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艳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灵活应用线段图这一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题目变得更加具体,让小学生对于解题的思路更加明确,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质量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这里对线段图在小学数学题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具体应用作出了相应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线段图
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中最为常见的题型之一,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为低下,想象能力还处于初级程度,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难以理解,解答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运用线段图的教学手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更加容易理解,帮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1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题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一般有较长的题干,并且小学生对于语句的分析能力尚且一般,对于复杂冗長的题干内容难以理解,从而对于题干所表达的真正含义的领悟产生偏差,无法对此类题型做出正确解答。在应用题中采用线段图这一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的题干内容变得更加具体,使学生对于题目中的各项数量关系的理解更加清晰,从而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有效解答。通过以图解题、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复杂的题目简单化,帮助学生掌握着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对于相似类型的题目能够举一反三,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长时间运用线段图的方法进行解题,可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
2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简化题干内容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实际解答过程中,理解题干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捕捉题干中有效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采用线段图对题干中的信息进行梳理,使题干中的各项数量关系一目了然,可以使知识水平较低、理解能力稍弱的小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解答此类难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球类游戏,已知篮球有6个,足球的数量是篮球的2倍,篮球的数量是排球的2倍,求足球比排球多多少个?若想要解答此题就要知道排球、足球各有多少个,那么就可以用线段x表示排球的数量,题中所说篮球是排球数量的2倍,而足球数量又是篮球数量的2倍,所以足球是排球的4倍,也就是4x个,足球比排球多3x个,已知篮球有6个,即2x=6,解出排球有3个,最后得出,足球比排球多9个。
2.2 明确数量关系
在解答小学数学的应用题过程中,不仅充分理解题干的具体内容,明确题目中各项的数量关系同样也十分重要。运用线段图可以有效整理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构造具体的数学模型,使学生对于应用题的解答变得得心应手。
例如:动物园中有老虎24只,狮子的数量比老虎少四分之一,猴子的数量比狮子多二分之一,求动物园中狮子和猴子的数量各位多少只?在数量关系中涉及到分数的运算相对较难,通过使用线段图对题目进行剖析,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可以假设,老虎的数量是4x,题中所述,狮子的数量比老虎少四分之一,所以狮子的数量是3x,从而得出狮子总共有18只,而猴子比老虎多二分之一也就是说,猴子的数量一狮子数量的1.5倍,最后得出猴子总共有27只,所以最后得出,动物园中狮子总共有18只,猴子总共有27只[2]。
2.3 培养思维模式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线段图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解答复杂难题,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解题办法,通过简单的线段图形代替题目中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从多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使学生的大脑智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开发。例如,小明坐公交车从家去往学校,小明的爸爸开轿车从学校回家,当小明行进的距离刚好是总路程的四分之三时,爸爸的行进距离刚好是总路程的三分之二,这时,小明和爸爸相距3000米,求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此类距离问题涉及到的计算相对较大,信息较多,处理起来也相对较难。此时,可以假设,学校和家相距12x米,小明行进的路程是9x,则剩下的路程是3x,爸爸从学校像家行进,则行进的路程为8x,所以8x3x则为小明和爸爸相距的距离,解出x=600,从而最终得出,小明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是7200米。
3 结语
在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灵活应用线段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准确地解答此类题目。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灵活运用线段图数学模型,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足进行改正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发挥线段图的优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运用线段图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极其重大的促进作用[3]。
参考文献
[1]张琳琳,解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线段图的应用[J].才智,2014,27:63.
[2]张娟,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线段图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8,02: 70.
[3]杨成,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