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内控体系建设

2019-11-02 02:56:40锁少梅
时代经贸 2019年29期
关键词:公立医院岗位财务

锁少梅

一、公立医院财务内控体系基本概述

公立医院财务内控是指医院为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保证内部资产的完整性,通过协调内部管理组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风险控制等举措,实现公立医院创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1]。具体来说,公立医院财务内控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控制主体、受控客体、控制目标以及控制对象[2]。财务内控体系是当前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公立医院要想保存其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规范会计行为,统筹安排内部资源,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与舞弊行为,让公立医院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二、当前公立医院财务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供给不足

当前,很多公立医院都遵循国家政策的要求,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内部控制在公立医院中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内部控制体系缺乏保障性制度,财务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甚至有部分医院为了方便直接照搬一些成功经验来建构内控体系,完全忽略了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得内部控制在制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另外,内部控制体系应当覆盖整个医院的内部管理部门,且需要各个部门、员工的主动参与,但实际上,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比较单一,没有达到纵横交错、由点及面的覆盖程度,内部人员也因其岗位职能混乱造成协调能力较差,无法支撑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3]。

(二)预算控制流于形式

预算管理最初建构的目的是对医院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控制医院经营管理的成本支出,但很多公立医院的预算控制体系根本没有实现对财务收支的掌控作用。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规范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如果预算控制流于形式,那么财务内控体系也不过是一个没有核心的空壳。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内容应当涵盖财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运营预算这三个方面,且涉及到医院全体工作人员。但目前,很多医院的财务预算还停留在“基数+增长”的模式,医院内部人员对预算管理认识不清,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职能,其他部门也没有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预算编制缺乏其他部门的参与,在执行过程中背离实际,无法对医院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控制,更无法产生控制效果[4]。

(三)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环节,公立医院与其他实体经营的企业一样,会遭遇到各种风险,其中包括外部市场风险、医疗政策风险、医保风险、诊疗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服务风险等。在医疗体制改革之前,公立医院作为政府单位,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其管理水平和风险意识与很多现代化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内部的组织体系也不够完善。尤其是风险评估方面,医院缺乏对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评估等环节,也没有建立应对风险的数据库,使得医院处于风险经营当中。

(四)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

从公立医院控制财务的过程来看,在制定控制标准方面,由于相关财会人员对外部环境和经营动态信息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其控制标准信息存在一定的缺陷,控制客体也会因为对内外部信息数据了解不全面致使控制失效;同时,医院的财务人员在处理财务信息时,无法保持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些因人为失误而导致失误的信息数据,也因为沟通渠道阻塞而不能及时反馈和纠正,造成事后监督环节松弛。另外,医院内的审批制度还不够健全,使得内部职能行使混乱,相关建议和意见不能及时传达到有关控制部门,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力度,内部控制对事前和事中的控制移位到了事后,加大了医院潜在的经营风险。

三、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内控体系的措施

(一)规范组织结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明确说明,事业单位在建构财务内控体系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分离不相容岗位。这就是说,医院在建构内控体系之前,必须要对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和完善,界定关键区域的职责。依据公立医院自身的管理和经营特点,要合理设置岗位,并建立科学的权责分配体系。首先,公立医院在设置组织结构之前,必须要遵循透明原则和效率原则,即将公立医院内岗位的职能范围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有效监督,尽量避免组织结构的重合,减少因人设岗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其次是建立权责分配体系方面,即对内部职员,尤其是对财务部门的职员划清岗位界限,规范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行为,及时对经济损失进行人为追责;最后,依据公立医院岗位的特点,医院还要建立岗位轮换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为了保证财务部门的工作透明高效,医院要对关键岗位进行定期换岗,分离不相容岗位,加强各个岗位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也提升了内部财务管理质量。

(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目前,一些公立医院遵循政府政策的要求,针对资金安全管控、印鉴分管和财务出纳等岗位进行了规范管理,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公立医院要想加强对资金安全性的管理,就必须要针对财务运行轨道建立相适应的财务内控体系,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和控制方法,以预算管理为导向,有效地对医院内部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合理划分,协调各项组织机构贯彻落实既定的经营目标,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另外,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围绕着战略目标而建构的,因此要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理控制为核心,完善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等相关制度,对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制定详细的控制细则,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

(三)强化管理信息控制

在当前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医院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有其优势地位,就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来准确掌控房屋资产、汽车资产、高端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对一些闲置和报废的资产及时清理,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系统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实现账目和实际数额一致。另外,为了提升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财务部门也可以引进一些财务核算辅助软件,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高效地处理财务核算和信息归集等工作,降低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四)加强内控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医院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提前预测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风险变化,降低医院的经济损失。公立医院必须要摒弃传统观念,深刻认识到体制改革对于医院未来发展的影响,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经济活动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对医院一切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面、全过程的风险评估,评估范围主要包括资产管理情况、采购管理情况、资金收支情况,并针对合同风险和关键项目建立单独的管理系统。此外,重点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浪费严重、滥用私权谋取利益等问题,判断医院的投资决策和业务实施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及时反馈和调整,提升医院资产的使用效益,从根源上降低医院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财务内控体系是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公立医院要尽快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政策,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从组织结构、信息控制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不断优化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促进公立医院的健康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公立医院岗位财务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18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水利财务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2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6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