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019-10-31 04:14钱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钱丽

摘 要 课程标准的提出,有其背景和时代要求,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我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实施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标准 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校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所有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课程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凸显其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

2课程设计思路

2.1课程设计理念

英语课程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满足新时代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核心,以知识为主线。此课程的设计理念为4个融合,即: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面授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学习的融合。

2.2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2.2.1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计时,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实际需要为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能力培养,逐渐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2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调整了晦涩难懂、应用性不强的部分,加强实践性教学而不是只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还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2.2.3实施全方位的考评体系,实现考核内容的实践性和形式的开放性

本着尊重语言学习规律,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养成的过程性原则,大学英语课程确定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考评体系。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具体目标量化如下:

3.1知识目标

掌握语法、词汇、基本句型结构和基本的行文結构。

(1)词汇:认知3500个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汇构成的常用词组,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对其中的2000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

(2)语法: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词法、句法)规则,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3.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听力:能听懂日常活动中使用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英语对话和独白,并完成相关练习,理解基本正确。

(2)口语:能用英语进行基本的课堂交际,并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常用口语表达方式,围绕每单元主题进行相关会话训练。

(3)阅读:能阅读中等难度(约500词左右)的一般题材的英文资料,理解正确。能读懂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技术说明书、合同等,理解正确。

(4)写作: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分钟内写出80-100词的命题作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应用文,如填写表格、通知、邀请函、感谢信、投诉信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表达清楚。

(5)翻译: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

3.3素质目标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4课程实施建议

4.1教学建议

4.1.1重视打好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

基础英语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打好语言基础上。语言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前者指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后者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读、听、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正确的语音语调、扎实的语法、一定的词汇量和熟练的词汇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有利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必将促进语言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基础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4.1.2结合实际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采用灵活机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4.1.3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学院应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

4.2考核评价建议

学习是一个过程,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复习、小组活动、作业、默写等都是考核的依据,这就决定了不能以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形成性评价50%: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表现等)、项目实施(小组活动、自主学习等)、语言知识(作业、听写、测验等)、语言技能(口语测试、写作练习等)。

终结性评价50%:期末考试。

4.3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4.3.1从学生岗位需求入手,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三年制大学英语授课时间短,为一学年,因此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系统地学习英语知识,教材应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为此,教材编写时就应该对英语中的语法和语言技能进行整理归并、删繁就简,重点突出、合理安排、便于教学。要做到减少长篇学术文章的阅读和翻译,增加应用文的阅读和模拟写作,同时把实用的听说交际水平提高到企业、行业所要求的高度。教室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对应的职业意识。教师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水平,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特色。

4.3.2从教学实际入手,保持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性

教学法与教材编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材离不开教学法的指导。教材既是对某时期教学法的总结,也是对教学法在某种程度的完善和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交际语言教学”思想和“任务型教学法”在各高职院校中日渐流行和推广。但在高职实用英语教材市场,真正的任务型教材很少。教材制約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只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法和教材,从而直接导致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差,在工作岗位上不能胜任工作。因此,教材应为教师教学提供基本的操作步骤,提示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发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3.3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需要,便于自学

传统的课堂活动和内容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教材应该留有充分的空间或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拓展和表现。有影响力的教材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点、注意力。要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还要尽可能多的采用形象化的插图、照片来帮助理解,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不必总是被动地在课堂上听教师讲,可以借助教材在课外进行预习、复习,甚至自学一部分或全部内容。这种便于自学的外语教材还有利于通过学生的课外努力,弥补教学水平的差异。这样,教师的职能就可以更多的转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操练等方面,使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进行积极的思维。

5结语

一个教学大纲,一种课程模式,适用于每个学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提出的该课程标准,旨在探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修修补补的问题。我们需要对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序化、教材选用、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反思,制定出一个全面有效地改革方案,迎接更大的挑战。

猜你喜欢
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