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勇
南京市中心医院 消化科(南京 210008)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为消化内科领域多发性疾病,由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大量向胃内反流,引发胃黏膜出现炎性反应导致。所相关调查示,在国际范围内,该病约占慢性胃炎总患病人数的12.3%。而近年随着我国公众饮食和生活行为改变,促使其胃镜下检出率高达16.4%,防治形势较为严峻。本病病理以胃食管黏膜糜烂、充血水肿等为特征,远期可发展为肠上皮化生,甚至癌变,危害极为严重。 药物为重要治疗本病的手段之一,常用制剂包括促胃动力类、抑制胃酸分泌类、中和胆酸类等,明确给药方式,是增强临床效果,促进症状消除,保障临床安全的关键[1-2]。莫沙必利为常用促胃动力药,虽可发挥一定抑制胆汁反流、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但在减少胃酸分泌上效果却欠佳[3-4]。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属新型抗酸类药物,可有效规避上述不足,对胃黏膜发挥保护作用[5]。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采用莫沙必利给药基础上,结合铝碳酸镁片的方案治疗,预后理想,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南京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6]制定的相关标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男29例, 女16例,年龄25~67(47.92±2.41)岁;病程1~12(5.42±1.34)个月。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29~68(47.68±2.53)岁。两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经胃镜检查证实;2)对本研究目的知晓并理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糖尿病、尿毒症、心衰等全身性疾病者;2)合并胆石症、胃息肉、胆囊炎等腹部器质性疾病者。
对照组:本组病例单采用莫沙必利治疗,即取该药每次5 mg,3次/d,餐前服用。试验组:本组除采用莫沙必利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外,同时加用铝碳酸镁片,即0.5~1.0 g/次,3次/d。两组均持续用药4周。
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酸分泌量、胆酸含量。即采用胃管对空腹、餐后胃液抽吸,对其中分布的胃酸分泌物量、胆酸含量测定;3)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镜下指标改善情况,即在治疗前、治疗后3 d,开展胃镜检查,观察胃窦黏膜糜烂、水肿、充血改善情况,各指标均采用4级评分制,以0~3分为评估范围,分值越低,情况改善越理想;4)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即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抽取量为5 mL,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8(IL-8);5)对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上腹胀满、腹泻、灼烧呕吐等。
1)显效:症状均呈消失显示,胃镜下未检出糜烂出血、充血水肿、胆汁反流;2)有效:症状有所好转,胃镜下示胆汁反流减轻,出血、糜烂、水肿减小;3)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
所有数据均在SPSS 22.0中录入并完成相关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采用例数(%)表示,采用2检验;胃液指标水平、胃镜下指标水平、炎性指标水平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
经评定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n=45]
两组治疗前,胃液中胃酸分泌量及胆酸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减少,且试验组减少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液中胃酸分泌量及胆酸含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胃镜下指标胃窦黏膜糜烂、水肿、充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试验组各评分降低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表3)。
图1 试验组治疗前后血管扩张、间质水肿(400×)
组别糜烂水肿充血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2.08±0.311.37±0.202.20±0.191.57±0.162.39±0.511.37±0.31试验组2.04±0.330.61±0.162.18±0.220.55±0.172.35±0.520.80±0.28t0.59319.9050.46229.3090.3689.153P0.555<0.0010.646<0.0010.714<0.001
