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思成 吴涛(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体育教学模式是依据特定的体育教学理论的体育教学规律而归纳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包括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随着成都会议的召开,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可,并在全社会开展了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专题大讨论,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也势在必行。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依然较为普及,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来看,体育教学模式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学科,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科的专业属性而偏离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探索。在我国目前本科教学大讨论背景下,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
国外教育学者乔治与威尔,是最早比较完整的提出教学模式这种概念的人。他们将教学模式大致定义为“具备教材,通过教学活动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形成的一种规范”。到后来,另外两名教育家布莱恩和富诺,又将教学模式定义为“通过教学而获得学习成果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国外依然比较盛行,一种是将体育课与学习者的健康相挂钩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就是体育健康教学模式,该类模式通常为独立教学,以探究性为主要目的,比如“探究教学模式”、“训练式体育教学模式”等;第二种是更多注重于整体的教学模式,如“整体教学模式”、“最优化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多在于欧洲、亚洲等地区国家。在目前教学背景的大环境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尤为凸显,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探索,教学模式研究也不断获得新的成果。有着重认知方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克拉克等人的“范例教学模式”、拉尔夫的“发展教学模式”、布雷克的“意义接受教学模式”等;同时也有立足于非理性思想的教学模式,比如罗杰斯的“指挥型教学模式”;还有着重于整体化的教学模式,如巴坂的“全体式教学模式”,意大利教育学家伦齐的“教学最优化评定”等。这些教学模式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推动整个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通过教师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探索,也可以通过研究者不断的假设,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来形成。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体育研究人员学习国外教学的大环境下,国内众多学者对国外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且获得了不少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足于研究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成,比如杨明的《体育教学模式探讨》、卢飞等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讲述》、王泽等人《体育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等;另一方面是具体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各种理论的假设,从而可以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如李阳的《教学模式理论探讨》、金小名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及时间报告》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从多方面丰富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我国的体育教学也得到了发展,传统的“三段论”教学模式,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盛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今很多的体育教育研究人员不断创新,拓展出更多可普及的体育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比如有“认知实践强化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教学模式”、“健身俱乐部——教学模式”等等。同时,有些高校也进行了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虽然研究成果不少,但在实践推广普及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缺乏亮点,而且现在学校体育的实施对象,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很多教师还沿用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这是前苏联教育学家卡比特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这种模式是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获得多种的运动技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课堂。该模式在实践中同样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是直接明了的,而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这一问题却难以正确的理解,由此会影响学生求知欲。第二,该模式的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趣味性太少,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第三,过多的运动项目导致学生的学习学时不足,因而影响了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效果,加上学生得不到足够深度的锻炼,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效果不佳。第四,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发展。现阶段,学生处于课的主体地位,在该模式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体育课程产生负面的影响。
体育应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有时候过重的学习压力和繁重的课程,会让学生忽视了体育的重要性。而且,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同以往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过多的强调应试,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体能测试而学习体育,体育教师的教授内容也没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身体健康特点考虑在内,导致教学模式的枯燥无味。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逐渐的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降低了教师的教授效率。
体育教学总体来说有直接参与性这一特点。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整体来说具有很多不同之处,运动者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不仅靠自身的运动,有时也会借助于其他器械来辅助完成技术动作。体育运动后能够提升人的心情愉悦程度,提高人对事物的反应程度和认知程度,使人变得积极灵活。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有以下方面来表示:目标、形式、层次,教学的复杂性,还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矛盾关系。
本研究选取襄阳地区几所高校的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1)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态度调查。
从表1中我们可得出结论,比较赞同和赞同的学生选择比例较高,可以看出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对老师安排的体育课内容比较满意,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有人也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关注体育课内容,由此说明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问题。
表1 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态度调查统计
(2)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调查的这三所学校中对于体育锻炼及相关知识、体育技术指导这两个方面,学生都有很高的的需求。而只有不超过20%的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有所需求。对此我们建议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内容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密切的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存在偏科现象,想要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体育教学模式得到相应的改变。
表2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1)高校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
表3 高校教师确定体育教学内容思想统计表
由表3可以看出调查中,有79%的高校教师认为,确定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是从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发展身体和激发学生锻炼兴趣相结合的角度,8%的教师选择从发展身体素质为出发点,8%的教师则是选择从让学生学习到运动知识为出发点,只有5%的教师是选择了一运动技术的学习为主。从这个比例可以说明高校教师的教学重点从以获取运动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和关心学生上来,逐渐的突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想要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就要使体育教学模式得到更高的提升和完善。
(2)影响高校教师对体育课质量评价的因素。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29%的体育教师认为影响对体育课质量评价的因素是学生的活动,14%的教师认为是教学组织,19%的教师则是认为是教学艺术,11%的教师认为是学生的情感,还有24%和3%的教师各认为影响对体育课质量评价的因素分别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仍然不够,没有意识到教学内容对体育课质量的影响 ,依然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表4 影响高校教师对体育课质量评价因素统计表
目前大部分高校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是在应付考试的情况下,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体育教学模式为主要目的。这样的情况在各部分高校中尤为严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面对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先从教师的方面进行改变,积极的创新更多的体育教学模式;再从学生方面进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改革的方面,教师观念的改变是尤为重要的,教师们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创新出更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古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作为学生得到知识的起点,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以上所说的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而不能照本宣科。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转移到体育课程上,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和归纳,从而可以衍生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要致力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使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贯彻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适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一段时间内开展一些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自觉的爱上体育,主动投身于体育,积极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体育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不能太过于依赖和相信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不断进步,创造出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