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组织学习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整进程。发展儿童的自组织学习,能够唤醒学习的需求,创造学习的可能,提升学习的价值,值得教师在教学领域不懈追求。为了支持儿童的自组织学习,教师可以从优化场域、关注质疑、联结触点、搭建支架、积极反馈等方面展开教学行动。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尝试从儿童自组织学习的价值追求和教学行动两个维度,展现学校发展儿童自组织学习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自组织;自我赋能;教学行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6-0074-02
【作者简介】耿姗姗,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南京,210000)副校长,一级教师。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以下简称芳小)坚持“让学”,教学改革方向明确。课堂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单一”到“多元”,变“控制”为“合作”。为了“让学”主张能在各学科得到充分体现,学校制定了《让学课堂新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实践中,教师拥有了路径的指引,掌握了具体的策略。“让学”的课堂迫切需要学生自我赋能,需要更加自主的学习内驱、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和更加包容的学习进程,需要儿童走向自组织的学习。
在教学领域,自组织学习指的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规划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进行设计、调整和反思。将自组织学习应用于课堂实践,研究的是如何依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模式去组织教学,如何助力学生自我驱动。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不断促使学习行为由“被组织”走向“自组织”,从教师赋能予学生,真正走向学生的自我赋能。
一、发展儿童自组织学习的价值追求
“知识关联区”是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发展、生活实际相互交融、互为印证的交集所在。在自组织学习中,需要教师充分预设知识关联区,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与经验、知识与生活的联结,建构学习的意义,内化学习的价值。教师需要对逻辑化的知识学习开展生活化改造,让学习过程嵌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这种生活化的关联,扎根于儿童的实际生活,基于每个学生潜能、爱好、生活背景、智力水平的差异,能够充分提升学习的价值,有效驱动学生的自组织学习。
二、支持儿童自组织学习的教学行动
1.优化场域。
在特定生态场域内开展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自我驱动。芳小的“室内体育课”项目成功立项为南京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其初衷是让教室空间彰显出巨大的实用价值。桌椅摆放匠心独运,器材纳入恰到好处,充分优化的学习场域深受学生欢迎。芳小的“数学实验室”项目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实验室的环境布置,教具和学具的设置,都能紧扣学科教学内容。
此外,我们还在图书馆开展教学,在校园文化浓郁之处开展教学,在毗邻学校的秦淮河畔开展教学。从近处说,社区资源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教学场域,从远处说,整个大自然都是需要我们慧眼发现、慧心利用的教学场域。优化教学场域,将有利于我们更有质量地落实国家课程,更有效率地推进自组织学习。
2.关注质疑。
质疑的水平有层级划分,从“为问而问”到“有疑而问”再到“问出水平”,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质疑的归类、评价和指导。芳小在“先学单”上设置“我要提醒”“我有发现”“我的疑问”等栏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前期探索,切实做到“有疑而问”“问出水平”。课前,教师要对学生“先学单”上的接触性、了解性、认知性的“浅表问题”做出归类和筛选,同时要甄选出和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不同层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时机和顺序。
3.联结触点。
联结触点能让学习内容有效通往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智慧地网罗和布局知识触点,将促使学生善思、内省,从而实现“自我交互”式的自组织学习。板书是承载并联结触点的有效媒介,但传统板书的呈现仍以预设为主,阻遏思考,扼杀碰撞,破壞联结,不利于自组织学习的常态进阶。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预设板书的同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动态捕捉学生的思维触点,之后再完成梳理、取舍、排序和优化,让板书真正成为“交互过程”的物化表现,有效展示学生自主建构的真实过程。例如,语文课上,学生畅谈爱因斯坦,前期教师只管让学生登台板书,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归类,把“谦虚”“幽默”等归入“人格魅力”的范畴,把“潜心思考”“善于学习”等归入“科学精神”的范畴。
4.搭建支架。
“支架式教学”搭建了适合学生建构新知的平台。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话、合作、展示等“与他交互”的自组织学习,获得更多与新知相关联的功能性知识与预备性知识,从而不断进阶。为此,教师要建立教学新秩序。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触点之间的脚手架,助力自主探究。其次,要组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支撑作用,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对话充分延展,让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成为自组织学习的常态,并将对话与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四让”: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实验让学生做,有效搭建学习的支架。
以语文和美术学科为例,我们长年积累精品素材——年段分工、资源共享、逐年优化,形成了习作范文和美术范画的高端库存。同时,我们在新授、提升、练习、复习等课堂环节的恰当时机呈现以上素材,有效搭建起学习的支架,有力助推自组织学习。
5.积极反馈。
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学生就会因此产生清晰的自我认知,并通过不断完善的自我认知完成自我评价,且在一次次的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评价。芳小推行备课改革,在备课本上明确增设“乐学表扬”一栏,引导教师在观察、倾听、批阅的过程中,及时捕捉闪光点,养成在备课本上记录学生乐学行为的习惯,并在当天或第二天的课堂上专门安排时间表扬乐学行为,强化个体优势,满足心理期待,形成“捕捉细节—记录行为—放大优势”的教学常态。
为鼓励学生从正面视角看待成长,学校对教师评价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教师集中心智,对自组织学习的过程进行专注的体察,充分关注个体的“长处”与“特色”。尤其是在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类学科中,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于对学生“作品”的感受之中,全然看见“每一个”的优势。在长期的互动中,学生明确了自我评价的正面导向,不轻易否定自己,且有能力从错误和失败中获取前行的力量,主动向“积极的自我”迈进,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
在教学领域,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区、思维发展区和知识关联区,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产生“共鸣”。学生通过自我的内在驱动,主动建构学习内容,在探究质疑和交互合作中,优化学习进程,获得思维发展,走向“自我赋能”。为了实现儿童自组织学习的价值追求,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通过优化场域、关注质疑、联结触点、搭建支架、积极反馈等教学行动的支持,学生从“被组织”走向“自组织”,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调整和反思。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