两组治疗前,炎性指标CRP、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试验组水平降低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炎性指标对比
试验组中上腹胀满1例,不良反应率为2.22%,对照组中上腹胀满1例,腹泻2例,灼烧呕吐1例,不良反应率为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06,P>0.05)。
BRG为多发性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尚未阐明其确切病因。患者表现为十二指肠运动异常活跃,可对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构成破坏,引发机械反流,出现胆汁在消化间期运动影响下,向胃内逆蠕动反流的情况,胆汁成分在此过程中也发生变化,即由原胆酸向次级胆酸去氢胆酸转变,后者更易促使胃黏膜受损,进而引发反流性胃炎[7-8]。十二指肠胃反流属正常生理现象,但反流过度,即会损伤到胃黏膜组织,导致一系列病变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症状的出现,以下列两项因素为前提条件:1)呈逆行状态的十二指肠系列收缩活动,对十二指肠内容物予以推动,进而表现为逆向移动状况;2)幽门开放,促使生理性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丧失,进而引发胃动力障碍。故反流性胃炎的病发,与胃动力障碍相关。胃排空耗时越长,胆汁反流状况越严重,胆汁酸侵袭胃黏膜的时间即越长,且损害程度越重。临床在治疗时,需遵循与胆汁结合的原则,在着力改善胃动力,对胃及十二指肠协调运动调节并促进的基础上,对胃黏膜予以保护,并促进胃溃疡处修复,从根本上改善疾病预后[8-9]。
莫沙必利为临床治疗BRG的常用药物,属选择性5-羟色胺类受体激动剂,作用以激发胃动力,促乙酰胆碱释放等为主,此药可有效改善胃动力不足等系列症状,但在减少胃酸分泌方面作用有限。铝碳酸镁为现阶段一种新型抗酸类制剂,常在慢性胃炎及其它与胃酸存在紧密关联性的胃部疾病治疗中应用,此药可对胃酸中和,发挥迅速且温和的抗酸作用,进而使胃黏膜得以保护,并对损伤进程产生有效抑制[11]。另外,其还可发挥结合与吸附作用,可通过对胃酸蛋白酶结合和吸附,使此物质活性抑制,进而起到修复胃溃疡效果[12]。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在莫沙必利给药基础上,取胆汁反流性胃炎加用,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莫沙必利的对照组,胃内容物胃液中胃酸分泌量及胆酸含量低于对照组,胃镜下指标胃窦黏膜糜烂、水肿、充血评分低于对照组,炎性指标CRP、IL-8水平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莫沙必利与铝碳酸镁片结合治疗,可增强临床效果,改善胃内环境,促进胃黏膜修复,降低炎性反应程度。在本次所观察的炎性指标中,CRP对炎症反应有较高敏感性,而IL-8对炎性反应具启动及强化作用,两项指标降低,提示试验组所用药物方案,利于对病情的控制。同时本次研究还表明,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发生率相对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并发症率低的原因,与所应用的铝碳酸镁药物具独特层状网络晶格状结构,属结合胆酸药物,具较理想的崩解性能,除可在酸性环境中结合胃内胆汁酸外,且可与蛋白酶等反流性物质结合,并于上消化道黏膜表面沉积,促保护层形成,发挥对胃黏膜损害阻止的作用,且不会对肠道内循环构成干扰,提高了用药安全性相关。另外,铝碳酸镁还可对pH值调控,使胃酸得以缓和,对胃内适宜的酸性环境予以维持[13]。许建涛[14]针对其所选择的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单用莫沙必利治疗,试验组莫沙必利+铝碳酸镁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经评定为93.48%,高于对照组8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4例,均证实了联用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铝碳酸镁作为新型黏膜保护剂,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中应用,可通过完全覆盖溃疡处,有效保护创面,向黏膜-碳酸氢盐屏障修复就碳酸氢离子予以提供,为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改善抗酸能力,降低攻击因子对黏膜的损害创造了条件[15-16]。由李兴华等[17]开展的动物实验研究也显示,针对反流性胃炎大鼠取铝碳酸镁混悬液灌胃,相较生理盐水灌胃组, IL-8表达更低,表明铝碳酸镁利于反流性胃炎模型大鼠分布于黏膜组织中的IL-8等炎性因子含量降低,对胃滤膜损伤具缓解和修复作用,促使胃动力增强。
综上所述,BRG在莫沙必利给药基础上,结合铝碳酸镁片治疗,可提高临床疗疗,改善胃内胃酸环境,保护胃黏膜,降低炎性反应,且具较高安全性,指导应用价值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