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成 包本刚 安福杰 蒋静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当前一些高校根据《指导意见》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对学校转型发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转型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在学校转型发展实践,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期为兄弟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转型 问题 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学科建设
1.1.1特色优势专业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地方性本科院校要想在綜合性大学丛林中,一流学科建设有所建树,必须与地方合作,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建设优势专业和优势学科。然而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并没有深入,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表现在学校专业学科建设没有凸显地方优势,没有很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没有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学校不能与地方政府协作解决地方政府遇到的问题,地方政府没有大力支持学校发展的迹象等。
1.1.2专业办学实现“三对接”不充分
专业办学“三对接”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对接社会需求,可以解决培养什么样人才问题;对接产业发展,可以解决专业设置与培养规格的问题;课程教学对接能力培养,可以解决教学改革问题,促进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支撑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然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一成不变”,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脱节,课程教学没有跟上改革的更新步伐,从而造成社会病态:“人才过剩”与“用工荒”现象。
1.2课程体系
1.2.1课程体系应用型体现不足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由单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原有教学观念、师资、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本科办学经验不足,诸多专业课程体系都在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同质性办学现象严重,向应用型发展又没有减少学术型的勇气,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存在不完善,理论课程偏重,实验实践课程学分、学时所占比例不高等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里明确规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实训实习课时须占总课时30%以上。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训实习课时存在不足,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根据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统计,文科实训实习学分占总学分11.25%,理科实训实习学分占总学分13.93%。
1.2.2课程内容科研转化与更新较慢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服务社会和创新创业能力,“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应用型人才。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与地方需求、行业和产业紧密联系,需要课堂教学内容融入贴近行业实际的新科研成果,但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参与行业研究的机会较少,课堂引入行业科研新成果的可能性低,课程内容陈旧,不利于新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3师资队伍
1.3.1教师观念转变不积极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以往不同,在课程内容方面由一成不变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由讲授式教学为主向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转变,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相互作用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讲授者向资源建设者、课堂组织者和课后辅导者转变。这些转变之初将增加教师的“负担”,工作量增加而薪酬却没有明显增加,从而造成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性不高,甚至怠工,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3.2“双师双能型”教师不能满足应用型教学需要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学校向应用型的必备条件。专任教师具有高深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娴熟的专业技术水平,对知识更新、生产技术更新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有精确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本科建设时间短,存在高学历教师较少,教师与企业沟通不足等问题。如湖南科技学院,有专业技术等级证和在企业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低于30%,不能满足应用型教学需要。
1.4实践教学条件
1.4.1实验教学环境跟不上应用型教学需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获得政府支持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自身获利能力不足,实验教学条件底子薄,向应用型转变的时间较短,转变所需要的实验、实训环境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学校的实验实训环境满足不了应用型教学需要。例如:湖南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智能通信、单片机、无线通信和大数据技术等实验设备更新较慢,跟不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在课堂实验实训获得的技术适应行业产业水平较低;师范类专业,通识性教学实验设备空缺,学生制作教学数字资源、课堂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等。
1.4.2实践教学基地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转型发展的逐步推进,地方高校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双方的合作存在形式化现象。如学校与企业制定的实习制度不完善,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短,实际操作不足,专业实习的效果不明显;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及专家没有实质性、持续性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的过程,对学校的指导有限,校企合作缺少“实质性”合作,很难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状态。
1.4.3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缓慢
教学科研平台是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产业化与行业先进技术进入课堂,实现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的重要平台,有科研实力的综合性本科高校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共享。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实力较弱,鲜有高新技术产业园,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形式单一,数量不足,并且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的运转效率较低,限制了科研成果转化与教学内容更新。
2解决措施
地方本科院校隶属省级教育部门,学校的发展与当地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以及外地对接紧密的企业紧密相关,需要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如图1,学校要健康发展需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合作”,即学校坚持以自身发展的中心,夯实与当地政府、事业单位以及本外地企业的合作。
2.1一个中心
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地方性本科高校长期的、一贯的责任,然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重点学科、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长期累积的过
程,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却具有阶段性、即时性,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冲突。地方高校不能一味的依附、从属于地方,迷失自我,脱离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必须以自身发展为中心。地方高校也不能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离、分节的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2.2加强与地方政府间的有效合作
耶鲁大学与纽黑文市的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成功的典范。耶鲁大学与纽黑文市起初是一种对抗关系,之所以能够由最初的对抗关系走上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关键在于双方明确的区域发展目标和角色定位。耶鲁大学与纽黑文市把“共同发展”视为双方共同奋斗的目标,打破原来互相分割的状态。此外,耶鲁大学与纽黑文市改变“以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立“为他方发展”、“为他方服务”的理念,增进双方之间的合作。
地方政府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中坚支持力量,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学校与政府间的有效合作。
一是成立学校与政府合作研究办公室。办公室由市政府副职与学校副职共同领导,对政府和学校的政策进行研读,参加必要的政府与学校会议,共同分析各自的发展需求与需解决的问题,并研究对策,形成报告供领导做出决策。二是加强学校与政府的相互支持。没有困难的地方高校是不存在的,没有难题的政府也是不存在的,不能互相解决问题的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是不稳定的。纽黑文市政府将占地80亩的破旧兵工厂转让给耶鲁,耶鲁投资5亿美元整修实验室,并兴建4座新楼作为大学科技园。这座科技园吸引了23家公司入驻,解决了当地就业1000多个。纽黑文市一些地方住房存在滞销等问题,耶鲁大学出台了一些奖励制度,鼓励教职工购买滞销的房产,即解决了学校土地受限与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又稳定了纽黑文市的住房滞销问题。正因为耶鲁大学与纽黑文市的相互支持,才有了他们间的健康关系。我国地方高校应该运用自身优势,解决政府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两者以“环境共建、资源共享、问题互解”为目标,构建互惠互利发展关系。永州市旅游资源发达,但面临“人气不足”的问题,为此,湖南科技学院依据地方文化,排练各种节目,制作具有地方文化的产品,将节目与产品分布到永州旅游景点,做到“硬景”与“软景”的相互衬映。三是学校对接地方需求,构建专业集群。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質的人才,是地方高校的责任。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围绕地方需求进行建设。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学校地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永州,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大,植物品种众多;矿产资源丰富等。学校根据旅游文化需求,积极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专业集群;根据植物品种众多,积极打造生物制药专业集群;根据汽车等机械制造需要,建设机电专业集群;根据永州地处偏远,教育发展需要,构建教师教育专业集群;根据电子科技发展需要,建设电子信息专业集群。目前,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能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2.3强化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有效合作
