。这也是为什么在调查结果的各能力维度中,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评估与诊断的平均分是最低的(<1.3分),很多幼儿教师更倾向于通过传统的评价系统来对幼儿进行评价,不懂得合理选取或加工利用评价工具,不善于利用技术手段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没有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而且一些幼儿园也没有为幼儿教师提供信息化评价工具、材料等,这也使教师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信息化评价。
通过测评问卷可以看出,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主要是技术素养能力一般,尤其需加强使用电子白板的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的能力较弱,对评价学生能力发展缺乏清晰思路;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较弱;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限,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较淡薄,面向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针对性不强,评价学员的形式较为单一;幼儿园的重视程度不高,设备配备不平衡等。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