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艺术课程网络教育资源有效开发与高效利用

2019-11-01 11:07周蕊
牡丹 2019年2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课外美育

周蕊

新时代,美育发展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中小学艺术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依托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青少年儿童文化素养、艺术智能的培育是当前美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学校美育的价值给出了全新的定位,学校美育工作进入了新时代。2019年4月,教育部在苏州就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及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再一次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成效与未来发展推至社会关注的热点。历时一周的展演活动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500多所中小学师生的参演,成果涵盖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诵、书法、绘画等方方面面,是近年来彰显学校美育特点最突出、最明显的一次盛会。透视展演,中小学生精彩的艺术展示倒影出国家、学校、家庭、青少年儿童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付出与期盼。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课程价值,以美育人、润物无声、陶冶性情、熏染品格。那么,如何将艺术课程的美育价值更充分地融入青少年儿童的生活与成长?如何优化、整合艺术课程的教育资源?艺术课程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高品质的课堂教学、高水平的文艺活动,更需要借“互联网+”的东风,将艺术课程的网络教育资源融入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日常生活,构建新时期“艺术伴随成长、文化笼罩生活”的崭新局面。

一、中小学艺术课程网络教育资源有效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兒童审美感知、审美表现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艺术审美易被渲染、感化,高品质、高规格的艺术作品能够深入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与思想,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媒介传播过程中媚俗、低趣、消极的艺术作品也容易影响学生的审美体验,导致学生对于“真正美”的艺术形态的认识产生偏差。而改善这一局面,不仅需要艺术教师在课堂上用精彩的教学呈现赢得学生的积极认同,使学生将课内吸收的关于“美”的认识带到生活中,还需要通过课外教育的持续作用,巩固学生对于“美”持续、稳定的认识。因此,基于青少年儿童审美感知形成的现象与规律,艺术课程网络资源的有效开发势在必行,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艺术作品、具有鉴赏价值的经典作品填充学生的课外生活,达成课外延伸与课内讲授的吻合与一致,有利于学生对于“美”的价值体系观的建立。

艺术课程具有显著的人文性、实践性,与其他学科或课程相比,艺术的学习过程更为注重学习者的表现、实践、创造,因此其课程价值独特而宝贵。青少年儿童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逐,应始于课堂,成于日常,显于成长。从课堂活动中体验美、认识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美、辨别美,在成长过程中创造美、鉴赏美。为此,艺术课程更需要有大量的、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培育青少年儿童对于美的获取与享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教育形式应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化,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灌输,更是人们主动地、积极地对自身情感与意志的抒发与表达。从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性质而言,美育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就是将艺术课程课内、课外教育作用持续化,将网络教育资源搭建于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是符合其学习规律的,能够延续、扩展艺术课程重视实践、鼓励创造的特性。而多元、丰富、有品质、有深度的网络教育资源不仅能够补充艺术课程课堂教学的知识讲授与技能传授,还能够夯实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基础,为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做铺垫。此外,艺术课程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组织、研发,更需要学生与家长的参与、响应,学校与教师将经典、优质的艺术作品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形式投射出去,学生与家长以其乐融融、和睦放松的状态接收美的艺术作品并将美的共识建立于心,艺术课程网络教育资源的传播将会形成作用于学生、辐射到家庭、发散至社会的效应,从而助力新时代中国家庭文化建设。

二、中小学艺术课程网络教育资源概况与现状

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将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让学校享有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所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每一个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年来,教育部着力建设了基础教育“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随着“三通”的推广与普及,网络教育资源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思考。

笔者浏览了十余个省(市)级基础教育资源网站,发现各资源网站均按照学段设有艺术科目导航栏,但学科内置资源数量较少,内容较单一,资源欠丰富。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资源形式多为与教材内容相应的艺术作品的汇集,如教材歌曲的欣赏、教材画作的展示,或是“一师一课”版块中的微课展示。从资源的点击量、转载量而言,相比语数外学科,艺术课程的网络资源浏览量较少,资源内涵暂不能满足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与需求,资源利用情况不够理想,仍需加大建设力度。

除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的资源网站以外,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建立独立的校通APP或公众号平台。通过浏览,大部分校通平台均开设戏剧观赏、音乐鉴赏、书画品读等板块,其资源内容多为校内学科教师结合时事热闻、学生兴趣、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后的推荐、推广。《经典咏流传》王俊凯致敬古诗词、厦门六中《稻香》合唱、纪录片《故宫》书画篇、各地中小学生联唱《我和我的祖国》等网络艺术资源均被各校中小学生大量转发,形成区域热点。此类校通推广案例说明,“因校制宜”“量身定制”的艺术教育资源内容更符合受众需求,更容易得到受众共鸣与认同,资源利用效果较好,成功培育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课余生活中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与表现,形成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但是,由于该类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时间尚短,经验不够成熟,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体系链,艺术课程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虽前景可观,但仍任重道远。

随着“互联网+教育”风暴的强势来袭,商业APP中也不乏出现与青少年儿童艺术教育密切关联的培训、陪练资源。足不出户的线上课程、乐器陪练、翻转课堂均受到数百万学生的参与、体验。师生穿越空间,以互联网搭建桥梁,完成教与学的传授与沟通,革新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平台,开放了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但是,该类资源多需有偿付费,一定程度地制约了资源的普及。再者,该类教育资源的服务面向多是考级、比赛、专项辅导,资源的内容还不够大众化、全民化,此资源利用的效果与功能仍需深度挖掘。

由此可见,艺术课程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完善而连贯的资源内容和科学且适当的传播方式。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网络技术、多元的资源组织、稳定的制度保障四重支撑之下,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将是高效且可观的,对于弱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提升艺术课程美育价值具有重大贡献,对于培养青少年一代的艺术观、审美观、文化观具有重要影响。

(长春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吉林省中小学艺体美课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LXH135139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课外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