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旺仔
摘 要 本文基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群体差异性角度入手,分析了形成群体差异性的内在原因,并针对研究生的思政政治特点,提出从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实现研究生教育主体多元化、完善培养体系,实现业务培养和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鼓励研究生自我教育、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增强教育的说服力等四个方面不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 本科生 思想政治教育 群体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增长,研究生个性思想特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样化。基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思想差异性,显然不能生搬硬套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应该借鉴其成熟经验,结合自身特性,探索出一条适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群体差异性
1.1思想意识层面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生着复杂且深刻的变化,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新趋势,对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和极强的冲击,而且大学阶段正值他们“三观”的行程时间段,很容易接受外界事物和思想的影响,其思想政治意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研究生群体则不同,他们经过大学四年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经历,思想也趋于成熟,判断力有了很大提升,基本形成了稳定的思想意识。另外,研究生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因素,例如感情因素、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也对研究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形成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1.2政治意识层面
政治意识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治意识教育的加强以及我党在治理国家层面的卓越成就,让当代大学生在政治觉悟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也让他们形成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信念。不过由于本科生相较于研究生初入社会,年龄也较小,社会阅历不足,对政治事件还不够敏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做出过激行为,甚至有时会被外部政治势力所利用,从而对当前的国内外政治局势作出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并可能出现暂时的政治信任危机。而研究生则不同,他们阅历较为丰富,年纪较大,情绪稳定,有较强的自我判断能力,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较高,基本具备了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能力,能够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国内外发生的政治事件。不过研究生由于面临着更大的就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入党动力方面,变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
2形成群体差异性的内在原因
2.1教育程度的差异性
人的思想认识的深浅受多方面的影响,如社会的阅历、年龄的大小、家庭环境等,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接受教育的程度。本科生刚进入大学阶段,涉事尚浅,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还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多依靠主观判断,意气用事成分较大。而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则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学习阶段,接受到了更为系统全面的学习和理论研究,这使其养成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看待和处理问题更加理智和全面。
2.2群体结构的差异性
就学生的来源来讲,本科生的来源比较单一,绝大部分为高中毕业生,但研究生的生源来源则广泛很多也更加复杂,往届生、应届生、在职生、脱产生、工作一段时间又继续读研的学生等等,他们的社会关系、人生阅历、思想意识趋于多元化。在年龄结构上,本科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到22周岁,研究生的年龄跨度则比较大。
2.3自我意识的差异性
在校本科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到22周岁之间,其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三观”正处于形成期,判断力还有待加强,这就使得本科生的自主独立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趋同性尚不明显。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他们大多数人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主观层面,研究生的价值取向更多程度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实现意识更强。在客观层面,由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围绕研究方向而展开的,而不是以班级为中心,这就使得他们和不同研究方面的同学日常接触和沟通很少,班级集体意识较为淡薄,学习生活也主要以个体行动为主。这些也就自然构成了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身心基础。
2.4培养制度的差异性
与本科生以班级和专业来进行集中教育的模式不同,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则不同,其普遍实行的模式为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在读期间,其科研学习主要是在研究生导师的统一指导和教育下进科研活动和专业学习,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围绕课题组展开,所以他们参加班级活动比较少,科研学习的地点也不再是教室为主,而是研究生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地方,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学习特点呈现出独立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学工管理部门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不便于统一管理。
2.5心理压力的差异性
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来源于学业上的压力。本科生学业上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在课程学习上能不能过关以及能否取得高分上,而研究生则不同,他们在学业上的压力在于能否在科学研究上取得进展和突破,获得有效的成果。第二个方面来源于就业上的压力。对于本科生而言,社会对其期望值和其对于就业待遇的期望值远没有研究生的高,而且因为他们毕业的年龄大部分只有22岁左右,可选择的余地很大,如果他们对于工作不满意,还有一个缓冲期——选择考研。对于研究生而言,因为他们进入了一个更高等级的学习阶段,他们会对自己日后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有更高的期望,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生源质量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会与他们的期望形成矛盾,会给研究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第三个方面来源于经济方面的压力。本科生正常来说会比研究生早三年进入工作岗位,已经实现了经济独立,研究生因为还需要完成三年学业,这期间他们是不能实现经济独立的,而且大多数选择考研的学生其家境一般,收入不高,除了要满足自己日常的生活开支外,也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3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群体差异性和形成群体差异性的内在原因的比较与分析,提示我们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正确路径,如此方可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1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实现研究生教育主体多元化
以往的教育经验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主要依靠辅导员和学生组织来实施,这是较为片面的,也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从研究生日常所接触的群体来看,最常和他们接触的除了辅导员和学生组织之外,其实还有一股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力量——导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导师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组织者、影响者和实施者。导师不但在科研上有很深的建树,而且拥有热爱教育事业和忠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导师的这些特质都会在与研究生的日常接触中,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方面要树立“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观点,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和和研究生辅导员进行沟通,和辅导员一起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积极制止其出现的错误甚至歪曲的思想政治意识,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另一方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引导导师不仅仅要从科研学习方面还要有意识的从思想政治、就业推荐、道德人格等多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在导师工作考核中加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制定对应的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导师交流教书育人工作经验。
3.2完善培养体系,实现业务培养和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
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如招生培养、课程学习、中期汇报、论文答辩、学位评审等各个关键点,都需要在其中适度、有机地加入研究生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心理素质、学术品质等方面的考察,深化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要求,增加和思想政治素质有关的行为因素和知识因素,全过程、多方位、深领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导向及促进作用、在实践中的执行程度、实际效能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修正和评估,适度、有機地促进研究生的业务培养和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
3.3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鼓励研究生自我教育
随着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了一种激发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他们产生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在需要的过程,而不再是传统的强制和压抑受教育者的过程。所以,在教育方法上,应把“实事”和“应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活世界”和“教育世界”的融合。在调动研究生的主体性方面,要正确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为他们创建自治组织的平台,如校院两级学生会、学生基层党组织、社团、班级等,权力下放,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文体、科技学术、社会实践活动,如中外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各类文体竞赛等,通过此类活动,唤醒和锻炼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丰富研究生的业余生活,实行研究生生活学习的横向和纵向协同发展。
3.4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受客观环境以及主观压力的影响,使得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功利化倾向明显,所以针对研究生群体而言,如果要切实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增强其亲和力和说服力,归根结底需要着力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切记脱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实际,切忌“假大空”、“形而上”。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更为多元且复杂,爱情、学业、就业、经济、家庭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刚入职场的恐慌和压力、现实和期望的落差、困难家庭的经济压力、科研任务的繁重等使得他们往往很难应付。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导师、院系、学校、企业要努力形成合力,体现人文关怀、加强帮助举措、营造和谐氛围,通过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结语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个特殊群体,基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群体差异性,显然不能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对研究生进行教育,而应该借鉴其成熟经验,结合自身特性,不断创新,在新形势下全方面、多渠道地探索出一条适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在探索和研究新方法和新路径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始终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尊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现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Z].2010-11-17.
[2] 马化祥.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对策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索,2008.
[3] 李红丽.把握研究生群体特点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4] 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
[5] 王涛.加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