地方事业单位和企业是政府与学校合作的执行单位,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外部资源,学校发展离不开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2.3.1对接企事业单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人才需求密不可分。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适时对接企事业单位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组织专业建设理事会,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由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各教学学院建立由学院领导、专业骨干教师、政府人员、企业骨干等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委员会,探索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有效途径,逐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例如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分别与湖南建工集团东北局、湖南益阳路桥公司、上海龙云建设集团、永州市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多家企业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与企业深度交流的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推进五个方面合作:合作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作培养培训教师;合作科研攻关;合作建设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基本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二是夯实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由学校进入社会实际生产的过渡环节,这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的融入到社会生产第一线,能否应用自己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开展研究与创新,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真正让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例如,湖南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通过多年与企业行业的协同合作,已将企业行业、高校等各方优势资源高度整合,在“十二五”期间,创建了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老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指导学生参与产品生产,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实践;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搭建学生创新项目平台;学院与企业行业共享各类技术科研平台,以平台为依托带动学生技术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了生产实训与创新能力培养高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3.2积极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转型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应该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来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校转型发展的师资要求。
一是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充实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校外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力度。各学科专业柔性引进一批具有3年及以上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技能型人才,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含教师系列)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不含教师系列)和研究生学历,以及在国内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高技能人才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的专家。二是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各专业积极与企业、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专业教学需要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实训,帮助校内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实践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化。
二是积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内部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是解决学校转型发展“双师型”教师欠乏的有效途径,也是主要途径,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研究。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建科技合作平台,通过实践调研、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项目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方式引导和带动一批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等社会经济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扩大服务社会的范围和社会知名度。二是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或培训。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教学、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工作,将课堂、实验室、技能培训延伸到企业。加强教师实践(挂职锻炼)基地建设,学校与合作单位签定培养协议,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
2.4积极构建教学科研平台,提高科研转化与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与质量
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出企业需要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深入挖掘学科优势,打破与企业间的藩篱,及时与当地支柱性企业对接,形成相关企业链,构建群体企业,推进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进程,有效提高学校科研转化与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与质量。
2.4.1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构建教学科研平台
教学科研平台是教师教学与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创新的平台,通过实验实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专业技能的掌握。湖南科技学院围绕“十二五科技创新”总体规划,立足于“服務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实现了科研平台建设的新突破。学校依托永州丰富的农林资源,现已建成“湘南优势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天然有机物精细化与催化合成”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高校“油茶籽油深加工及油茶林低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平台。学校依托永州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和办学特色,建有“舜文化”、“思想教育与道德文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等5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国学”、“永州民间与瑶文化”、“天然有机物精细化”、“电子”等14个校级研究所。
2.4.2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是教师科研与创新的平台,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的平台,教师将研究成果转移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生可以将课堂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创新平台中加以运用,提高创新能力。湖南科技学院加强与永州市、县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培育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和区域发展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现建有“湘南优势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潇水流域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和“太阳能利用与系统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共3个,其中“湘南优势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正申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与永州异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珍稀蛇类繁育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被立项为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学校还主动承担永州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本的审定及其相关课题的研究。
3结束语
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这类高校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学校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办学定位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学科专业设置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地方本科高校即不能只看自己,唯我发展,也不能忘掉自我,盲目跟进;即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失去自我。学校应该以自身发展为中心,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结合地方优势资源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发展优势学科;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优化办学、教学环境,有效解决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有效转型。
参考文献
[1]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 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3] 教育部:高校本科实训实习课时须占总课时30%以上[DB/OL].http://edu.163.com/15/1116/11/B8HPDJ0600294M9N.html.
[4] 范香立.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J].晋中学院学报,2016,6(33):67-70.
[5] 郄海霞.美国高校与社区关系——冲突与合作[J].比较教育研究,2009(04):47-51.
[6] 杨林,陈书全,韩科技.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45-51.
[7] 许杰.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31-35.