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提升一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019-11-02 07:46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小学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算式小朋友创设

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曲 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入学时或多或少都有过学习计算的经历,作为我们,教学的着眼点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听、说、思等综合学习能力的形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可见,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巧用教材情境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让孩子们想看、爱看。这是多好的学习情境啊!教师要善于利用书本中所提供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轻松学习计算。

《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之后第一次接触计算,教材中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感兴趣的素材,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有意识地接受加法,知道加法的一些知识。那我们怎么去用好它呢?

1.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就拿例题为例:图中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学生立即会想到“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加”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了加法运算。学生能否正确写出算式,理解图意是关键。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帮助他们把图意说清楚。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实现:第一个层次,我们要求学生清楚地描述图意,并知道一共有5个小朋友;第二个层次,我们要让学生能自觉地用“3+2”的算式表达对图意的理解,也就是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字和数量关系,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三个层次,我们还要带着学生回到情境图中寻找数字原型,学会举一反三,千万不可浅尝辄止。

2.善于挖掘图后的潜在信息,帮助学生体会算式间的联系

以下是想想做做第四题的情境图:

这道练习题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千万不能将每幅图孤立起来让学生去看,这样仅仅完成了看图列式的功能,我们可以把它串成故事串,如:一天,兔妈妈对小兔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学着做一些事情。”小兔开心地答应了,它兴高采烈地来到野外采蘑菇。依次出示小兔采蘑菇的图,让学生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算得数。这时,教师再把学生列出的算式摆在黑板上:2+1=3,3+1=4,4+1=5。让学生观察,体会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学会辨析,避免在今后的计算中出现类似“3+1=3”的错误。

3.巧妙处理练习形式,激起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教材中的练习是一个静态的呈现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计算的练习,虽然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全算对,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总有不小心算错的情况出现,久而久之对计算就提不起什么兴趣了,这也就是前面提及的“人在心不在”。

针对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教师可以适当地将练习形式生动化,让它有一定的竞争性。比如:想想做做的第5题,图中呈现的是若干卡片和4个标有得数的信筒,原意是让学生将卡片和答案连在一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用尺连线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老师再让学生从纷乱的连线中校对自己的答案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教师改变一下呈现形式,在图中添一只信鸽,要求学生帮助信鸽把信送到指定的信筒里,校对时,学生每算对一题,信鸽就将相应的卡片投入信筒中,这样既可以避免校对的无效,又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巧选生活情境

1.选取校园生活剪影,引发学生的计算欲望

校园生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师要巧妙地将这些熟悉的场景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就可以利用体育课上小组活动的一个场景:8人小组中有6个人在练习拍球,另外两个人坐在一边看热闹,让学生提出一个加法的问题并列式解答。当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活动,还有自己熟悉的小朋友时,立刻来了劲头,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很快就用8的分与合完成了一图两式的练习。

2.浓缩社会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说,教师在情境使用时,应更多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加以提炼,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共通。

以《连加、连减》为例,教材以农村小朋友的田间劳动运南瓜、摘丝瓜作为例题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算式的意义以及运算的过程,同时通过看图形列式计算、看图列式计算,以及直接看算式写得数的形式,反复操练巩固以实现对连加、连减计算方法的掌握。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训练略显枯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未在反复训练中提高多少。我们可以把这一知识运用到“文具店购买文具”这个现实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加以计算。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和小兰来到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直尺3元一把、小刀2元一个、蜡笔5元一盒、铅笔1元一支、文具盒6元一个、笔记本4元一本,小明想买直尺、铅笔、笔记本,而小兰想买小刀、蜡笔、直尺,请大家帮他们算一下各需付多少钱?如果是你,你想买那三样学习用品,一共要付多少钱?同样买三样学习用品,最少要用多少钱?如果两人一共只带了9元钱,可以买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达到巩固计算技巧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连加、连减的应用价值。

三、巧设互动情境

这里所谈及的互动不单单是操作、对答等一般性活动,而是能激起学生的深层次思考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时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就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新奇,要便于学生探索、理解计算算理。

有这么一个课例:某老师在教学《九加几》时,创设了一个去智慧山的情境,智慧山上有许多小动物,想上山先过这三座山,第一座山上有9、1、2三个数字,第二座山上有9、9、1三个数字,第三座山上有5、1、9三个数字,让学生算一算,说计算过程,强调先算“9+1”凑十后很方便。通往智慧山的路出现了,紧接着进入例题小猴摘桃,几个站起来的学生都用“9+1+3”的方法算“9+4”,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凑十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台下鸦雀无声,似乎前面的复习很奏效,但学生就是怎么也表达不清这个计算的思考过程。究其原因,觉得学生们缺失了一段真正思考的过程,无法实现从自己的语言转化成规范的数学语言。

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使用其结果也大相径庭,作为教师怎样让死的情境活起来并为我所用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中的资源。

小猴先摘的9个桃子放在了有10个格子的盒子里,这就隐含了“9比10少一”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盒子,问:“这一盒可以放几个桃?现在是几个?你怎么一眼看出来的?”随着你的问话,学生很快就体会到9再多一个就是10了。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当有学生说出“9+1+3”的方法时,不要轻易放过,可以追问:“这个1是哪里来的?”学生就会说:“我从4个桃里拿一个给9,就变成10了,4拿走一个还剩3,这样加起来就是13了。”随着学生的回答思路越来越清晰了,这时,教师就剩下抽象的过程了。

最后,教师要善于激起不同的声音。

“9+4”难道真的人人都是先算“9+1”凑十的吗?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清楚有的孩子爱用“把9看做10,10+4=14,多看了1再减去得13。”或“9接着数4得13。”的方法来计算,这节课为什么大家都不说,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教师过早地下结论,当第一个学生用凑十法时,教师就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凑十法”。这就剥夺了其他同学的发言权。如果改为:还有别的方法吗?相信总有学生会用到以上两种方法之一,把9看做10其实也是凑十,只不过是先借别人的一个凑,再减去借来的;接着往后数,还是先数了1个凑成十,再接着一一数下去。教师要从这些不同声音中找到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最为有效的计算方法。

总之,创设情境重要的是为计算教学服务,千万不可为创设而创设,教师要学会巧妙地选取适合的情境,并充分利用情境中的有效资源,提升学生的计算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算式小朋友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怎么写算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