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艳华 何卫中 郑生宏 吉庆勇 邵静娜
(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遗传研究和生产利用的物质基础。紫色芽叶茶树是一种特色的茶树种质资源,具有高花青素、芽叶红紫等特性,在地方有性群体品种中占有较大比例。中国代表性品种主要有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紫娟”,浙江省选育的“苔香紫”,福建省选育的“大红袍”和“红芽佛手”等[1]。研究发现,花青素含量的高低是茶树芽叶呈现“红紫色”的主要原因,不同茶树品种芽叶的红紫色程度不同[2]。调查发现,在春季普通群体品种中,30%左右的芽叶会呈现微红紫色或红紫色,而在夏季则有88.7% 呈现微红紫色或红紫色[3]。本项目组以近几年从收集到扩繁而筛选出的紫色芽叶深浅不一的65份种质资源,对其芽叶特性及物候期进行调查,并对其花青素含量和感官色泽进行判断与检测,为紫化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016年收集浙江省及丽水周边景宁、庆元、莲都、松阳、遂昌等群体种茶园中叶色紫化茶树单株,并剪取单株枝条进行嫁接,采用低位嫁接结合保湿膜和遮阴网覆盖方法进行单株扩繁,材料扩繁在丽水市农科院茶树品比试验园,该品比园位于浙江省莲都区大港头镇北埠村,分别命名为‘ZY-1’、‘ZY-2’…‘ZY-65’,以福鼎大白为对照。
1.2.1芽叶特征特征调查 参照《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65份紫芽资源进行调查[4]。
1.2.2物候期调查 固定观察5株,每株固定观察顶芽2个,春茶鱼叶期通过后每隔2d观察一次,以样本数的30%越冬芽达到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准。
1.2.3固样 2019年春季对65份紫芽资源进行新梢一芽二叶样的采摘,带回实验室进行蒸青固样,鲜叶在沸水蒸屉内蒸3min,然后90℃烘箱中烘干,密封保存。
1.2.4感官色泽判断 利用肉眼判断其叶色,再用国际标准通用色卡紫色系列进行比对。
1.2.5花青素含量测定 参照于晓南的检测方法[5]。
65份紫芽资源芽叶特征特性调查结果见表1,各种质均为灌木型,树姿有半开张、直立,芽叶茸毛有多、中、少,叶片着生状态有稍上斜、水平、下垂,叶型有椭圆、长椭圆,叶基有楔形、近圆形,叶缘有平、微波、隆起,叶身有内折、稍背卷、平,叶尖有钝尖、渐尖、圆尖,叶面有平、微隆起、隆起,叶齿锐度有锐、中、钝,叶齿密度有稀、中、密,叶齿深度有浅、中、深。
对65份紫芽资源的物候期进行调查,见表2。一芽一叶期在3月中下旬及4月上旬(3/18-4/8),一芽二叶期在3月下旬4月上旬(3/26-4/10),一芽二叶期晚于一芽一叶期2-8 d,‘ZY-33’、‘ZY-36’和‘ZY-52’一芽一叶期比福鼎大白早2 d,‘ZY-36’一芽二叶期比福鼎大白早5 d,‘ZY-40’一芽二叶期比福鼎大白早3 d,‘ZY-14’、‘ZY-16’、‘ZY-17’、‘ZY-19’、‘ZY-20’、‘ZY-22’、‘ZY-28’、‘ZY-30’、‘ZY-33’和‘ZY-50’一芽二叶期比福鼎大白早2 d。
花青素含量测定见表3,65份紫芽资源花青素含量变幅为2.19~15.56 mg/g,‘ZY-1’花青素含量最高,为15.56 mg/g,‘ZY-2’、‘ZY-3’、‘ZY-4’、‘ZY-5’、‘ZY-6’、‘ZY-7’、‘ZY-8’、‘ZY-9’、‘ZY-10’、‘ZY-11’、‘ZY-12’、‘ZY-13’、‘ZY-14’和‘ZY-15’等种质均较高,在10~14 mg/g之间,是绿芽品种福鼎大白的5~7倍以上。通过调查各种质资源的感官色泽,发现颜色为深紫的则花青素含量越高,颜色为浅紫的花青素含量则越低,表明紫芽资源的春茶新梢花青素含量与芽叶色泽的深浅程度有密切关系,利用SPSS19.0对花青素和感官色泽进行相关性分析,其深紫为代码‘1’,中紫为代码‘2’浅紫为代码‘3’,与花青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花青素含量与感官色泽判断有极显著的负相关(r=-0.927,P<0.01)。
表3 花青素含量检测及感官色泽判断
种质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积累了由于自然和人工引起的及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是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系[6]。紫芽资源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内含生化成分具有特殊性[7],不同种质资源产生的紫色芽叶,其紫色深浅和芽叶化学组成也不相同。杨兴荣[6]等研究发现,紫芽茶树种质资源芽叶紫色深浅与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游小妹[8]等研究发现,紫芽资源中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色泽深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9-10]。两位学者的研究与本研究一致,本研究相关性分析发现,花青素含量与感官色泽判断有极显著的负相关(r=-0.927,P<0.01),在65份紫芽资源中,以‘ZY-1’花青素含量最高,为15.56 mg/g,则可作为特异紫芽茶树种质资源筛选、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