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企业管理方向
——基于国外企业管理的启示

2019-11-29 00:27:49夏冬艳
时代经贸 2019年29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

夏冬艳

新时代,国有企业“铁饭碗”优势不复从前,经济转型压力以及来自国际的竞争压力都推动着国有企业改革。十九大明确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方式,提出发展国有企业,培育其全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调整转型步伐,尤其是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未来国有企业管理该如何发展,首先要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推动自身管理创新。

一、国外国有企业管理经验启示

(一)法国国有企业管理分析

法国是一个国有经济占比很高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为改变国企的低效经营,以及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开启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进程。第一阶段为“行政管理”阶段,该阶段由于管理方式行政色彩严重,国有企业经济数据表现并不佳。60年代末,进入合同化管理的第二阶段。合同化管理重构了国家和企业间的关系,明确政企之间的责权利,剔除管理权过于集中的弊端,但也存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低效率、管理存在结构性缺陷等问题。2004年,法国进入“国家股东管理”阶段。该阶段,法国探索设立国家参股局,标志着法国国有企业管理进入管“资本”阶段。该阶段,完善了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随后,管理体制呈现国有管理为主、管理方式为辅的局面。经过这一些列的体制阶段变迁,国有资产增值效果显著,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

(二)日本国有企业管理分析

日本推动国有企业管理改革,主要是源自于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存在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日本国有企业管理改革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目标。私有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引进私人资本,出售国有资本,调整所有制结构。另一方面,放松政府的管控,放权给企业。政府仅仅通过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加以规范,企业自行成立董事会、股东会等,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导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方向。通过一些列改革措施的落实,日本基本实现既定的目标。国有企业的决策权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竞争机制的引入增强了公司的经营动力和活力,同时,增加了政府税收收入,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三)英国有企业管理分析

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的经济衰退和滞胀危机,当时,英国固有企业发展缓慢,年均经济贡献仅为2.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措施主要是采用交易的手段,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交易销售,将国有企业股份在转卖给潜在买家(投资者、原经理、第三方),通过交易销售,新管理者借由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无偿分配企业股份给员工的方式,创新国有企业管理。但交易销售仅适用于处于危机时期的小规模企业。第二种是股票上市。企业积极推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挂牌。这种方式要求资本市场运作有效,便于对股票的吸收投资。股票上市主要适用于大型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大型公司的整体收购需要大笔资金,采取交易销售很难找到具有足够实力的买家;另一方面股票上市可以使股东相对分散,有利于促进竞争,深化资本市场发展;另外,股票上市有利于财政收入增加,从而受益于纳税人。进过系列国有企业管理改革措施后,国有企业管理取得积极成效。对内,完善了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了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对外,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推动英国经济的恢复。

(四)国外国有企业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综合以上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管理的分析,总结以下几点经验。第一,明确产权责任,实施股份制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革,将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且借助股份制改革,为企业引入资金,加快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第二,完善公司治理,开展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改革管理制度,明晰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释放和发挥国有企业管理的活力。第三,对国有企业分类,实施差异化管理。对于竞争性企业,大货市场的作用,考虑国有股的私有化,对于公益性企业,要注重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增值国有资产,例如英国的“黄金股”持股方式。

二、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管理还不够完善

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制度、法规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但部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制度法规的约束力没有得以完全发挥,没有严格遵循法规制度的要求。审计透明性不足,存在责任的稀释,权利交易和腐败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国有企业管理行为,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制。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性不足

当前阶段,我国大多国有企业都面临着各种难题,其中,管理能力与发展阶段不适应是难以忽视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倒逼着国有企业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壮大。但由于固化思维的存在,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固定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和改革意识不强,这样的管理模式无法更好契合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阻碍国有企业在改革历史进程中行稳致远。

(三)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化待加强

由于国有企业股东的特殊性,决定了国有企业管理与一般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国有企业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且管理难度相对较大。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首先,国有企业管理者多出身于政府部门,且行政思维较强,对于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认识缺乏,且对国有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学习,管理水平不高。其次,由于固化思维的存在,其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认识不足。最后,现行的国有企业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于激励不足,无法有效发挥管理者的潜能。

(四)国有企业监管执行不到位

国有企业管理效果需要内外部监管机制的保障,但由于监管不到位,内外部的监管效能尚未有效发挥,保障能力不足,加大了国有企业管理的难度。站在外部监管的角度,在理论上,政企分离为外部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实操过程中,外部监管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在一定程度阻碍着外部监管职能得不到充分实现。站在内部监管的角度,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效率低下,由于审计的主观性较强,若领导对审计工作不重视,容易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内部监督作用没有合理发挥。

三、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方向思考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由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国外在国有企业管理方面累积了不少优秀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要基于我国特殊国情及国有企业管理实际情况,思考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方向。

第一,明确股东职能。一直以来,国资委承担着裁判员和运动员角色,亟需对其双层角色进行分离。国资委对国有企业仅应保留行政监督权,将股东权利转交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既然冠以“企业”两字,就应该真正享有企业的权利,真正地以企业的角色在时代大舞台上发光发热。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一直处于国资委的管控之中,如果国资委大撒手,有可能会带来无法应对的局面,因而在过渡期,可以借助独立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对国有企业的实施管理之道,时机成熟后,再放手由国有企业自主管理。

第二,完善内部治理。逐步改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模式,推动董事会和股东会权责落实,全面推行绩效管理,规范考核机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机构设置,整合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抓住混合所有制契机。学习借鉴成功企业的典型经验,引入私人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的提升。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在改革的浪潮中不被拍死在沙滩上,国有企业发展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前进,国有企业的管理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考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未来方向,不能局限于自身,要学会取他人之长,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改革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32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