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北京 10114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所有企业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对此一些企业的自有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融合发展也变得非常重要,同时传统模式下的承运商选择评价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市场竞争力发展的需求。建立一套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承运商选择与评价策略,有利于推动国内承运商管理工作和企业更好地发展。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能更好地组织、协调与其他成员关系的企业才是真正的赢家。协同理论具体地指出了各部门或企业进行协调合作达到整体最优化的重要性,基于协同理论进行承运商的选择,使同多家企业实现物流设施协同、运输协同、库存协同、信息协同等,减少各环节的无效作业,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供给侧结构性发展的理念下,企业可以提高物流系统运作效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运营成本,在不断发挥作为系统的整体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物流业务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社会效益,也是其实现价值链不断增值的必然趋势。
1973年,赫尔曼·哈肯首次提出协同论相关概念,之后国内许多学者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研究,刘炯艳总结得到协同物流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学习效应,在战略层面进行物流协同包括在物流企业内部与外部、横向、纵向之间实现有效协同[1]。王鹏等认为协同战略是资源、管理、组织和文化等四个要素及其子系统相互协同作用[2]。曾文杰、马士华等通过对制造行业供应链研究,得出同步决策的联盟组织模式对供应链协同具有较大影响[3]。黄璐从物流承运商的角度,探讨了物流服务终端横向协同合作的内涵、目的和类型;从协同战略成本等角度给出了承运商协同物流成本和风险管理的建议[4]。
协同学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在物流管理和供应链方面的协同成果较多,其主要关注商品供应流程、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运作、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城际和城市配送、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多式联运领域、运输组织协同运作以及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管理协同方式等。
在选择协同效应指标时,主要从代表性较强、可获性较强、较容易量化的显性指标进行考虑。为保证协同效应指标探究的完整性,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利用CNKI等数据库,通过检索和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索总结承运商协同配送成员间的协同要素。文献初步检索力求广泛,首先分别以“物流配送”“协同配送”“共同配送”“承运商选择”为关键词搜集下载文献82篇。然后,从搜集到的文献当中筛选出以“协同”为主题的核心期刊文章共计43篇,用于此目的搜索词条包括“协同效应”“共同配送”和“承运商评价”。紧接着,从中提取合适的协同效应指标。最后,得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24篇,得到具体指标如下表1所示。
表1 协同效应指标研究成果梳理列表
通过分析,承运商成员间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由多种因素决定,同时难以精确定量分析,在指标选取时,着重选择代表性强、数据较容易获取的评价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和咨询相关专家,以协同为核心研究承运商选择评价的问题时主要以业务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机制协同四个维度为主要评价指标,根据这四个维度确定了17个关键评价指标。其中业务协同维度方面的指标有物资配送能力、冲突协调能力、历史合作次数、准时交货率、配送成本、配送服务能力6个评价指标;资源协同维度方面的指标有沟通协调能力、配送车辆数量、配送中心利用率、配送车辆共享程度4个评价指标;信息协同维度方面的指标有信息准确率、信息及时率、信息共享深度、信息化技术水平4个评价指标;机制协同维度方面的指标有利益共享、利益分配、风险分摊3个评价指标。
对矩阵X′的j列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①
式中:xij称为第i个评价对象在第j指标之上的值,且属于闭区间[0,1]。
由此可以得到新矩阵X=(xij)m×n
(2)计算j项协同效应指标的熵值
②
③
(1)构造加权决策矩阵Z=(zij)p×m其中Z=wj·yij(i,j∈Z+),式中Wj由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系数确定。
(2)对评价对象的S+和S-进行确定:
其中,S+={(maxzij|j∈J1),(minzij|j∈J2)},S-={(minzij|j∈J1),(maxzij|j∈J2)}(i,j∈Z+),式中J1为效益型指标,J2为成本型指标。
(3)评价对象的正负理想解的距离为
承运商的评价选择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承运商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承运商之间的横向合作使相对独立的物流服务提供者之间实现物流信息及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率、强化竞争优势和服务水平。因此,对于基于协同理论的承运商选择评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